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於穿戴式人體姿態監測的全纖維壓電-摩擦複合納米發電機

2020-12-14 OFweek維科網

織物由於其良好的拉伸性、柔韌性以及穿戴舒適性,成為材料科學和電子技術等跨學科領域研究中非常熱門的器件基底材料。近年來,智能織物成為器件由「可戴」飛躍為「可穿」的奠基石。隨著智能織物的快速發展,織物基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織物基可穿戴納米發電機在實際應用中依然存在著難以兼顧功能性、穿戴舒適性和高性能輸出的缺點,制約了其在更廣泛領域中的應用。

成果簡介

近日,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電子科技大學張曉升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共同通訊作者)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ribo-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自供能檢測。相關研究成果以「All-fiber hybrid piezoelectric-enhanc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wearable gesture monitoring」為題,發表於納米科學技術領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上,博士研究生郭隱犇為論文第一作者。該工作在導電織物基底上採用靜電紡絲的方法製備蠶絲蛋白納米纖維和聚偏氟乙烯(PVDF)納米纖維構成TPNG的兩極,這種纖維膜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大大增加了器件的可穿戴舒適性。得益於聚偏氟乙烯優良的壓電特性,論文作者們通過對器件工作機理的深入理論分析,優化摩擦電和壓電的相互關係,得到相互增強的輸出性能。此外,該TPNG具有兩種工作模式(分離模式和集成模式),並分別進行了輸出性能測試。在分離模式中,TPNG最高的輸出電壓、電流和功率分別達到500 V、 12 μA和0.31 mW/cm2。在集成模式時,TPNG可以穿在身上,對人體不同的動作輸出不同的電信號,達到人體動作識別的目的。此外,論文作者們將器件與一種基於微懸臂的MEMS開關電路連接,設計實現了一種自供能的人體跌倒警報系統。當穿戴者跌倒時,警報系統會立即給預先設置的接收手機發出警報,使其能得到及時的救助。因此,這種智能織物器件在自供能可穿戴人體健康監測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圖文導讀

圖一:TPNG結構及其工作原理示意圖

(a) 全纖維TPNG的示意圖;

(b,c) 蠶絲蛋白、PVDF納米纖維電鏡圖;

(d) TPNG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二:摩擦電效應與壓電效應的相互作用

(a, b) 當壓電電流與摩擦電流同向的時候,輸出相互增強;

(c, d) 當壓電電流與摩擦電流反向的時候,輸出相互減弱。

圖三:TPNG實際輸出電壓及其有限元分析

(a,b) 不同極化方向的PVDF膜構成的TPNG輸出電壓的有限元模擬圖;

(c) 輸出電壓相互增強;

(d) 輸出電壓相互減弱。

圖四:不同紡絲條件對器件輸出的影響

(a,b) 靜電紡中施加不同電壓製備的PVDF納米纖維的XRD圖譜及相應的輸出電壓;

(c,d) 靜電紡不同時間的PVDF納米纖維的厚度值及相應的輸出電壓。

圖五:TPNG輸出性能及其對彎曲的自供能檢測

(a) TPNG輸出電壓;

(b,c) 不同匹配負載下的器件輸出電壓、電流和功率;

(d) 當TPNG彎曲不同角度時的輸出電壓;

(e) 將TPNG粘貼到手肘部位時,手肘彎曲不同角度的輸出電壓;

(f) TPNG用於採集人體手部運動能量並驅動LCD的測試圖。

圖六:基於TPNG的自供能跌倒遠程警報系統

(a) 基於TPNG與微懸臂組成的遠程跌倒警報微系統的示意圖;

(b) 自供能跌倒遠程警報系統實時工作測試圖;

(c-e) TPNG採集擺動、滑動和撞擊等人體日常運動能量的測試圖。

小結

本工作通過採用靜電紡絲法在導電基底上製備了高比表面積的蠶絲蛋白和PVDF納米纖維。並通過對摩擦電和壓電工作原理的理論研究及模擬,製備了高輸出性能的壓電-摩擦電混合納米發電機。其最高輸出電壓、電流和功率分別達到了500 V 、 12 μA和0.31 mW/cm2。除此之外,TPNG的柔性和可裁剪性使其能夠被設計成微系統的關鍵部分,易於集成在服裝上。該自供能的微系統不僅能夠識別人體不同種類的動作並採集能量,而且能夠在人體意外摔倒時實時發送遠程警報,使穿戴者得到及時的救助,在穿戴式健康監測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

