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9/06/07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白楊 | 責編:凌薇

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石墨烯產業化-製備決定未來」的綜述文章「Synthesis Challenges for Graphene Industry. Li Lin, Hailin Peng*, Zhongfan Liu*, Nature Materials 2019, 18, 520」,從石墨烯產業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分析,並提出了「標號」石墨烯的概念和石墨烯未來可能的「殺手鐧」級應用。

過去的十幾年,石墨烯研究和產業化進步飛速,然而石墨烯產業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面向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製備技術不是對實驗室製備過程的簡單放大,規模化製備對製備技術的可重複性、安全性和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從產能上看石墨烯的粉體和薄膜均實現了宏量化製備。然而,石墨烯產品的生長工藝、原材料、設備甚至生產批次的不同,得到的產品質量和性能參差不齊,且很難達到統一的標準。以史為鑑,參考另一類戰略性碳材料——碳纖維的產業發展歷程可知,材料的品質決定了其應用前途。最初研發的碳纖維只能用於釣魚竿等,而今高端碳纖維材料在航天航空領域佔據不可替代的位置,這正是碳纖維的規模化製備技術和材料品質的不斷提升,推動了碳纖維在高端領域的廣泛應用。石墨烯產業只有努力紮根於材料製備,解決高品質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問題,才有美好的應用未來。

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CVD)製備及應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針對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CVD製備,課題組發展了多種石墨烯CVD生長方法,對其疇區尺寸、層數、潔淨度、摻雜和生長速度進行了精確調控,並率先實現了4英寸無褶皺石墨烯單晶晶圓、大面積超潔淨石墨烯薄膜的製備、石墨烯薄膜連續批量製備和綠色無損轉移,並研製了超級石墨烯玻璃和石墨烯基LED器件。上述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有助於突破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製備技術瓶頸及探索其高端應用技術,將促使石墨烯薄膜材料和產業實現理性和良性可持續發展。

文章指出,石墨烯市場亟需標準化。石墨烯標號規則應涉及石墨烯的基本結構(晶疇尺寸、層數、平整度、純度、摻雜度等)和內稟性質(遷移率、電導率、透光率、功函數、熱導率等)等。材料製備和應用探索的努力方向是材料的一體化。即石墨烯與其他材料複合,利用石墨烯的附加功能,實現功能的一體化,這也是通向石墨烯「殺手鐧」級應用的途徑之一。從石墨烯的發現至今才十多年,這說明石墨烯還有很多可以提升和努力的空間,也告訴我們石墨烯的產業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製備決定未來,只有在石墨烯製備上不斷精進,我們才會迎來石墨烯產業的朝陽時代。

