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6/03/11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的零帶隙的二維晶體,具有狄拉克錐型的線性能帶結構、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及寬帶光響應等特性。然而,無帶隙的能帶結構限制了石墨烯在場效應電晶體等電子器件領域以及光電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當兩層石墨烯以不同旋轉角度進行層間堆垛時,可構成一類新的二維碳材料——旋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雙層石墨烯的堆垛方式(旋轉角度)對其能帶結構的調製顯著,具有旋轉角度依賴的新奇物理化學性質。旋轉雙層石墨烯不僅可保持單層石墨烯的狄拉克錐電子能帶結構,還由於層間耦合作用在狄拉克點兩側M點產生兩個鞍點和微帶隙(minigap),在電子態密度上引起兩個範霍夫奇點,其相對位置由旋轉角度決定,從而可能形成大小不同的奇點能量差。

旋轉雙層石墨烯材料兼顧了石墨烯的線性能帶結構和範霍夫奇點形成的可調微帶隙,可用於新型光電探測器的開發應用。當前旋轉雙層石墨烯的可控制備與器件應用相關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研究人員成功在銅箔襯底上製備了不同旋轉角度的雙層石墨烯,並與英國牛津大學陳宇林課題組合作,首次使用高空間解析度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Micro-ARPES),直接解析了銅箔襯底上旋轉雙層石墨烯的能帶結構,確認範霍夫奇點的存在,進而得到微帶隙位置與旋轉角度的依賴關係。研究發現在特定波長的光照射下,旋轉雙層石墨烯的光化學反應活性以及光電響應顯著增強。利用波長選擇性的光電相互作用增強機制,研究人員率先研製了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探測器件,發現其光電流顯著增強了6-7倍,再將旋轉雙層石墨烯與等離子激元納米結構耦合,可使光電流進一步增強80倍。該工作表明,石墨烯家族的新成員——旋轉雙層石墨烯可為超快高敏高選擇性光電探測應用開發提供新的機遇。

 

