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修復可拉伸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

2020-12-14 3xmaker合越智能

可自修復可拉伸可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彈性體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

很難獲得柔軟且可導電的材料。創建一個可以承受損害的電路甚至更難治癒。但是,對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來說,這類創新只是辦公室的另一天。

在最近發表的兩篇論文中,CMU研究人員團隊在可穿戴電子設備和其他軟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卡梅爾·馬吉迪(Carmel Majidi)的軟機實驗室(SML)長期從事這一領域的工作,這兩篇論文反映了(Advanced Materials,"液態金屬夾雜物的受控組裝作為多功能複合材料的通用方法"和高級材料技術,"可超伸,耐磨")。沉積液態金屬彈性體複合材料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

2018年,機械工程學副教授馬吉迪(Majidi)和他的團隊創造了一種能夠自我修復的電路,也就是說,即使在切斷或損壞主要路徑後,它也可以繼續工作。

現在,他們創造了一種由液態金屬製成的材料,該材料也可以物理修復損壞。當將兩片液態金屬電複合材料放置在一起時,它們可以像切割後皮膚癒合一樣融合在一起。這項創新使電路可以承受更大的損壞,因為它們可以簡單地對其進行修復。

使用鎵基液態金屬液滴的軟複合材料可能在多功能材料工程中產生變革性影響。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合成方法,該方法可合成具有高拉伸性,可忽略的機電耦合,焦耳熱修復和可再加工性以及可印刷的電氣和機械自愈材料。這種控制裝配的方法代表了一種廣泛使用的技術,用於創建具有前所未有的多功能性的新型液態金屬複合材料。

可修復、可重寫電路

SML使用由鎵和銦合金製成的液態金屬實現了這些進步。作者說,這種金屬比汞等其他液態金屬更安全。這些發現使該技術可以擴展到其他聚合物,包括凝膠。這擴大了他們的研究範圍和影響。實際上,由液態金屬製成的電路可以擦除並重新繪製,因此具有很高的適應性。

LM複合材料已證明的功能可以推廣到其他具有附加功能的基體材料中。具體而言,使用可生物降解/可再加工的塑料(聚己內酯)合成複合材料,水凝膠(聚乙烯醇)和可加工的橡膠(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衍生物)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這種方法可以合成複合材料:i)具有高拉伸性和可忽略不計的機電耦合(> 600%應變);ii)具有焦耳加熱的癒合和可再加工性;iii)具有電氣和機械自愈功能;iv)可以列印。這種控制裝配的方法代表了一種廣泛適用的技術,用於創建具有前所未有的多功能性的新型LM複合材料。

可3D列印

這些新材料也可以3D列印。機械工程學教授Sarah Bergbreiter與Majidi和SML一起使用新的製造工藝來印刷這些材料。創建這些自愈和可重寫電路的3D結構將廣泛地擴展應用範圍。

沉澱的液態金屬彈性體摩擦納米發電機

一種這樣的應用是能量收集。可以使用兩個表面之間的接觸來產生電能。想像一下,例如,當您用氣球摩擦它時,使頭髮直立的電。相同的原理可以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從而使它們可以從人體運動中獲取能量。

沉澱的LM彈性體TENG(SLM-TENG)具有超高的可拉伸性(應變極限> 500%應變),類似皮膚的柔韌性(模量< 60 kPa),可靠的設備穩定性(> 10000次循環)和可觀的電輸出性能(最大峰值功率密度= 1 mW cm -2)。SLM-TENG可以與高彈性可拉伸織物集成在一起,從而實現與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廣泛集成。可伸展且可穿戴的SLM-TENG可以通過貼在膝蓋上或集成到運動服中的貼片從人體運動中獲取能量。在跑步機上運行2.2分鐘後,此車載式TENG設備可產生足夠的電能,為可穿戴計算設備(帶數字顯示的溫溼度計)完全供電。

