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和馬天寶課題組合作報導扭轉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及物理機制

2021-02-14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日,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與馬天寶課題組、北京科技大學高磊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浩敏課題組,實現了對六方氮化硼(h-BN)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該發現首次揭示了範德華材料中原子級重構對垂直電導率的貢獻,為理解小扭轉角範德華材料獨特的物理行為提供了指導。

通過對石墨烯層間堆垛角度進行扭轉是調控其物理(特別是電學)性能的有效手段。現有實驗研究表明:隨著石墨烯層間扭轉角度的增大,石墨烯層間趨向於非公度堆垛而呈現出較弱的層間耦合;因此,一般來講,石墨烯層間的電導將隨著扭轉角度的增大而單調降低。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當兩層石墨烯以小扭轉角度(小於1°)堆疊在一起時,在石墨烯層間範德華相互作用和石墨烯面內彈性變形能的競爭下,石墨烯會發生局部的原子級重構,形成局部的公度堆垛。這類小扭轉角度堆垛的石墨烯往往展現出諸多奇特的物理行為,如強關聯電子態、非常規超導和自發鐵磁性等。目前,人們當前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面內方向的電學行為,而其層間電導率如何隨扭曲角的改變而變化,尤其原子尺度重構對層間電導的影響,仍然是研究的熱點和亟待回答的問題。

▲ 圖1. (A) 基於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的扭轉雙層石墨烯電學測試示意圖;(B) 歸一化電流值(電導)隨雙層石墨烯扭轉角度的變化

該研究工作藉助李群仰課題組前期發展的二維材料界面電學表徵平臺(Nano Lett. 18, 2018),實現了對立方氮化硼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實驗中首次發現了小扭轉角下垂直電導率非單調的角度依賴性,即隨著層間扭轉角的減小,垂直電導率逐漸增大,當扭轉角度達到~5°左右時,隨著扭轉角的進一步減小電導率顯著降低(圖1,圖2)。該趨勢與傳統塊體石墨材料中觀察到的層間電導隨扭轉角度的單調變化截然不同,並且無法被傳統的聲子介導層間電導機制進行解釋。藉助馬天寶課題組先前發展的原子級界面接觸質量模型(Nano Lett. 19, 2019)、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高分辨表徵,進一步揭示了小扭轉角下的反常電導行為源於雙層石墨烯的局部原子重構導致的平均載流子濃度的降低(圖3)。該發現首次揭示了範德華材料中原子級重構對垂直電導率的貢獻,為理解小扭轉角範德華材料獨特的物理行為提供了指導,也為設計和優化二維材料的電學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 圖2. (A)不同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表面獲取的歸一化電流曲線;(B)扭轉角為2.9°樣品表面的電流圖像;(C) 扭轉角為0.6°樣品表面的電流圖像;(D)-(F)對應的原子堆垛示意圖

▲ 圖3. (A)理論模型結構示意圖;(B)理論計算得到的不同扭轉角度下的實空間二維電導圖像;(C)理論計算的電導隨扭轉角度變化曲線;(D) 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到的表面載流子濃度和層間隧穿電導隨扭轉角度的變化曲線;(F) 考慮原子級重構和純剛性結構的AA堆垛區域的佔比隨扭轉角度的變化曲線

該研究工作於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論文題為「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Abnormal conductivity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教授、北京科技大學高磊副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王浩敏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參與該工作的還有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馮西橋教授和馬天寶副教授,以及國家納米中心劉璐琪研究員。清華大學航院博士生張帥、機械系博士生宋愛生和上海微系統所陳令修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由探索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c5555

相關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8b02921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lett.9b00695