圖(A)CVD生長的旋轉雙層石墨烯單晶,旋轉角為4度;(B)Micro-ARPES直接觀測的旋轉雙層石墨烯的能帶結構;(C-G)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的示意圖(C)、光學照片(D)、微區拉曼(E)、光電流分布平面圖(F)與3D圖(G)。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Jianbo Yin(尹建波),Huan Wang(王歡),Han Peng (彭晗),Yulin Chen (陳宇林),Hailin Peng(彭海琳),Zhongfan Liu(劉忠範),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 10699. DOI: 10.1038/ncomms10699】和《納米快報》上【Lei Liao(廖磊),Hailin Peng(彭海琳),Zhongfan Liu(劉忠範),et al.,Nano Letter 2015,15,5585】,並申請了發明專利。相關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組部人才基金和北京市科委的項目資助。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製備決定未來」,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製備方法自2009年被發明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是目前低成本製備大面積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最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放大性。然而,CVD石墨烯薄膜在製備的過程中會產生缺陷、晶界和褶皺,製備和轉移的過程也會造成表面汙染與破損,因此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單層石墨烯非對稱雙面修飾研究中取得進展
    羅馬兩面神(Janus)材料具有兩個不同化學結構或性質的表面,是材料科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兩種化學組成在同一材料體系中具有明確的分區結構,將導致特殊的雙重性質,如親水/疏水、極性/非極性等。如何設計全新的Janus材料並實現其普適性和可控性的製備是其中的關鍵問題。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PN結的調製摻雜生長與光電轉換器件...
    石墨烯中的PN結將具有電子負折射率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此外,其特有的「光熱電」效應還可實現基於「熱載流子」原理的高效光電能量轉換。高質量石墨烯PN結光電器件以其特殊的工作機制,有可能打破傳統光電技術中的諸多限制條件,為光電器件帶來更大響應帶寬、更快轉換速度及更低檢測閾值,促進新一代光電子技術的發展,在太陽能電池、夜視系統、天文望遠鏡及半導體傳感器等領域均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 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過去的十幾年,石墨烯研究和產業化進步飛速,然而石墨烯產業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面向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製備技術不是對實驗室製備過程的簡單放大,規模化製備對製備技術的可重複性、安全性和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從產能上看石墨烯的粉體和薄膜均實現了宏量化製備。
  • 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氮摻雜石墨烯大單晶製備取得新進展
    因此,如何實現高效的骨架摻雜仍是石墨烯領域的研究瓶頸。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在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Nitrogen cluster doping for high-mobility/conductivity graphene films with millimeter-sized domains (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w8337)的文章
  • 廈門大學在原子層厚度的硒化銦/石墨烯異質結構光陽極研究獲進展
    廈門大學曹陽教授與程俊教授合作在原子層厚度的硒化銦/石墨烯異質結構光陽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Atomically thin photoanode of InSe/graphene heterostructure」為題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在鈣鈦礦微型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張青課題組近期在鈣鈦礦微型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文章依次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10.1002/adfm.201601690)、 Small Methods(DOI: 10.1002/smtd.201700163)和The Journal of Physical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在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研究中...
    然而,二氧化矽較低的介電常數限制了矽在先進位程工藝中的應用。為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開發高遷移率新型超薄半導體溝道材料和高介電常數(ε > 10)超薄高質量氧化物介電層,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近20年來主流研究方向之一。
  • 曾澤兵課題組在氧原子精準嵌入的醌式並苯類光電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化工學院曾澤兵教授課題組在醌式並苯類光電分子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報導了氧原子嵌入型的線性並五苯和並九苯衍生物的簡易製備方法
  •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和馬天寶課題組合作報導扭轉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及物理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與馬天寶課題組、北京科技大學高磊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浩敏課題組,實現了對六方氮化硼(h-BN)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
  • IF=33.4,東南大學原位光電器件獲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立濤教授團隊在原位光電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然而目前光電轉換效率仍遠遠低於理論轉換效率。如何在微觀尺度下探究效率低的根本原因並為設計高轉換效率太陽能電池提供指導?這一問題向現代研究方法提出了理論和技術的挑戰。
  • 高分子發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進展
    傳統的LED材料多為矽系等無機材料,在處理過程中有較大的汙染,而無機材料加工性差,也限制了其應用。20世紀60年代,Pope首先發現了有機體蒽單晶片的電致發光,但驅動電壓大、效率低,沒有引起大的關注。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的華人科學家C.W.Tang(鄧青雲)等用8-羥基喹啉鋁製備了驅動電壓小於10V,高效率的發光器件,開創了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及器件研究的新局面[1]。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課題組在摻雜石墨烯能源材料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侯仰龍課題組在摻雜石墨烯的製備及其應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磷摻雜石墨烯的製備及其氧還原和鋰離子電池的應用》(Synthesis of Phosphorus-Doped Graphene and its Multifunctional Application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 8英寸石墨烯晶圓橫空出世,美後悔來不及了
    8英寸石墨烯晶圓正式亮相要知道,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對於世界各國而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根據此前傳來的消息來看,我國中科院已經成功研發了8英寸石墨烯晶圓,這對於我們的意義是相當重大的。而且根據中工網的消息來看,目前不僅僅完成了石墨烯晶圓的研發,並且已經能夠實現規模較小的批量化生產。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空間限域生長策略製備石墨烯基超晶格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空間限域生長策略製備石墨烯基超晶格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謝毅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基超晶格材料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JMS Editor's Choice Article】應用於氫氣分離單層石墨烯膜製備的催化銅箔基底的結晶學和表面形貌優化研究
    【研究亮點】·  本研究成功利用低成本銅箔合成了高質量的單層石墨烯膜。·  利用高溫退火方法成功製備了表面粗糙度約為100 nm的Cu(111)晶面。·  成功控制了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製備的石墨烯膜中的本徵孔缺陷的尺寸分布。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