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尚書·周官》
公與私之分,在我國一直以來都是難以辨別的問題,究竟應該鐵面無私不分人情世故,還是應該「法理不外乎人情」呢?在《尚書》中給出了答案:以公心滅私情,這樣百姓才能夠心悅誠服。
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公私難斷的時候,戰國時期分別出現了兩位父親殺掉了自己的兒子,但是一個留下了千古罵名,另一個則名揚青史,還為中國貢獻了一個成語,這是為什麼呢?各位讀者又是否知道,是哪一個成語呢?
第一個殺害自己孩子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廚師易牙,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在管仲的幫助下,稱霸諸侯,成為當時最強盛的霸主。而易牙則是齊桓公的廚師,《韓非子》中記載了,在公元前668年,他為了討好齊桓公,而用自己的兒子為食,烹飪好孝敬齊桓公。其最原始的本心是為了權力和欲望,殘忍的對自己的兒子下手。
而另外一位殺了自己兒子的則是衛國的石碏,他殺兒子完全是為了國家安定,一心為國。在《左傳·隱公四年》中記載了這一故事,公元前740年,在衛國的首都朝歌,石碏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石厚,巧的是當朝國君衛莊公也生下了自己的幼子,取名為州籲。
石碏為人耿直忠誠,體恤百姓,所以從小就教導兒子要忠君愛國,善待百姓。但是石厚卻和父親相反,不但不聽父親的話,還和州籲玩在一起。州籲是衛莊公最疼愛的孩子,仗著自己的身份和寵愛,在國內為非作歹,面對石碏的勸告依舊怙惡不悛。
在衛莊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繼承主位,是為衛桓公。但是衛桓公天生懦弱猶豫,不是雄主,於是石碏乾脆告老還鄉,眼不見為淨。可是州籲卻不滿足於大哥當君主,於是勾連石厚,在公元前719年,謀害了衛桓公,自己當上了國君。一時間國內流言四起,而為了轉移百姓注意力,州籲平白無故發動戰爭,攻打鄭國,是的衛國百姓名不聊生。
這時石厚給州籲提出建議,帶上重金把自己的父親石碏請回來主持朝政,石碏是三朝老臣,有著很高的名聲和人氣。就這樣石厚帶著玉璧和財物,回到老家請自己的父親出山。石碏雖然辭官在家,但是也知道石厚和州籲的荒唐事,他有心要為國除賊,於是同意出山。
出山後給州籲建議,去拜見周王,得到其封賞才能服眾。而周王又和陳國的國君關係好,所以建議他先去拜訪陳桓公。就這樣石厚和州籲帶著厚禮來到了陳國,但是他們卻忘記了陳桓公是被謀害的衛桓公母親的祖國,於是石碏以血為書,寫下了一封信,請求陳桓公為國除害,殺了這兩人。
就這樣公元719年,陳桓公抓住了石厚和州籲,將州籲處死,而石厚畢竟是石碏的兒子,於是陳國把他交還給了衛國。衛國大臣都認為,州籲是主謀,而石厚罪不至死,於是幫他求情。但是石碏卻說::「州籲的罪過都是我這個不孝子縱容的,我不能因為私情而拋棄國家大義。」於是下令將石厚處死。
正是因為石碏的國家大義,和剛正耿直,為衛國除去了兩個禍害,被左丘明記載在了《左傳》中,為後世傳頌。後來人們對石碏這種大為讚賞,稱之為「大義滅親」,這也是「大義滅親」這一成語的來歷,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猜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