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發文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

2020-12-22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發文

揭示柔性壓電納米纖維的晶向自調控過程


清華新聞網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王曉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影響因子:13.33)在線發表了《通過β晶向自調控實現具有超高壓電性的聚合物納米纖維》(Ultrahigh Piezoelectric Polymeric Nanofibers via Self-Orientation of β-Phase Nanocrystals)研究論文,揭示了壓電聚合物納米纖維的壓電晶相在氧化石墨烯片層的包裹下形成芯-殼結構的同時進行自我調控過程。該論文的審稿人指出,「這項工作提出了非常有趣的設計和得到了很好的結果」,「這項工作非常新穎,具有非常大的應用前景和調控材料性能」。 

壓電納米纖維材料結構模型和表徵驗證結果。

隨著可穿戴電子和能量收集領域的興起,壓電聚合物材料再度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因傳統的壓電聚合物受限於壓電材料本身的半晶態(或者非晶態),導致其壓電常數遠低於壓電陶瓷等材料。該項研究首次創造性地設計了一種芯-殼結構,利用外層包裹的氧化石墨烯來使中間的聚合物鏈從非極性的α相轉為極性的β相,並且利用納米纖維的一維結構和機械拉伸,實現壓電β相聚合物長鏈單向排布,並且在外界電場的調控下,實現具有一致的極化方向,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納米纖維的壓電性能。

從結構的角度來看,傳統聚合物壓電材料受外界物理作用,可以使非極性的晶相轉化為極性。但是,一方面由於材料本身的熱效應等作用,極性晶相併不穩定;另一方面,由於各個壓電晶相的極化方向不盡相同,相反極化方向的晶相會相互抵消,材料呈現出的壓電性能並不理想。該項研究利用先進的二維材料來調控納米聚合物纖維的晶相,極大地提升了聚合物的壓電性能。該研究方法為未來實現不同材料性能的調控提供了很有前瞻性的借鑑。

芯-殼納米纖維結構表徵結果:(a)纖維的表面形貌圖,(b)纖維的TEM圖,(c)和(d)纖維上的原子定向排布。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王曉紅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微納電子系博士生劉霞為第一作者,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馬靜助理教授、微電子所伍曉明副教授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林立偉教授為本文的共同作者。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據悉,近年來,王曉紅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致力於微能源的研究,包括能量轉換、儲存、管理等各方面,該論文是繼2016年9月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在線發表題為《用於可穿戴的集成電子系統的具有蜂窩結構的可拉伸超級電容陣列》(「Highly Stretchable Microsupercapacitor Arrays with Honeycomb Structures for Integrated Wearable Electronic Systems」)論文後,該研究團隊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論文連結:

