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石墨烯是具有獨特的二維蜂窩狀晶體結構的新型納米碳材料,其電學、熱學、光學和力學等性能非常優異,在高端電子和光電子器件、能源轉化與存儲、複合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製備決定未來」,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製備方法自2009年被發明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是目前低成本製備大面積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最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放大性。然而,CVD石墨烯薄膜在製備的過程中會產生缺陷、晶界和褶皺,製備和轉移的過程也會造成表面汙染與破損,因此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尤其是,作為新一代高性能碳基電子器件的核心材料,石墨烯的能帶結構和物理性質與其層數、堆積方式、疇區尺寸、缺陷濃度和摻雜類型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的精確控制是石墨烯製備的難點。

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忠範院士課題組和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應用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針對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CVD製備與具體應用,課題組建立和發展了石墨烯單晶和薄膜的結構精確調控的多種CVD生長方法,並率先實現了4英寸無褶皺石墨烯單晶晶圓、大面積石墨烯薄膜的連續批量製備和綠色無損轉移,研製了超級石墨烯玻璃、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和單晶石墨烯PN結光電探測器件。上述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解決了高品質石墨烯薄膜材料難以低成本、批量製備的瓶頸問題,建立了具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穩定生產工藝,初步實現高質量石墨烯薄膜的可批量製備,進而為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高端應用指明方向,將促使石墨烯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應邀在國際化學領域權威綜述刊物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題為「化學氣相沉積製備石墨烯——理想與現實」的綜述文章(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 i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owth of Graphene. Li Lin, Bing Deng, Jinyu Sun, Hailin Peng*, Zhongfan Liu*, Chem. Rev. 2018, 118, 9281−9343)。這也是自CVD石墨烯製備方法提出近十年來,綜述期刊Chemical Reviews首次刊登石墨烯薄膜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方面的綜述文章。該文主要介紹碳材料的成鍵和製備歷史、CVD法製備石墨烯的熱力學過程與生長動力學機制,討論了生長條件對石墨烯疇區尺寸、形貌、缺陷、生長速度、層數和質量的影響,並對高質量石墨烯材料的製備方法進行總結,展望了未來製備高質量石墨烯薄膜的研究方向。

此外,課題組還應邀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撰寫了題為「走向CVD石墨烯薄膜的規模製備」的綜述文章(Toward Mass Production of CVD Graphene Films. Bing Deng, Zhongfan Liu*, Hailin Peng*. Adv. Mater. 2018, 30, 1800996),集中闡述了基於CVD方法的石墨烯薄膜規模製備的研究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該綜述首先介紹了CVD方法製備石墨烯的基本原理,然後詳細分析了控制石墨烯質量的工程原理,包括製程、製備設備以及關鍵工藝參數等,最後討論了石墨烯薄膜的大面積均一性和快速表徵方法,該文指出石墨烯規模化生產所面臨的挑戰,對石墨烯薄膜材料面向工業規模的製備具有一定的指導借鑑意義。

 
在Chem. Rev.和Adv. Mater.上介紹石墨烯化學氣相沉積製備方法

以上兩篇綜述文章的第一作者分別為林立博士和博士生鄧兵,通訊作者為劉忠範和彭海琳。該系列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北京市科委項目的支持。