高導電性

此外,液態金屬具有高導電性,因此它們可以輕鬆產生大量能量。並且,由於電子設備柔軟且可拉伸,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將它們集成到衣服中。

這是Majidi的團隊第一次能夠使用其複合材料來產生能量。當研究人員將這種材料添加到兩條運動短褲中時,他們能夠從佩戴者的運動中收集到足夠的能量,從而為帶有數字顯示(小型可穿戴計算設備)的溫溼度計傳感器提供動力。

這項研究的應用是深遠的。作者說,它的用途可能包括受生物啟發的機器人技術,人機互動,可穿戴計算和太陽能電池。這些軟機器人將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耐用性,可廣泛應用。

相關焦點

  • 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科學家採用低成本的3D列印工藝將導電液態金屬合金列印到附著在人體皮膚上的紋身紙上。這些超薄紋身可以很容易地用水蘸上,就像用溼海綿塗抹兒童的裝飾紋身一樣。卡耐基梅隆大學其他類似紋身的電子產品要麼在無塵室內部需要複雜的製造技術,要麼缺乏皮膚上可拉伸數字電路功能所需的材料性能。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機械工程學副教授兼軟機實驗室主任卡梅爾·馬吉迪(Carmel Majidi)打開了一種新的途徑,用一種經濟的方式製造可拉伸電子電路。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基於接觸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有效地將環境中以各種運動形式存在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同時,通過調整摩擦電材料的組成,來實現不同的摩擦電性進而實現不同的電學輸出。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
  • 基於液態金屬的柔性可自愈電路
    最近,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團隊在可穿戴電子產品和其他軟機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最近發表的兩篇論文對這一進展進行了詳細描述。現在,他們開發了一種用液態金屬製成的材料,也能夠物理修復損傷。當兩塊電氣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放在一起時,它們可以像皮膚被割傷後癒合一樣融合在一起,這種創新使電路能夠承受更多的損傷。Carmel Majidi的軟機器實驗室(SML)利用一種由鎵和銦合金製成的液態金屬實現了這個創新電路。作者說,這種金屬比汞等其他液態金屬更安全。
  • 浦項-延世大學聯合研究用於3D電路列印的液態金屬油墨
    POSTECH-延世大學聯合研究團隊開發用於3D電路列印的液態金屬油墨可以直接印刷在可拉伸基材上的導電和可拉伸電極引起了可穿戴電子產品和電子皮膚的廣泛關注。包含液態金屬的可印刷油墨是這些應用的理想選擇,但是在液態金屬顆粒周圍形成的絕緣氧化物表皮會限制其導電性。
  • 用液態金屬3D印表機繪製電路板
    打開APP 用液態金屬3D印表機繪製電路板 胡薇 發表於 2018-09-23 08:52:00 用液態金屬電子電路印表機,10分鐘就能把電腦中的電路圖清晰列印出來,插上電源還能顯示電路走向。
  • 美國LLNL研究液態金屬噴射(LMJ)推進液態金屬3D列印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團隊模擬了一種新興的金屬三維列印技術「液態金屬噴射」(LMJ)中的液滴噴射過程,這是液態金屬列印技術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方面。金屬的增材製造(AM)是一項強大的技術,可實現無與倫比的設計自由度的零件的快速生產。
  • 美國萊斯大學研發出對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充電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近日,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名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可以對人體可穿戴式醫療設備進行充電的小型可攜式納米發電機,患者可以通過日常的活動對該發電機進行充電。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因此,通常摩擦納米發電機不能直接驅動電子器件。傳統的做法是外接全波整流橋和能量存儲單元才能得到穩定的直流電輸出,這不利於構建微型化的自驅動系統。而且,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脈衝輸出具有比較高的損耗因子(定義為電流峰值與其均方根的比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用於能量存儲和驅動電子器件的效率。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
