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在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研究中...

2020-12-25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0/08/03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白楊 |

半導體矽是微電子工業的絕對主流材料,其自身氧化物二氧化矽同時兼具高度緻密、均勻、絕緣的特性,在各種電子器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二氧化矽較低的介電常數限制了矽在先進位程工藝中的應用。為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開發高遷移率新型超薄半導體溝道材料和高介電常數(ε > 10)超薄高質量氧化物介電層,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近20年來主流研究方向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矽和氧是地球表面含量最高的兩種元素。半導體矽的性質非常優異且均衡,一直是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界的絕對主流材料,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矽的自身氧化物二氧化矽同時兼具高度緻密、均勻、絕緣的特性,且二者界面質量高。熱氧化產生的二氧化矽層可用作器件的柵介質、晶圓表面鈍化層、擴散摻雜阻擋層等等,作為矽的完美伴侶在各種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加工和應用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矽之外的其它半導體材料(鍺、矽鍺、砷化鎵、磷化銦、一維碳納米管、二維硫化鉬、黑磷、等等)都不具備可比肩二氧化矽的高質量自身氧化物。然而,二氧化矽過低的介電常數(ε="3.9)限制了其在先進位程工藝的應用,隨著主流製程節點向7納米甚至5納米以下邁進,矽/二氧化矽這一半導體/氧化物體系已經接近物理極限。為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開發高遷移率新型超薄半導體溝道材料和高介電常數(ε > 10)超薄高質量氧化物介電層,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近20年來主流研究方向之一。

圖1.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Bi2O2Se/Bi2SeO5)異質結構築與邏輯器件原理圖

近期,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空氣穩定的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硒氧化鉍(Bi2O2Se)經熱氧化表面形成自然氧化物亞硒酸氧鉍(Bi2SeO5),具備高介電常數(κ = 21)和良好的絕緣性能,Bi2O2Se/Bi2SeO5二者構築的異質結能帶匹配、缺陷濃度低且界面質量高,在場效應器件和邏輯門電路中表現出優異的性能(如圖1)。彭海琳課題組基於對前期自主研發的高遷移率二維Bi2O2Se材料物理化學性質的系統研究,並結合相圖分析,預測在Bi2O2Se晶體結構中插入更多氧原子後能轉化為一種優良的寬禁帶材料Bi2SeO5。第一性理論計算表明,該氧化物不僅帶隙大大增加(從0.8eV增加到3.9eV),且與Bi2O2Se形成典型的第一類異質結,兩者導帶和價帶能量差均大於1eV,非常適合於場效應器件應用。目前已發展出二維Bi2O2Se的可控熱氧化、選擇性刻蝕和器件加工全套工藝。氧化的精度可以達到單個晶胞級別,且所得的半導體/氧化物界面為原子級平整。電容-電壓測量結合獨特的掃描探針微波成像技術表徵表明,該氧化物的介電常數κ高達21,優於商用的高κ介質二氧化鉿。結合氫氟酸選擇性刻蝕技術與微納加工技術,製備了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其遷移率超過300cm2V-1s-1, 開關比接近106,轉移曲線回滯顯著小於類似結構的二氧化鉿頂柵電晶體,具有理想的亞閾值擺幅(SS < 75 mV/dec)。器件使用的最小等效氧化層厚度(EOT)可達0.9nm,且柵漏電流遠低於同等效厚度的二氧化矽材料。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搭建的反相器(非門)CMOS邏輯電路,最大電壓增益超過了150,遠高於已報導的其他二維材料電子器件(如圖2)。二維Bi2O2Se/Bi2SeO5是首例報導的半導體/自然氧化物高κ柵介質體系,結合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材料的超薄平面結構可抑制短溝道效應,有望解決摩爾定律進一步向前發展的瓶頸問題,給微納電子器件帶來新的技術變革,具有重要的基礎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圖2.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Bi2O2Se/Bi2SeO5)異質結製備及器件性能測試

該研究成果以「A native oxide high-κ gate dielectric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s」(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為題,於2020年7月27日在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在線發表。彭海琳是該工作的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天然、塗騰是該工作的第一作者,該工作的主要合作者還包括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高鵬研究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黃如教授和黎明研究員、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顏丙海教授及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賴柯吉教授。

