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證實摩擦納米發電可與電磁感應發電比肩

2020-12-13 中國網新聞中心

王中林團隊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弛博士在「摩擦發電機成果展示會」上,為媒體演示摩擦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中國網4月1日訊(記者 吳瓊靜)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期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摩擦納米發電機與傳統電磁感應發電機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首次從理論高度提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是繼電磁感應發電機之後,採用機械能發電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具有可能和電磁感應發電機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技術。同時,該小組的研究成果顯示,摩擦發電機相對於傳統的電磁感應發電機還具有輕便、用材便宜、功率密度高等優勢,展示了摩擦發電機作為新能源技術向「大能源」應用邁進的廣闊前景。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先進材料》雜誌上。

「電磁感應」是中學物理課本上基礎知識,俗稱磁生電。自1831年麥可•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後,電磁感應發電機成為了最重要、最廣泛的發電方式,常見的風力、水力、核能等發電方式都基於電磁感應發電機,在很長時期內都尚無其它的發電方式可與其媲美。

而近年來,由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發摩擦納米發電機,其原理是利用摩擦生電和靜電感應現象,可以驅動微納米級的電子器件、給可攜式電子設備供電,乃至收集潮汐、風能等傳統發電機不易獲取的機械能,旨在將人們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種「摩擦」變廢為寶,轉變為隨手可用的電能,為機械能發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和視角。

在此研究基礎之上,由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弛博士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王中林院士的指導下,系統而詳細地對比了摩擦納米發電機和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控制方程和輸出特性,提出並論證了摩擦納米發電原理與電磁感應發電原理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

據張弛博士介紹,實驗表明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內阻約為十幾兆甚至上百兆歐,可以等效為內阻很大的電流源;而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內阻僅為幾歐或十幾歐,可以等效為內阻很小的電壓源,兩種電源通過與電阻的串並聯形式,可以實現對外電路供電的等效變換。同時,研究小組探索了基於上述兩種發電原理的混合式發電機,以及在不同模式下聯合工作的可行性,進一步驗證了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近似等效為理想電流源的特性,為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在電路中的深入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

