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培訓是關於心理學的,我很喜歡。
限於傳統的認知,最初,我更多是將心理學當成是神學迷信的延伸,作用就是用來猜透別人的內心,所以在最開始跟心理系的同學打交道時,我總是選擇保持沉默,深怕他們通過言語之間的信息,得以洞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基於這樣的認識,再加上心理課是公共課,所以大學僅僅是囫圇的過了一遍,僅僅是應對考試,對其內涵並沒有多少了解。
對心理學改變認識,是在讀研時發生的。最初是教育心理學,這門課通過大量的實驗和數據的展示,改變了我對它是神學迷信延伸的傳統認識。而「最近發展區」等認知心理學理論,更是讓我對教育的認知煥然一新。原來教育不是我們傳統認識「棍棒底下出孝子」式的傳統經驗積累,而是基於人各個階段心理特徵建立起來的獨立學科。在這個認識之下,我開始搜集一些心理學書籍,也堅定了做一名「心靈捕手」的信念。
做一名「心靈捕手」,對於一名教師來說顯然是必須的。以自己所從事高中學段為例,只有了解高中生的學生心理特徵,才能進行有效的教育。在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一的學生,通常表現的比較叛逆,打架等嚴重違紀現象,也多發生在這一年級。很多人也知道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原因,所以能理解叛逆,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叛逆。在心理學中,青春期不僅是叛逆期,更是成長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外部特徵已經很接近成人,在激素的作用下,成人的自我意識表現的很強烈。所以他們內心也認為他們是成年人了。所以要用成年人的行為來昭示這一切,以表明自己是個成年人。而成年人最大的一個表現就是「自主」,而顯然他們這種自主是不成熟的。這種不成熟與成年人的成熟認知產生的偏差,就是叛逆。所以當我們對青春期有正確的新理學認識個時,就不會對「叛逆」深惡痛絕了,相反我們會對孩子的叛逆感覺高興,因為這是孩子向成人轉化的表現,是成長的煩惱。叛逆是正常,而不叛逆才真是值得我們警惕,因為那意味著沒有進行由孩子到成人的轉變。
在這樣的心理學認識之下,我們在青春期應更多的去疏導而不是對抗。比如在處理班級事物時,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在目標可控的範圍內,通過活動的創設,體現他們的自主管理作用,讓他們的成人意識得以展現。在家庭事物中,也多把孩子當做成年人,給予他們參與家庭事物的權利,也可適當去處理家庭事物,以提高家庭責任感。當孩子成年人的意識能有正確途徑宣洩時,打架、吸菸等表現成人意識的錯誤行為就會減少。所以青春期,是叛逆期,更是成長期。而成長需要鍛鍊。
讓我們成為一名「心靈捕手」,不僅對工作有益,同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就如今天教授所講的情緒,我們要和它做朋友,而不僅僅是去把控它。通過教授今天的講解,可以清楚的知道,有兩個「我」的存在。一個是現實生活中我,一個是內心世界的我。但在現實中,我們更多注重外在的我,對於內心世界卻少有關心。其實我們不幸福的根源就是二者的不統一,自己總是被外在的東西所影響,過於去追求名利、地位等。讓自己活在外在的評判標準之中,而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內心到底需要什麼?而只有做到如錢鍾書所說的那樣「外面的繁華不是我的繁華」時,才會是真正幸福與快樂的開始。也如王陽明一般「知行合一」時,才會避免人格分裂,走上誤區。而情緒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有情緒,我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因為通過看教學視頻我們知道,哭鬧等情緒的表現,由於宣洩負面能量,很利於以後的生活。只要我們處理好現實與欲求的關係,與自己多對話,和情緒做朋友,達到內心與外部的有機統一,我們就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教育是一片樹葉帶動一片樹葉,是一朵雲推動一朵雲,是一個心靈觸動一個心靈。所以讓我們試著去做一名「心靈捕手」吧,讓我們以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為指導,更好的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