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為可穿戴設備充電!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2021-01-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就是身材微小但能量巨大的納米材料。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

王中林明確表示,納米材料肯定會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更多應用。「一根頭髮的直徑大約是5萬納米,而現在晶片等材料早已來到幾納米時代,納米材料在晶片和納米發電機等領域正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武之地。」王中林說。

王中林表示,尺寸的變化改變了一切。當導線寬度來到納米級別,金與銅等材料的導電性能已經趨同。性質原本脆硬易碎,但納米級陶瓷已經具備彈性可以進行彎曲和恢復。

對於納米材料的發展趨勢和應用,他表示,納米材料做的納米發電機能通過新能源技術,應用於物聯網等領域。王中林解釋,納米發電機可從生物體獲得能量,收集生物體散發的能量。例如可穿戴設備通過柔性納米發電機,即可回收人體走路的能量,放在鞋墊裡就能獲得源源不絕的能量,為各種可穿戴設備供電。

「目前納米發電機已實現通過呼吸來驅動心臟起搏器,我們經過10餘年攻關已在大動物身上試驗成功。」王中林稱,「我們正在繼續攻關材料的耐磨性和強度等方面。」

他表示,藉助納米級材料,未來微風和雨水也能發電並實現對設備的驅動,用於水質檢測、運動數據監測等領域。

王中林認為,未來在醫療健康和智能運動等物聯網設備領域,納米材料的應用將極為廣泛。而最重要的是,納米發電屬於一種絕對環保綠色的能源。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鵬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美國萊斯大學研發出對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充電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名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可以對人體可穿戴式醫療設備進行充電的小型可攜式納米發電機,患者可以通過日常的活動對該發電機進行充電。
  • 著名納米科學家王中林浙大開講:做科研像寫長篇小說
    王中林  浙江在線11月1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朱原之)著名納米科學家、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10日在浙江大學作學術報告  進入21世紀以來,王中林在氧化鋅這一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為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的建立提供了科學基礎、創辦了《納米能源》雜誌、回國主持創建了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第6個突破——納米新能源的產業化,是他未來5年的工作方向。  這部還遠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是由一個科學家對科學事業的由衷熱愛、蓬勃的激情以及孜孜不倦的進取心寫就的。
  • 手機充電的終極解決方案?不出 10 年將可用人體心跳充電
    「當這些裝置機械地扭曲時,它們會產生正負電荷、電壓和電流——你可以收集這些能量來給電池充電,」達德維倫解釋說。「你可以用它們來運行像心臟起搏器這樣的生物醫學設備,而不是在電池耗盡時每六七年更換一次。」科學家還在開發可穿戴的壓電能量採集器,這種採集器可以用在膝蓋或肘部等關節上,也可以附在鞋子、褲子或內衣上。這樣,一個人可以在走路或彎曲手臂時為電子設備發電。
  • 王中林院士團隊 Adv. Mater.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
  • 中科院研究證實摩擦納米發電可與電磁感應發電比肩
    中國網4月1日訊(記者 吳瓊靜)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期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摩擦納米發電機與傳統電磁感應發電機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首次從理論高度提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是繼電磁感應發電機之後,採用機械能發電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具有可能和電磁感應發電機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技術。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隨著材料學科的發展以及對材料性能的需求逐步提高,人們期望人造材料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程度的感知或反饋,即具有比擬生物體的環境響應性。因此,環境響應型材料可以定義為對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諸如溫度、pH值、光場、電場、磁場、以及應力等的變化,其自身性質發生可逆改變的材料。然而傳統環境響應材料主要為高分子材料,如水凝膠等,尚存在機械性能差、功能單一、響應速度慢等缺點,極大限制了其應用。
  • 【中國科技】多種能量收集存儲為一體的自充電編織物研發成功
    【看世界】一個華為員工站在非洲看中國,看清許多真相正文多種能量收集存儲為一體的自充電編織物研發成功可穿戴電子器件,如電子皮膚、智能手錶、運動手環等,已表現出替代傳統電子產品的巨大潛力,但因器件體積有限,電池續航時間短,應用受到限制。
  • 可拉伸的微型超級電容:讓可穿戴設備擺脫電池,實現自我供電!
    集成到衣服中的微型超級電容(圖片來源: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 / Trisha Andrew)然而,在應用於可穿戴設備時,傳統的微型超級電容具有的「三明治式」的堆疊幾何形狀,表現出柔韌性差、離子擴散距離長以及與可穿戴電子產品集成的過程複雜等問題。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納米發電機是新...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對地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思考,未來能源成為人們關注與熱議的話題之一。已知能源有哪些突破方式?現有能源將被誰所替代?關於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先生帶來「納米發電機——新時代能源的基石」的分享。