    將先進的納米發電機技術與傳統的紡織工藝相結合促進了基於紡織的納米發電機(NGs)的出現,將進一步促進下一代可穿戴電子和多方面人工智慧系統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NGs賦予智能紡織品機械能量採集和多功能自供電傳感能力,而紡織品則為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靈活多變的設計載體和廣泛的可穿戴應用平臺。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還可以將系統可逆地拉伸到100%。同時,通過UV-vis吸收光譜驗證的理論計算部分表明,提高的電容量和速率能力可能是由於電導率和吸附的帶電離子數(Na 2 SO 4水溶液中的Na +和K +(在PVA / KCl凝膠電解質中)。將多合一可拉伸MSCA與可摺疊的Au基摩擦納米發電機和可拉伸的可摺疊石墨烯基應變傳感器集成在一起,證明了一種自供電的可拉伸系統。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可拉伸微型超級電容器,可用於可穿戴設備供電
    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教授Huanyu "Larry" Cheng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的可拉伸系統,能夠從人類呼吸和運動中收集能量。目前可穿戴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使用的電池或超級電容器存在能量密度低和可拉伸性有限的問題。作為電池的替代品,微型超級電容器是一種儲能設備,可以補充或替代可穿戴設備中的鋰離子電池。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體積小、功率密度高、快速充放電的能力。
  • 中科院:常溫下的液態金屬電路3D印表機
    「墨水」就是液態金屬,電路直接列印在紙上紙上「列印」電子電路,得益於室溫狀態下液態金屬直接印刷電子方法的突破。劉靜介紹,常規的電路板製造工序通常較為耗時、耗材、耗能,而印刷電子方法就像印刷文字一樣,直接在基板上形成能導電的線路和圖案,能將傳統的7至8道工序縮短至3至4道,快速靈活。
  • 全新3D列印組合工藝,可通過發光液體檢測損壞
    除了立體光刻或選擇性雷射燒結外,熔融沉積建模技術(FDM)是最常用的3D列印技術之一。FDM在印刷純聚合物材料(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乳酸(PLA)、尼龍、聚己內酯(PCL))方面非常成功,將熱塑性聚合物以「永不終止」的方式擠出,僅受聚合物熔體粘度的限制,以確保印刷後的均質擠出和自支撐強度。
  • 液態金屬技術:合成更好的壓電材料!
    導讀據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未來低能耗電子技術卓越中心(FLEET)官網近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與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一項合作,將液態金屬合成物應用到壓電材料上,推動了未來從身體運動獲取能量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和生物傳感器的發展。
  • 中科院研究證實摩擦納米發電可與電磁感應發電比肩
    中國網4月1日訊(記者 吳瓊靜)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期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摩擦納米發電機與傳統電磁感應發電機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首次從理論高度提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是繼電磁感應發電機之後,採用機械能發電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具有可能和電磁感應發電機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技術。
  • 可拉伸的微型超級電容:讓可穿戴設備擺脫電池,實現自我供電!
    導讀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領導的一支國際科研團隊開發出一款可拉伸的系統,它能夠從人類呼吸和運動中採集能量為可穿戴設備供電。程教授的研究團隊和合作夥伴專注於開發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他說:「這與我們之前的工作差別很大,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研究氣體傳感器及其他可穿戴設備時,我們通常需要電池來為這些設備供電。採用微型超級電容使我們能夠擺脫電池,讓傳感器實現自供電。」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他們乾脆把蠶絲蛋白製成納米線,然後與一種壓電纖維——聚偏氟乙烯(PVDF)納米纖維一起織成了「布」,構成了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做成了可以發電的「衣服」。   那麼,目前已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或壓電納米發電機可以解決「自供能」難題嗎?據報導,這兩種納米發電機可以收集機械能(如肌肉收縮、血管舒張)、震動能(如聲波震動)、流體能量(如風能、液體流動)並將這些能量轉化為電能,為納米器件或系統提供足夠的能量供給。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TOC摘要圖   自供電傳感系統正成為驅動全球工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