該研究工作是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首次公開報導,該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該工作得到了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石墨烯是具有獨特的二維蜂窩狀晶體結構的新型納米碳材料,其電學、熱學、光學和力學等性能非常優異,在高端電子和光電子器件、能源轉化與存儲、複合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尤其是,作為新一代高性能碳基電子器件的核心材料,石墨烯的能帶結構和物理性質與其層數、堆積方式、疇區尺寸、缺陷濃度和摻雜類型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的精確控制是石墨烯製備的難點。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忠範院士課題組和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應用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單層石墨烯非對稱雙面修飾研究中取得進展
    羅馬兩面神(Janus)材料具有兩個不同化學結構或性質的表面,是材料科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兩種化學組成在同一材料體系中具有明確的分區結構,將導致特殊的雙重性質,如親水/疏水、極性/非極性等。如何設計全新的Janus材料並實現其普適性和可控性的製備是其中的關鍵問題。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無帶隙的能帶結構限制了石墨烯在場效應電晶體等電子器件領域以及光電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當兩層石墨烯以不同旋轉角度進行層間堆垛時,可構成一類新的二維碳材料——旋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雙層石墨烯的堆垛方式(旋轉角度)對其能帶結構的調製顯著,具有旋轉角度依賴的新奇物理化學性質。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天津大學陳龍教授課題組系統地介紹了2D c-MOFs材料在有機電子學及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指出了該研究方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多功能電子器件(如電晶體、二極體、傳感器等)走進了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高效。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PN結的調製摻雜生長與光電轉換器件...
    石墨烯因獨特的二維層狀原子晶體結構和狄拉克錐形電子能帶結構而具有新奇的電學、光學和光電子學性質。PN結則是雙極型電晶體和場效應電晶體的核心結構,更是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石墨烯中的PN結將具有電子負折射率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此外,其特有的「光熱電」效應還可實現基於「熱載流子」原理的高效光電能量轉換。
  • 南大團隊成功製備單胞層二維材料:成果登上《Nature》期刊
    (a-c)氧化物鈣鈦礦二維薄膜的製備與轉移示意圖;(d-g)不同晶向亞原子分辨結構表徵;(h)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材料中的豐富強關聯二維量子態展望。 該項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和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據研究團隊帶頭人潘曉晴教授介紹,自2004年石墨烯被發現以來,以其為代表的各類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由於具有豐富多樣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在信息傳輸和能源存儲器件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而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
  •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時間:2019-04-04  瀏覽:
  • 高介電常數柵電介質/金屬柵極的FA CMP技術
    高介電常數柵電介質/金屬柵極的FA CMP技術 秩名 發表於 2012-05-04 17:11:51   高介電常數柵電介質和金屬柵極技術(以下簡稱HKMG)使摩爾定律在
  • 巨曉棠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圖文)
    本網訊 2月5日,我校資環學院巨曉棠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在Nature氧化亞氮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和平流層臭氧破壞者,自工業革命以來在大氣中的濃度成「高爾夫球桿」式上升,氧化亞氮的減排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變化問題之一。全球大約2/3的人為氧化亞氮排放來自於施肥的農業土壤,因此,理解農業土壤中氧化亞氮的產生過程和控制因素就成為減排的先決條件。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發北航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
    日前,《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以在線全文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程群峰教授課題組在超韌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Super-tough
  • 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在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
    隨著主流CMOS集成電路縮減到亞10 nm技術節點,採用新結構或新材料對抗場效應電晶體中的短溝道效應、進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變得愈加重要。在諸多新型半導體材料中,半導體碳納米管具有超高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原子尺度的厚度和穩定的結構,是構建高性能CMOS器件的理想溝道材料。
  • 二維磁性材料非線性光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據觀察者網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獲悉,近年來,二維磁性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它們能將自發磁化保持到單原胞層厚度,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磁性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也為二維磁性與自旋電子學器件的研發開闢了新的方向,在新型光電器件、自旋電子學器件等方面有著重要應用價值。
  • 二維材料不僅比鋼更堅固,還具有有趣的化學、電子和機械特性?
    石墨烯不僅比最堅固的鋼更堅固,而且還具有無數有趣的化學、電子和機械特性,這讓科學家們懷疑其他材料的類似二維網絡結構是否也可以具有如此有用的性能。新研究報導的一種新二維材料硼苯,一種石墨烯的類似物,由硼原子而不是碳原子組成。然而,正如人們對於任何材料二維片材所期望的那樣,硼苯的合成被證明很具有挑戰性。
  • 南大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
    針對上述問題,張煒銘、潘丙才教授課題組借鑑納米仿生思路,首次提出通過軟物質插層劑構建類似水通道蛋白通道的新策略。上述研究成果以 「Soft Particles Enable Fast and Selective Water Transport through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軟體顆粒插層強化氧化石墨烯膜水通量和選擇性)為題於9月2日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Nano Letters》上。論文通訊作者為張煒銘教授和張文彬副研究員,潘丙才教授為共同作者。
  • 地空學院魯安懷/李豔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陸地熱泉自然...
    /李豔課題組題為「Photoreduction of inorganic carbon(+IV) by elemental sulfur: Implications for prebiotic synthesis in terrestrial hot springs」的研究成果。
  • 多相光催化甲苯選擇性氧化研究進展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尹雙鳳課題組從光催化反應機制、催化劑類型(包括TiO2基、Bi基、CdS基、g-C3N4基等)等方面進行綜述和總結, 分析了近10年來甲苯光催化選擇性氧化的研究進展, 最後結合課題組在該方面的研究積累和認識, 對甲苯光催化選擇性氧化高效催化劑設計、製備以及光催化反應機制和高效光催化反應器的研發等方面進行了展望。
  •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納電子學系黃如院士-楊玉超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
    類腦計算受人類大腦計算架構啟發,擬基於生物神經網絡工作原理設計實現高效計算硬體,較之傳統的馮·諾依曼架構有望實現高並行、低功耗、高容錯的計算模式,從而向更加智能化的信息處理方式邁進。人工神經元和人工突觸被認為是構建類腦計算系統的關鍵單元,因此開發功能強大的人工神經元和人工突觸對於構建類腦硬體系統具有重要意義,成為近幾年的前沿熱點。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發文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
    清華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發文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清華新聞網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影響因子:13.33)在線發表了《通過β晶向自調控實現具有超高壓電性的聚合物納米纖維》(Ultra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