  • 可拉伸微型超級電容器,可用於可穿戴設備供電
    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教授Huanyu "Larry" Cheng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的可拉伸系統,能夠從人類呼吸和運動中收集能量。目前可穿戴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使用的電池或超級電容器存在能量密度低和可拉伸性有限的問題。作為電池的替代品,微型超級電容器是一種儲能設備,可以補充或替代可穿戴設備中的鋰離子電池。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體積小、功率密度高、快速充放電的能力。
  • 高度可拉伸水性鋰離子電池成功研發,有望為可穿戴設備供電!
    高度可拉伸水性鋰離子電池成功研發,有望為可穿戴設備供電!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最近,我校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做出了讓人驚喜的成果:以編織物為器件基底材料,竟然可以把「衣服」做成「納米發電機」,穿在身上動一下、皺一下都能發電,而且這種「衣服」穿起來很舒適。
  • 師承王中林、鮑哲南,這位青年科學家打造自發電的軟機器人|獨家專訪
    基於上述「如果打破傳統的框架,就有很多機會冒出來」的理念,以及在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賴盈至等人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自驅動,且可主動式感知、響應外部刺激和內部運動的軟機器人皮膚,實現自發電,不用電池就可感測觸摸、壓力、溼度,讓軟機器人的能力和應用範圍,又往前邁了一步。
  • 科學家發明可穿戴體熱發電機:可為智能穿戴設備充電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可以從體熱中獲取電力的非插入型可穿戴設備,該設備的底座無毒且無過敏物質,由普通的舊棉織物製成。而在這種棉織物腕帶上,塗有一種特殊塗層,可收集體溫「發電」,理論上面料的一端接觸人的皮膚,而另一端暴露於空氣中,兩端之間溫差越大則電輸出越大。研究人員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的化學副教授Trisha Andrew稱:「塗層是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團隊之前曾用其它成分製成同樣原理的能量收集裝置,可惜具有毒性。
  • 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生成可伸展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依據Cheng的研究結果,,當前版本的電池和為可穿戴設備供電的超級電容器和可伸展的健康檢測和診斷的器件具有許多缺點,包括能量密度低和非常有限的可伸展性.這是一種同以前明顯不同的可伸展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可穿戴設備,但卻是非常重要的,Cheng說到,這一研究小組和合作者打算聚焦在發展可穿戴器件的傳感器上,當工作在氣體傳感器和其他可穿戴器件中的時候,我們經常需要整合這些器件同可供電的電池集成在一起.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使得我們有能力實現具備自充電能力的傳感器,而不需要電池的幫助.
  • 我校舉辦第二屆納米發電機與微納系統研討會
    2018年10月27—28日,由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二屆納米發電機與微納系統研討會」在開封舉行。會議的主題為納米發電機在海洋能源收集、自驅動納米系統、傳感網絡、可攜式電子產品等領域的最新進展。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院士出席本次會議,並擔任大會主席。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微型超級電容器是可以補充或替代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存儲設備,具有佔地面積小,功率密度高以及能夠快速充電和放電的能力。程煥宇教授指出,當為可穿戴設備製造時,常規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堆疊的幾何形狀,顯示出較差的柔韌性。
  • 新型可穿戴設備用步行姿態當密碼,還能讓你邊走路邊發電 | 發現
    不過,澳大利亞最新研發出了一款可穿戴設備,它可以分析你的走路姿態然後產生一個密碼,而且這款設備還能把你步行的動能轉化成電能,在給自己供能的同時還能當充電寶。一起來看看CNET的報導吧。(原題為「New technology uses the way you walk as a password」) 你走路的方式有一天可以是打開手機的「指紋」。
  • 王中林和秦勇:撓曲電電子學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推廣位(非商務)封面來源:pixabay撰稿 | 鮮輝(中科院物構所)01導讀近日,王中林院士與秦勇教授團隊合作在基於中心對稱結構的第一代半導體
  • 物聯網時代 可穿戴設備性能及具新要求
    而可穿戴設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IoT時代,可穿戴設備所負擔的職責也越來越重。 「低功耗的藍牙基帶是由硬體和軟體組成的混合方案,這將有利於把這項技術引入進消費類應用、傳感器、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等。」 隨後楊正龍繼續補充道。 可穿戴設備還需進一步提升性能 低功耗藍牙技術,為可穿戴設備連接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為了進一步提升可穿戴設備性能,使其滿足物聯網大數據及高頻連接需求,上遊晶片廠商也在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