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亞平課題組提出光電導器件本質上無增益 有望改寫經典物理課本

2020-12-1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但亞平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光子學》(ACS Photonics)上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A photoconductor intrinsically has no gain》(光電導器件本質上無增益)。該研究發現一個存在了50多年的半導體光電導器件增益原理理論從根本上是錯誤的。此前該理論已經載入中外經典半導體物理課本,並廣泛為人們所接受。

理想光電導器件光電流隨電壓趨近飽和,導致光電器件本質上無增益

自上世紀50年代起,人們在實驗中就觀察到半導體光電導器件具有巨大的量子效率增益,特別是對於納米或原子尺度的半導體光電導器件,有時候增益可高達1億倍。經典的半導體物理理論認為,如果器件長度足夠短而少數載流子壽命又足夠長,則半導體光電導器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增益。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科學家Nozomu Matsuo通過嚴格的實驗對比,發現該理論預測與實驗結果相去甚遠。隨後的幾十年中,也陸續有科學家認為該理論有問題,但一直無人指出問題出在哪裡,正確的理論又是什麼。

此次發表的論文中,但亞平教授及其團隊不僅指出了該理論的錯誤之處(2個假定不成立),而且給出了嚴格的正確表達式。研究發現,理想半導體光電導器件本身無增益,實驗中觀察到的巨大光增益來源於半導體內部的缺陷態或耗盡區的俘獲效應。這一研究成果有望改寫中外半導體物理課相關本章節(3~4頁內容)。 《美國化學學會光子學》學術期刊編輯與6位審稿人經過近6個月的評審與討論,認為論文結論正確,支持發表。但亞平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博士畢業生趙興巖博士、博士生陳愷翔以及法國馬賽大學Abdelmadjid Mesli教授也是論文的作者。該研究獲得了自然科學基金(61376001和61874072)的支持。

背景介紹

但亞平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特別研究員(教授),密西根學院Tenure-track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9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2002年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2008年博士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同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但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全矽基光電子和單原子電子學,為未來先進集成電路和量子計算機技術提供關鍵解決方案。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photonics.8b00805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和馬天寶課題組合作報導扭轉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及物理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與馬天寶課題組、北京科技大學高磊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浩敏課題組,實現了對六方氮化硼(h-BN)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
  • Science重磅:北大研發出世界首例真實穩定可控的單分子光電子開關器件
    而基於可控分子電導的微電子器件,目前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是要滿足人們對電子器件小型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要滿足有機和無機材料在生物醫學和電子器件應用上的高效的相互作用。為此,不同種方法應用於分子納米器件的設計上,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重大問題。開關是各種電器元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南大團隊研製全新紅外探測器件,在《自然》子刊發表最新成果
    近日,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和物理學院的繆峰課題組,組成了一支跨學院合作團隊,研製出一種基於全新工作機制的紅外探測器件,並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該團隊緊密合作,基礎探索結合應用研究,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了一種全新的探測機制:彈道雪崩。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大面積高光學增益的CsPbBr3單晶薄膜雷射器陣列...
    鉛滷鈣鈦礦材料具有較高的光吸收係數、載流子遷移率、電荷擴散長度,及較低的缺陷態濃度等優異的光電性質,可用於雷射器,發光二極體和光電探測器等。其中,通過溶液旋塗法製備的鈣鈦礦薄膜被廣泛應用於各類光電器件。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在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的二維電子學研究中...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矽和氧是地球表面含量最高的兩種元素。
  • 量子中心杜瑞瑞課題組在自旋量子霍爾材料研究方面持續取得進展
    另一項工作實現了在InSb(111)襯底上外延生長高質量stanene,並首次製備輸運器件觀察到SdH振蕩。眾所周知,金屬的磁阻振蕩來自於帶電粒子在磁場下的朗道量子化。這一現象已被人們廣泛認可,並作為一種標準的測量手段用於探測金屬的費米面。
  • 應用於雷射器陣列的大面積高光學增益的CsPbBr3單晶薄膜
    單晶鈣鈦礦相比於多晶鈣鈦礦具有更少的缺陷濃度,更長的載流子遷移率,可以進一步提高器件性能。目前,大面積且具有高光學增益的單晶鈣鈦礦薄膜的製備仍然存在挑戰。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個在c面藍寶石襯底上製備大面積CsPbBr3單晶薄膜的簡便方法。
  • 鮑哲南院士課題組2019年科研成果集錦
    鮑哲南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功能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有機電子器件的設計與製造、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開發等。這些研究方向具有多學科交叉性,涉及的概念和專業知識包括化學,化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物理,和電氣工程等。目前課題組感興趣的器件包括有機/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有機光伏電池、化學/生物傳感器和分子開關等。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隨著超構表面新技術發展,為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調控提供了豐富的手段,使得設計新型超薄平面光學元件成為可能。儘管構建亞波長等離子體激元和全介質納米天線是實現亞波長尺度光場調控的有效途徑。然而,由於光學調控基本原理的限制,超構光學元件的厚度仍限制在數百乃至數十納米厚度,在可見光波段實現超薄結構乃至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依然面臨挑戰。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PN結的調製摻雜生長與光電轉換器件...
    石墨烯中的PN結將具有電子負折射率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此外,其特有的「光熱電」效應還可實現基於「熱載流子」原理的高效光電能量轉換。高質量石墨烯PN結光電器件以其特殊的工作機制,有可能打破傳統光電技術中的諸多限制條件,為光電器件帶來更大響應帶寬、更快轉換速度及更低檢測閾值,促進新一代光電子技術的發展,在太陽能電池、夜視系統、天文望遠鏡及半導體傳感器等領域均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 盛利和邢定鈺課題組建立外爾半金屬負磁電阻的新理論
    外爾半金屬是一種新型的拓撲材料,可以看作粒子物理中標準模型的外爾費米子在凝聚態物理中的實現。
  • 光電器件微納加工技術——光刻工藝與雷射直寫
    (2)納製造 納製造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納米尺度的結構、器件和系統的製造技術,包括納米壓印技術、刻劃技術、原子操縱技術等。 微納器件與系統是在集成電路製作上發展的系列專用技術,研製微型傳感器、微型執行器等器件和系統,具有微型化、批量化、成本低的鮮明特點,對現代生活、生產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並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相關論文近日公布在美國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上。  量子計算機被普遍認為是新一代計算機的重大發展方向,其計算能力主要基於對微觀量子態的操縱。
  • 物理所等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磁性量子材料的缺陷工程及其局域量子態自旋的調控,有望用於構築未來實用化的自旋量子器件,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近年來,基於過渡金屬的籠目晶格(kagome lattice)化合物成為揭示和探索包括幾何阻挫、關聯效應和磁性以及量子電子態的拓撲行為等豐富物理學性質的新穎材料平臺。
  • 光調製石墨烯-有機異質結電晶體實現光電流邏輯功能
    與南京大學等提出利用光調製方法在石墨烯-有機異質結三層結構中實現光電流速度、大小以及邏輯方向的調製策略。近日,電子科技大學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南京大學等提出利用光調製方法在石墨烯-有機異質結三層結構中實現光電流速度、大小以及邏輯方向的調製策略。
  • 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研究評述》報導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有機太陽能電池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研究,自2015年原創性地提出「稠環電子受體」這一概念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總結發表在《化學研究評述》(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1995年以來,富勒烯衍生物佔據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的主導地位長達20餘年。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03/11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的零帶隙的二維晶體,具有狄拉克錐型的線性能帶結構、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及寬帶光響應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