編輯:麥洛

相關焦點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無帶隙的能帶結構限制了石墨烯在場效應電晶體等電子器件領域以及光電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當兩層石墨烯以不同旋轉角度進行層間堆垛時,可構成一類新的二維碳材料——旋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雙層石墨烯的堆垛方式(旋轉角度)對其能帶結構的調製顯著,具有旋轉角度依賴的新奇物理化學性質。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PN結的調製摻雜生長與光電轉換器件...
    石墨烯因獨特的二維層狀原子晶體結構和狄拉克錐形電子能帶結構而具有新奇的電學、光學和光電子學性質。PN結則是雙極型電晶體和場效應電晶體的核心結構,更是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石墨烯中的PN結將具有電子負折射率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此外,其特有的「光熱電」效應還可實現基於「熱載流子」原理的高效光電能量轉換。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單層石墨烯非對稱雙面修飾研究中取得進展
    羅馬兩面神(Janus)材料具有兩個不同化學結構或性質的表面,是材料科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兩種化學組成在同一材料體系中具有明確的分區結構,將導致特殊的雙重性質,如親水/疏水、極性/非極性等。如何設計全新的Janus材料並實現其普適性和可控性的製備是其中的關鍵問題。
  • 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最初研發的碳纖維只能用於釣魚竿等,而今高端碳纖維材料在航天航空領域佔據不可替代的位置,這正是碳纖維的規模化製備技術和材料品質的不斷提升,推動了碳纖維在高端領域的廣泛應用。石墨烯產業只有努力紮根於材料製備,解決高品質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問題,才有美好的應用未來。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CVD)製備及應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氮摻雜石墨烯大單晶製備取得新進展
    然而,穩定且可控的骨架摻雜仍是目前石墨烯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的難點,摻雜後的石墨烯穩定性較差,遷移率較低,通常在10 cm2/Vs量級。因此,如何實現高效的骨架摻雜仍是石墨烯領域的研究瓶頸。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在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Nitrogen cluster doping for high-mobility/conductivity graphene films with millimeter-sized domains (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w8337)的文章
  • 清華大學李亞棟/王定勝Chem.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在原子尺度下精準調控催化劑的活性中心可謂是化學合成催化劑的聖杯。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SASC)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一獨特的結構,為研究者在原子分子尺度設計催化劑的合成創造了機遇,成為未來催化劑重要的發展方向。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在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研究中...
    為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開發高遷移率新型超薄半導體溝道材料和高介電常數(ε > 10)超薄高質量氧化物介電層,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近20年來主流研究方向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近兩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和合作者首次發現並製備了一類同時滿足上述特點的全新二維半導體晶片材料(硒氧化鉍,Bi2O2Se),在高速低功耗器件、量子輸運器件、超快高敏紅外光探測等方面展現出優異性能(Nature Nanotech. 2017, 12, 530; Nano Lett. 2017, 17
  • 2021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考研調劑信息
    招生對象:全日制碩士調劑生2名招生要求:化學相關專業或考研有數學成績的工科考生(土木、計算機等非化學專業也可)導師簡介: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有機化學方向課題組組長,副教授,洪堡學者,碩士生導師。至今已在J. Am. Chem. Soc.、Chem. Commun.、Org. Lett.等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篇,其中,在化學與材料權威期刊J.
  • 【調劑】江漢大學 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招收碩士研究生
    江漢大學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場效應電晶體材料與器件課題組招收碩士研究生一、招生類型全日制碩士生二、專業要求化學相關類專業均可三、招生人數及補貼課題組可招生名額為3-4名。四、學校地點湖北省武漢市經濟開發區三角湖路8號五、課題組簡介萬曉波教授於2018年底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受聘於江漢大學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並組建場效應電晶體材料與器件課題組,課題組現有教授1位、特聘教授1位和數名碩士研究生,課題組學術氛圍濃厚、學術思想活躍。
  • 【調劑信息】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功能分子合成實驗室-招碩士調劑生(工科考生專業不限)招生對象:全日制碩士調劑生招生要求:工科且考研有數學成績者可專業不限(土木、計算機等非化學專業也可)或化學相關專業導師簡介:魯東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有機化學方向課題組組長,副教授,洪堡學者,碩士生導師
  • 全世界搞化學的超級大牛 學化學的不能錯過
    今天給大家搜集了部分化學界的超級大牛,並給出了課題組網址,搞化學的不能封閉,有空去牛人那兒看看吧......  有機合成方法學(含Organometallics):  1. B.M.Buchwal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銅催化和鈀催化比較多)  課題組網址:http://mit.edu/chemistry/buchwald/   8. R.
  •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2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院士課題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鹽澤紅藻藻膽體能量傳遞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Porphyridium
  • 2020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教授課題組招聘公告
    招聘崗位博士後或研究技術系列(根據申請人的資歷,職稱可申請助理研究員或副研究員)招聘範圍國內外公開招聘崗位職責從事單分子檢測/生物物理,或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或單分子基因測序技術,或單分子本徵物性及調控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協助課題組長管理課題組,指導研究生等。
  •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李攻科教授CHEM SCI:循環化學發光新儀器快速檢測複雜體系
    來源: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傳統化學發光(Chemiluminiscence,CL)分析技術難於區分鑑別分析物。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李攻科團隊提出了循環化學發光(Cyclic chemiluminescence, CCL)新策略,分別研製了氣相、液相循環化學發光分析儀器,實現了複雜體系中同系物、結構異構體及手性物質的快速檢測。
  • Chem. Soc. Rev.主編綜述:受阻路易斯酸鹼對催化反應
    其中最近一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是Heck,Negishi,Suzuki三人,獲獎理由是其在構建有機分子中的C-C化學鍵相關工作。目前,催化領域仍在發展和擴張。在過去的40年間,過渡金屬催化得到了巨大發展,並且在有機化學領域中成長為主要的相關研究領域。同時,化學家在多金屬催化、級聯催化、光催化、金屬納米粒子催化中進行研究和探索。
  • 南科大化學系教授劉心元課題組在自由基不對稱化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sp3)–碳(sp3)和碳(sp3)–碳(sp2)鍵。此外,劉心元教授已經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發表了11篇文章,編輯部對其進行了專訪,並介紹其研究亮點。同時,劉心元還受邀在《化學研究評述》(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課題組近年來在銅催化的自由基不對稱化學方向的突破性進展。相關文章已經被接收,正在出版中。
  • Adv.Mater.:「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明教授課題組、材料學院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和閩泰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自支撐BaTiO3單晶薄膜的「既柔又彈」的力學性質與彈性體PDMS相結合,成功構建了BaTiO3/PDMS褶皺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