綜述文章配圖

以上綜述文章的通訊作者為劉忠範教授和彭海琳教授,第一作者為林立博士。該系列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北京市科委項目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製備決定未來」,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製備方法自2009年被發明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是目前低成本製備大面積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最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放大性。然而,CVD石墨烯薄膜在製備的過程中會產生缺陷、晶界和褶皺,製備和轉移的過程也會造成表面汙染與破損,因此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
  • 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氮摻雜石墨烯大單晶製備取得新進展
    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在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Nitrogen cluster doping for high-mobility/conductivity graphene films with millimeter-sized domains (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w8337)的文章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無帶隙的能帶結構限制了石墨烯在場效應電晶體等電子器件領域以及光電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當兩層石墨烯以不同旋轉角度進行層間堆垛時,可構成一類新的二維碳材料——旋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雙層石墨烯的堆垛方式(旋轉角度)對其能帶結構的調製顯著,具有旋轉角度依賴的新奇物理化學性質。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PN結的調製摻雜生長與光電轉換器件...
    石墨烯因獨特的二維層狀原子晶體結構和狄拉克錐形電子能帶結構而具有新奇的電學、光學和光電子學性質。PN結則是雙極型電晶體和場效應電晶體的核心結構,更是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石墨烯中的PN結將具有電子負折射率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此外,其特有的「光熱電」效應還可實現基於「熱載流子」原理的高效光電能量轉換。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單層石墨烯非對稱雙面修飾研究中取得進展
    如何設計全新的Janus材料並實現其普適性和可控性的製備是其中的關鍵問題。單層石墨烯是一種自支撐的大分子結構,其所有原子均分布於表面,是製備二維Janus材料的理想模型。通過化學反應對石墨烯進行共價修飾,被認為是一種對石墨烯能帶結構和表界面特性進行調控的有效手段。然而石墨烯完整的二維蜂窩結構和離域的Π鍵使其化學性質非常穩定,難以通過常規的化學反應進行修飾。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合作,應邀發表題為《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朱瑞、龔旗煌等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發表綜述論文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與英國薩裡大學張偉教授合作,在全球頂級期刊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影響因子IF=74.45)上發表題為「Minimizing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losses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綜述文章,深入探討和總結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非輻射複合能量損失問題
  • 溫州大學王舜教授課題組近年來重要工作進展
    ,並實現了規模化的製備與應用;系列成果發表在Nat.A上發表3篇綜述論文;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5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2項技術進入中試開發。Li-S和Li-TexSy等電池是一類很有發展前景的新一代高比能電池,被認為是未來鋰離子電池潛在的理想替代品,在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 中科院化學所於貴課題組《Small Method》期刊:綜述-石墨烯基能源...
    本文要點:   中科院化學所於貴研究院課題組在《Small Method》期刊:綜述密切關注通過這兩種方法製備的石墨烯基材料在太陽能電池,可充電電池和用於析氫的電催化中的差異。
  • 【綜述】二維雜化鈣鈦礦材料及其異質結構
    「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nanomaterials and heterostructures」的綜述文章。三維滷素鈣鈦礦材料的太陽能電池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22.7%,其製備工藝簡單、成本較低,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人們對二維鈣鈦礦材料的研究也方興未艾。
  • 侯仰龍課題組採用複合法製備出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近日,著名學術媒體Wiley出版社的Materials Views China對侯仰龍課題組進行了專訪,介紹了侯仰龍教授通過綜合利用金屬氧(硫)化物與石墨烯的各自優勢,開發出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劉忠範院士:攜手共謀自信刊
    劉忠範,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等職,是國際著名石墨烯專家。主要從事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研究,在石墨烯、碳納米管的化學氣相沉積生長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和引領性的工作。2014年起,擔任《科學通報》副主編。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在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研究中...
    為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開發高遷移率新型超薄半導體溝道材料和高介電常數(ε > 10)超薄高質量氧化物介電層,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近20年來主流研究方向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 透明膠帶撕出來的諾貝爾獎:探究石墨烯
    現在你能在市場上買到的石墨烯,很可能都只是石墨。2018年,《先進材料》上曾發表一篇論文,作者之一是石墨烯諾貝爾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在此,研究者們分析了來自美洲、亞洲與歐洲60家公司的粉體石墨烯樣品,發現大多數公司樣品中石墨烯含量低於10%,且沒有一個樣品石墨烯含量超過50%。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課題組在摻雜石墨烯能源材料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侯仰龍課題組在摻雜石墨烯的製備及其應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磷摻雜石墨烯的製備及其氧還原和鋰離子電池的應用》(Synthesis of Phosphorus-Doped Graphene and its Multifunctional Application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 北大:直接製備圖案化石墨烯納米片,用於發光二極體
    北京大學的劉忠範教授和高鵬助理教授、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Feng Ding以及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的魏同波研究員(通訊作者)等人聯合在《Adv. Funct.Mater》期刊發表名為「Direct Growth of Nanopatterned Graphene on Sapphi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ight Emitting Diodes」的論文,研究報導了一種通過在納米圖形化藍寶石基底(NPSS)的c-面上選擇性生長石墨烯,來製備納米圖案化石墨烯的新思路,並且展示了其在外延生長氮化鋁(AlN)薄膜中的應用
  • 利用泡沫銅輔助的PECVD技術直接可控制備柔性石墨烯玻璃
    所獲得的柔性石墨烯玻璃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導電性,可調的透明度以及較好的宏觀均勻性。此外,利用這種方法還可實現在柔性玻璃基底上異質原子(如氮原子)的摻雜和5.5英寸大面積柔性石墨烯玻璃的快速製備。本文進一步揭示了所製備的柔性石墨烯玻璃材料作為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透明導電層、以及作為非貴金屬電解水析氫催化反應的活性電極的潛在應用。這對於柔性電子及儲能器件的構築具有顯著意義。
  • 上海交大張潔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張潔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顆粒體系中發現了剪切局域化(shear localization)和長程關聯的極化應力場之間的關係,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Connecting shear localization with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