相關焦點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他們與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主動式檢測。
  •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成果簡介近日,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基本分類、材料選擇、製造技術、結構設計、工作原理以及潛在的應用前景的綜述。同時還總結和討論了阻礙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潛在困難和艱巨挑戰。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曹長勇教授團隊《Matter》綜述:基於摩擦納米...
    文章首先介紹了目前用於與摩擦納米發電機結合的能源收集技術,包括電磁式發電機、壓電式發電機、熱電式發電機、熱釋電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並從原理、輸出特性和優缺點等方面進行了對比。然後,著重探討了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複合能源收集系統在自充電能源器件、自驅動生物醫學、可穿戴電子、環境監測和海洋波浪能源收集等方面的應用。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因此,將半導體材料的壓電或摩擦生電性能與其氣敏特性結合起來,應運而生出自供電氣體傳感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
  • 美國萊斯大學研發出對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充電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名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可以對人體可穿戴式醫療設備進行充電的小型可攜式納米發電機,患者可以通過日常的活動對該發電機進行充電。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但在科研人員眼中,只要注意細節,認真研究,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其中發現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就有這樣一個故事。2006年,王中林開始微納能源技術研究,當時他曾經想把心跳、身體的動作等都轉化成電能,並且想要通過壓電效應來達到這個目的。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但通常情況下,摩擦納米發電機工作在大氣壓環境下,因此這裡大部分電荷密度通過空氣擊穿釋放掉了,如果將這部分空氣擊穿的能量收集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輸出性能,而且也是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重新認識,對於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特點:交流電輸出和脈衝特性。
  • 一種新型可穿戴式發電機可為現有的無線傳感器供電
    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助理教授高偉一直在開發一系列廉價的可穿戴傳感器,以及利用人體為其供電的方法為可穿戴傳感器供電。如何為隨身設備供電一直是科技業界最大的挑戰,雖然電池是一種選擇,但由於電池體積大,而且電池會耗盡電量,所以並不理想。
  • 可自修復可拉伸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
    可自修復可拉伸可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彈性體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很難獲得柔軟且可導電的材料。創建一個可以承受損害的電路甚至更難治癒。但是,對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來說,這類創新只是辦公室的另一天。
  • 用包裝膜做個摩擦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靜電發生機
    那麼用它來做個摩擦發電機吧,這個屬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領域,因沒有任何微納結構,所以還是直接稱其為摩擦發電機更適合。先撕一塊蚊香包裝膜,在它背面貼上導電銅箔膠帶,用於把電荷導出用的,因為單單包裝膜導電性太差,電子流不出來。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科研團隊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
    隨著智能設備(即自驅動可攜式電子設備,多能量採集器和傳感器)的快速發展,旨在從環境中獲取能量的自供電納米發電/供電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壓電納米發電機由於其高效的機電轉換效率,重量輕,響應快而成為研究熱點。壓電陶瓷及單晶具有超高的壓電效應,但由於其本身的剛性和脆性所以並不能滿足柔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設計要求。
  • 能穿在身上的發電機
    科學家們利用這些微觀結構的特性,在納米尺度上製備新的材料,提升材料的性能。 什麼是納米發電機 納米發電機是一種在納米的範圍內將機械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它是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
  • 走路為可穿戴設備充電!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就是身材微小但能量巨大的納米材料。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技術對於通過持續監測個人健康狀況來實現個性化醫學至關重要。生理信息可以進行非侵入性監測。以前報導的基於汗液和其他非侵入性生物傳感器通過將與皮膚接觸的基於塑料的傳感器與固定在柔性電路板上的矽集成電路相結合,實現複雜的信號處理,從而彌合了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中信號轉導,調理(擴增和濾波),處理和無線傳輸之間的技術差距。由於它們各自的固有限制,本應用程式無法單獨使用這些技術之一實現。穿戴式系統用於測量從事長時間室內和室外體力活動的人類受試者的詳細汗水分布,並對受試者的生理狀態進行實時評估。
  • WEST時評-可穿戴電子2020年度電子織物類十佳論文
    進一步檢查了關鍵工藝參數,顯示出工藝特徵尺寸小至數十納米。此外,作者在纖維上形成等離子超表面的納米圖案,並生產出雙面圖案化的纖維以構造自供電的可穿戴式觸摸感應織物,這揭示了DITD技術在多功能基於纖維的設備,可穿戴電子設備和智能紡織品中的光明前景。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納米發電機是新...
    關於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先生帶來「納米發電機——新時代能源的基石」的分享。摘錄如下:大家知道能源是我們未來的需求,是永遠的需求,我們國家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能源大國,我們的研究對未來能源有可能的貢獻,這是一項硬科技,更是一項影響我們很多領域的科技。
  • 可拉伸的微型超級電容:讓可穿戴設備擺脫電池,實現自我供電!
    集成到衣服中的微型超級電容(圖片來源: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 / Trisha Andrew)然而,在應用於可穿戴設備時,傳統的微型超級電容具有的「三明治式」的堆疊幾何形狀,表現出柔韌性差、離子擴散距離長以及與可穿戴電子產品集成的過程複雜等問題。
  • 可拉伸微型超級電容器,可用於可穿戴設備供電
    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教授Huanyu "Larry" Cheng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的可拉伸系統,能夠從人類呼吸和運動中收集能量。目前可穿戴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使用的電池或超級電容器存在能量密度低和可拉伸性有限的問題。作為電池的替代品,微型超級電容器是一種儲能設備,可以補充或替代可穿戴設備中的鋰離子電池。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體積小、功率密度高、快速充放電的能力。
  • 馬裡蘭大學研發應用於紡織品的3D列印纖維
    馬裡蘭大學研發應用於紡織品的3D列印纖維 2017-11-23 11:22:15 來源:雲3D列印平臺 隨著全球氣溫的化變,空調的需求量變得越來越高,成為了生活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