http://pubs.acs.org/doi/suppl/10.1021/acsnano.6b07961

供稿:微電子所  編輯:李華山 徐 靜

相關焦點

  • 張亞文教授課題組在貴金屬/稀土納米結構及其功能調控研究中取得...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亞文教授課題組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下,與嚴純華院士課題組合作,在貴金屬/稀土納米結構及其功能調控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J. Am. Chem. Soc. 2012, DOI: 10.1021/ja3090934;J. Am. Chem. Soc. 2012, 134(6), 3255 − 3264;J. Am. Chem.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科研團隊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
    近日,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益平教授和劉河洲教授課題組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on glass fiber fabric with structural hierarchy: An approach to high-performance, superflexible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掃描或長按圖中二維碼,識別後直達防疫專區頁面)最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在氮摻雜碳類CO2
  • 清華李蓬課題組發文揭示脂滴介導的細胞器協作調控脂肪細胞能量...
    清華李蓬課題組發文揭示脂滴介導的細胞器協作調控脂肪細胞能量代謝的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20日電 7月9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蓬課題組在《糖尿病》(Diabete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脂滴、過氧化物酶體和線粒體通過CIDE-ATGL-PPARα通路協同作用調控脂肪細胞能量代謝》(Coordination
  • 東華大學在碳納米管紗線結構與功能調控領域的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許福軍副教授課題組基於仿生原理對碳納米管紗線的結構與性能進行調控,取得系列進展。 碳納米管紗線是一種多層級結構的純碳納米管線狀集合體。目前,紡絲得到的碳納米管紗線內部結構鬆散,相互作用較弱,導致碳納米管各項優異性能不能在宏觀尺度上有效進行傳遞。需要調控其微觀結構,改善其宏觀力學和電學性能,擴大其應用前景。肌肉纖維具有特殊的多層次結構,人們通過多次機械訓練後的肌肉纖維柔韌性和力量得到顯著提高。
  • 應用於穿戴式人體姿態監測的全纖維壓電-摩擦複合納米發電機
    成果簡介近日,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電子科技大學張曉升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共同通訊作者)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ribo-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自供能檢測。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 【人物與科研】吉林大學崔小強課題組和哈爾濱師範大學趙景祥課題組:配位數精準調控鉬單原子納米酶特異性
    在前期工作中,吉林大學崔小強教授課題組和哈爾濱師範大學趙景祥教授課題組通過理論預測和實驗驗證的方式,系統闡明和建立金屬-氮-碳催化劑與其氧化模擬酶活性的構效關係,篩選出Fe-N3-C作為高效的氧化模擬酶,詳細研究了其酶催化動力學、反應活性中間體,納米酶催化的底物結合、催化反應、產物釋放的各個過程,並用於穀胱甘肽的比色檢測中( Chem.
  • 清華醫學院林欣課題組發文闡述JNK1基因負調控抗真菌免疫反應的...
    清華醫學院林欣課題組發文闡述JNK1基因負調控抗真菌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真菌感染是造成臨床免疫功能低下和缺陷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可用的抗真菌藥物僅有康唑類等少數幾種,且較易產生耐藥性。激活和增強宿主固有免疫反應來抵抗真菌感染將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 廣東工業大學敖志敏教授課題組Environ. Sci. Nano: MoS2納米花壓電活化過一硫酸鹽促進水中有機汙染物降解
    結合理論計算,進一步揭示了MoS2 NFs壓電活化PMS的反應路徑及其可能的反應機理。引言壓電效應作為一種物理現象,由於外部機械振動導致結構形變,從而引起壓電材料自發極化,形成內置電場,已廣泛應用在納米發電機和自發電系統中。近年來,壓電效應還可以通過壓電催化作用來驅動化學反應,例如水分解和有機汙染物的降解。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已經發展了具有多功能的柔性電子皮膚,其中因為柔性力傳感器在智能終端的巨大應用,所以發展最快。為了實際探測,實現電子皮膚對法向壓力和切向摩擦力的實時探測和區分是非常重要的。相比當前柔性壓力傳感器或壓力-應變傳感器,實現法向和切向力探測電子皮膚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 科技:製造用於柔性和可穿戴電源的開孔介孔碳納米纖維
    導語:隨著近來用於健康和生物醫學設備的輕型,便攜,柔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不斷發展,迫切需要探索具有更高靈活性和人/組織適應性的新電源。現在,研究人員設計了新一代金屬空氣電池,可以很容易地製成柔性和腕帶式電池。
  • ...顯楊課題組與化學系李景虹課題組合作揭示黃病毒屬抗核酸外切酶...
    清華新聞網11月2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方顯楊課題組與化學系李景虹課題組合作,應用單分子納米孔技術研究了來源於寨卡病毒的抗核酸外切酶RNA的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現象,並揭示了其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具有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的RNA生物材料提供了依據。 RNA具有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
  • 壓電式聲學傳感器:柔性、自供電、應用前景廣!
    導讀近日,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團隊模仿人類耳蝸中的基底膜,製造出一種柔性壓電薄膜,進一步開發出基於機器學習、自供電、高靈敏度的聲學傳感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技術該研究團隊模仿人類耳蝸中的基底膜,製造出一種柔性壓電薄膜
  • 石墨烯纖維的前世今生!聽浙江大學高超團隊講述
    100年後,日本的近藤昭男等人開始了碳纖維的研發,作為一種具有極高機械強度和模量的高性能纖維,碳纖維在承重和複合材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02年,清華大學範守善院士提出了將碳納米管作為基本單元組裝宏觀碳質纖維的理念,並利用幹法牽伸的技術成功得到宏觀連續的碳納米管纖維。碳納米管纖維繼承了碳納米管良好的傳導性能,且具有極佳的柔性。
  • :「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然而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智能紡織品:擁有機械堅固和柔韌的TE纖維,透氣親和、不易察覺!
    特別是由功能性纖維和微電子系統集成的智能紡織品,由於其透氣性,親和性和不易察覺性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紡織電子產品因為其穿戴舒適性和可編程性有望給給未來可穿戴應用帶來革命性變化。大量具有研究前景的熱電可穿戴設備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綠色能源回收,並且和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相連。
  • 清華大學化工系、化學系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合作發文報導酶和貴金屬...
    清華大學化工系、化學系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合作發文報導酶和貴金屬耦合催化體系新進展清華新聞網7月2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戈鈞副教授課題組、化學系肖海副教授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理察·傑爾(Richard Zare)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酶-金屬複合催化劑製備領域取得重要成果,以「蛋白質-高分子結合物中合成高活性酶-金屬複合催化劑
  • Science Advances: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輸運機理
    ▲6月7日,清華大學化工系燕立唐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過程所魏煒課題組合作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文章《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膜夾層間的輸運》(Transport of a graphene
  •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22日電 1月17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立功課題組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3型有機陽離子轉運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脂肪細胞兒茶酚胺類物質運載途徑並介導白色脂肪棕色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