電話:86-01062781379

傳真:86-01062781379

E-Mail: sklt@tsinghua.edu.cn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石墨烯納米片在細胞雙層磷脂膜間的輸運機理
    氧化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的二維納米材料,由於其較大的比表面積及較多的官能團,可以作為潛在的藥物載體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但是,囿於氧化石墨烯納米片極小的尺度及其與細胞膜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氧化石墨烯在細胞膜上運輸的詳細動力學過程和潛在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這極大的限制了納米載藥技術的發展。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無帶隙的能帶結構限制了石墨烯在場效應電晶體等電子器件領域以及光電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當兩層石墨烯以不同旋轉角度進行層間堆垛時,可構成一類新的二維碳材料——旋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雙層石墨烯的堆垛方式(旋轉角度)對其能帶結構的調製顯著,具有旋轉角度依賴的新奇物理化學性質。
  • ...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突破
    文·本報記者林莉君李大慶  「這個研究成果是從中國實驗室裡,第一次發表出來了諾貝爾物理獎級別的論文,這不僅是清華大學、中科院的喜事,也是整個國家發展中喜事。」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全部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面向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製備技術不是對實驗室製備過程的簡單放大,規模化製備對製備技術的可重複性、安全性和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從產能上看石墨烯的粉體和薄膜均實現了宏量化製備。然而,石墨烯產品的生長工藝、原材料、設備甚至生產批次的不同,得到的產品質量和性能參差不齊,且很難達到統一的標準。以史為鑑,參考另一類戰略性碳材料——碳纖維的產業發展歷程可知,材料的品質決定了其應用前途。
  • 清華大學醫學院徐萌課題組、吳勵實驗室招聘博士後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清華大學醫學院徐萌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徐萌實驗室長期研究免疫細胞、腫瘤細胞及腫瘤微環境的複雜相互作用,致力於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率和挖掘免疫治療新靶點。
  • 清華/北大/北科大合作: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層間接觸電導
    本文,通過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實驗探索雙層石墨烯(BLG)與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製造的各種扭曲堆疊結構之間的層間接觸電導。電流圖顯示BLG之間的層間接觸電導強烈地取決於扭曲角。0°AB堆疊雙層石墨烯(AB-BLG)的層間接觸電導率是30°扭曲雙層石墨烯(t-BLG)的約4倍,這表明依賴於扭轉角的層間接觸電導源於耦合 - 去耦轉變。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製備決定未來」,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製備方法自2009年被發明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是目前低成本製備大面積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最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可放大性。然而,CVD石墨烯薄膜在製備的過程中會產生缺陷、晶界和褶皺,製備和轉移的過程也會造成表面汙染與破損,因此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
  • 同濟大學賈鑫明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林欣課題組合作在《自然-免疫學...
    同濟大學賈鑫明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林欣課題組合作在《自然-免疫學》發文報導CARD9基因變異引發ABPA的發病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8
  • ...但亞平課題組提出光電導器件本質上無增益 有望改寫經典物理課本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但亞平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光子學》(ACS Photonics)上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A photoconductor intrinsically has no gain》(光電導器件本質上無增益)。該研究發現一個存在了50多年的半導體光電導器件增益原理理論從根本上是錯誤的。
  • 熱能系劉樹紅課題組在空泡-顆粒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大學...
    熱能系劉樹紅課題組在空泡-顆粒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8月29日電  8月25日,清華大學熱能系2015級博士生吳晟基,在導師劉樹紅教授、左志鋼助理研究員的指導下,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霍華德·斯通(Howard A.
  •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課題組攻堅「石墨烯」
    電子顯微鏡下的石墨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黑金』,是人類目前已知的最輕、最薄的材料,是名副其實的新材料之王……」5月17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709(石墨烯與新能源材料)課題組實驗室裡,組長陳成猛向記者介紹著。透過電子顯微鏡,記者看到,石墨烯形貌類似於絲綢和紗,異常柔軟輕薄,薄到只有一個原子的厚度,大概是頭髮絲的二十萬分之一。
  • 清華大學化學系劉冬生教授課題組招博士後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814校友)。課題組關注前沿熱點問題,實驗設備條件齊全,依託清華大學化學系和生命有機磷化學及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外多個課題組有緊密的交叉融合和合作關係。歡迎有識之士來本課題組參加工作。課題組連結:http://liuds.chem.tsinghua.edu.cn/博士後申請者應聘條件1.
  • 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電磁響應的研究中取得重要...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晏湖根課題組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毅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即動態手徵反常。輸運實驗中,在平行電場和磁場下,外爾半金屬系統會產生沿著電磁場方向的手徵磁電流,導致實驗上出現可觀測的負磁阻。目前,該手徵反常效應在諸多外爾半金屬中被觀察到:通過施加靜態的電場和磁場,實現一個方向的靜態電流。然而,至今為止,在交變電磁場下的動態手徵反常還未有報導,而這種動態手徵反常恰恰很好的反映了外爾半金屬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
  • 俞大鵬-趙清課題組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米結構與低維物理實驗室」的趙清副教授課題組在俞大鵬教授的帶領下,從2007年起緊緊圍繞該領域內的兩大國際性難題展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工作發表後被IOP出版集團的Nanotechweb網站做重點評述和推薦。
  • 清華大學醫學院林欣課題組、藍勳課題組聯合招收博士後
    林欣課題組、藍勳課題組聯合招收博士後兩名(計算生物學及酵母遺傳學方向各一名)。
  • 深圳大學範平課題組與南昆士蘭大學陳志剛課題組合作在n型多晶SnSe熱電材料與CoSb3熱電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通過各種優化手段,P型的熱電優值ZT已經從0.5提升至2.5,但是關於高性能n型SnSe(ZT>1.0)的報導較少,其電-聲輸運機制有待進一步的探究。深圳大學範平課題組與南昆士蘭大學陳志剛課題組合作,致力於製備高性能的n型SnSe多晶熱電材料。該工作首次通過在Pb/I雙摻雜的SnSe基熱電材料中引入二維WSe2 納米顆粒形成WSe2/SnSe p-n 結。
  • 物理學院王雷教授在雙層轉角過渡金屬硫化物輸運測量...
    近日小南推文物理學院、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雷教授課題組與來自德國馬普物質結構和動力學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小組合作,在雙層轉角過渡金屬硫化物(WSe₂)
  • 聚·資訊 高分子系研究所及課題組簡介
    2007年,「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二級學科通過評審,成為國家重點學科,是浙江大學「化學」一級國家重點學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計劃」建設的重點。高分子科學研究所      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90年,其前身為創建於1958年的浙江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