研究小組闡述了摩擦發電機相對於傳統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優勢,包括輕便、用材便宜、能量密度高等。研究數據顯示,摩擦納米發電機在單位體積和單位質量的輸出功率密度分別為3.1瓦/立方米和 2.6毫瓦/千克,遠遠大於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功率密度。此外,研究小組還探討了使用有機材料來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輸出功率的方法,這也為化學和材料學領域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作為新能源技術向「大能源」應用的邁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首次論證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是繼電磁感應發電機後採用機械能發電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可與電磁感應發電機相比肩的新能源技術,一旦實現產業化,將在自驅動系統、物聯網,以及國防科技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這一知識的發現還要追溯到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首先提出了電磁感應原理,並便利用這一原理髮明出了電磁發電機,利用動力發電。可以說,這是把水力、風力、火力、核能變成電能最根本的技術。聽過傳統發電機的電磁感應原理之後,我們想要把發電機和納米這兩個概念聯繫在一起,就更加困難了。
  • 藉助雨滴也能發電 功率轉化效率85%可與太陽能互補
    在降雨等偏暗環境下發電效率偏低是太陽能應用的瓶頸,尤其在南方多雨城市,太陽能發電受到了不小的制約。  在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展示的「雨滴薄膜發電」技術,瞄準了這一痛點,把降雨利用起來發電。
  • 華為榮耀誠心誠意:摩擦納米發電+麒麟980,定價破釜沉舟
    現在有些自行車可以實現通過踩自行車進行發電,從而達到給自行車燈或者手機充電,這項技術就是將動能轉為電能。那我們可以將手機摩擦的機械轉換為電能嗎?摩擦納米發電利用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並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和優點。
  • 氣球遇到海水能夠全天候發電?浙大研究團隊變出了這個魔術
    因此,海洋能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波浪能的研究可以說是海洋能源利用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今年來成為了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的基於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 讓「衣服」發電!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他們與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主動式檢測。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摩擦效應高效能聲波發電
    本報訊(記者潘鋒通訊員趙春)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的領導下,由博士楊進、陳俊等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實現了利用摩擦效應的高效能聲音發電。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ACS納米》。聲波無處不在,若能將聲能加以收集並利用,將能夠獲得一種嶄新的、可持續的能量源。
  • 也用電磁感應原理髮電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文章來源《院士講科學》,該書由《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總策劃,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目前,為城市供電的發電廠,大多都基於麥可 ·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電磁感應原理來運作也就是說,它們都首先用燃燒化石燃料,或者水力、風力、核裂變(產熱)等方式產生機械能,再用機械能驅動發動機,以電磁感應原理來發電。太陽能電池板是比較常見的例外情況,它基於光電效應來運作,直接將(太陽的)光能轉化為電能。那麼,科幻作品中的電能供應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但通常情況下,摩擦納米發電機工作在大氣壓環境下,因此這裡大部分電荷密度通過空氣擊穿釋放掉了,如果將這部分空氣擊穿的能量收集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輸出性能,而且也是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重新認識,對於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特點:交流電輸出和脈衝特性。
  • 新型太陽能電池 雨天也能發電
    通過給太陽能電池附加一個透明納米發電機,中國一個科研團隊新近開發出一種可在下雨時藉助雨滴進行發電的裝置。中國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孫旭輝和孫寶等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上報告說,這個混合裝置由一個傳統的矽基太陽能電池和一個「摩擦納米發電機」組成,後者可將落下雨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 【實驗現場】電磁感應發電實驗,電與磁教學圖片素材也齊了
    請看實驗現場的「電磁感應發電實驗」。1.水電站發電的原理:利用水的重力勢能,讓水從高處往低處流,水流會衝擊水輪機的葉片,讓葉片旋轉起來,帶動發電機也旋轉起來。這個時候,就會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4.電磁感應現象圖:在閉合電路中,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的現象。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聲音發電」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聲音發電」   用聲音驅動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居然可以點亮20個LED燈。
  • 生命在於「發電」,天然電池就是你!
    克裡斯琴·帕裡塔克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他指出,目前已開發出兩種系統用以實現人體發電,一種是下肢附著設備,它能感應人體行走時的重心變化,用設備中的旋轉質量彈簧儲存能量。與機械發條不同,它利用移動磁鐵和線圈組成的感應電動機發電。其缺陷在於發電的最大功率不夠高,甚至無法讓助聽器運行,或為智慧型手機充電。   另一種是足底液墊設備,它安裝在鞋裡面。
  • 東華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可發電」的服裝材料
    但是,目前可穿戴電源的研究多數展示了「佩戴」形式的能源器件,其主要作為服裝的附加品,仍缺乏穿著舒適性。相比之下,服裝本體如果成為現成的物理載體,是更為理想的可穿戴功能集成平臺。鑑於此,研究團隊認為纖維、紗線、織物等服裝材料將成為新一代發電載體。然而,成熟的發電技術,如光伏、熱電、壓電/摩擦電等,與服裝材料和紡織工業的結合尚存在挑戰。
  • 可持續發電新招:「鐵鏽發電」
    惱人的鐵鏽可能在發電方面派上用場。發電的方式非常多樣,如太陽能發電、風力渦輪機發電和水力發電等。現在,鐵鏽也可以用於發電了。phys.org網站7月30日報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鹽水在流過生鏽的氧化鐵薄膜時可以發電。這種鐵氧化物薄膜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發電方式,助力未來的可持續發電行業。金屬氧化物和鹽水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產生電能,但這通常是化學反應的結果,其中會有一個或多個化合物被轉化為新化合物。這也是大多數電池內部的工作原理。
  • 師承王中林、鮑哲南,這位青年科學家打造自發電的軟機器人|獨家專訪
    基於上述「如果打破傳統的框架,就有很多機會冒出來」的理念,以及在王中林院士的帶領下,賴盈至等人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自驅動,且可主動式感知、響應外部刺激和內部運動的軟機器人皮膚,實現自發電,不用電池就可感測觸摸、壓力、溼度,讓軟機器人的能力和應用範圍,又往前邁了一步。
  • 地球的磁場可以用來發電嗎?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理告訴我們 磁通量的變化產生感生電動勢 閉合電路中的導體切割磁感線會產生感應電流 那麼,問題來了 地球作為一個巨大的磁鐵 我們可以利用地球的磁場發電嗎?
  • 用包裝膜做個摩擦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靜電發生機
    那麼用它來做個摩擦發電機吧,這個屬於摩擦納米發電機領域,因沒有任何微納結構,所以還是直接稱其為摩擦發電機更適合。先撕一塊蚊香包裝膜,在它背面貼上導電銅箔膠帶,用於把電荷導出用的,因為單單包裝膜導電性太差,電子流不出來。
  • 探索各種發電方式有感
    各種發電方式,如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和固體發電等,它的發展都是從發電原理的創建,經過發電實驗的證實,進而設計高效率的發電機。發電機是把除電能以外的各種形式的能量轉換成電能的機器。最早產生於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德國工程師西門子於1866年製成。
  • 為什麼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比風力發電和水力發電高?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發電成本對於氣候變化與能源政策來說至關重要,而一份歐盟最新報告對各種發電形式的成本進行了估算。毫無疑問,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可再生能源發電,尤其是風力發電無疑比煤炭發電合算得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根據一份新的分析報告,太陽能發電比風力發電甚至比水力發電的成本要高,至少在歐盟是這樣的。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科研團隊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
    近日,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益平教授和劉河洲教授課題組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on glass fiber fabric with structural hierarchy: An approach to high-performance, superflex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