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從制度視角看天朝的崩潰

2021-02-18 四馬路上

如果你關注各種圖書暢銷榜,很容易發現歷史圖書的身影,中國人對歷史的興趣,從古到今長盛不衰。但是,李文杰發現,這些上榜作品往往比較通俗、輕鬆、詼諧,作者通常不是專業史家。不少學院內的學者對這些書籍嗤之以鼻,覺得不太嚴謹,甚至稱其「民科」。

另一方面,當史學變成學院專業化工作,學者耗費數年寫的論文,受眾非常窄。李文杰稱,這些論文的閱讀量通常不會超過兩位數,且數年之後,大概率就不再見光,為了應付定期考核的急就章就更堪憂了。就算有人看,往往只看新史料、新觀點。

「我經常想,我們自己號稱有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接觸史料相對來講更多,也比較深入。如果你覺得別人是『民科』,這些書又在影響普通讀者,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把這一塊做好?如果自己的工作能夠被更多人看到,引起更多人思考,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嗎?」李文杰說。

他回憶,大學和碩士讀書時,看過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茅海建的《苦命天子——鹹豐皇帝奕詝》、羅志田的《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楊國強的《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徊徨》等,覺得雅俗共賞。當時為了學習寫作,《萬曆十五年》還看過好幾遍。

李文杰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1982年生於湖北,本碩博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茅海建。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外交與邊疆,著有《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辨色視朝:晚清的朝會、文書與政治決策》等。

去年夏天,他出版的《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就是通俗寫作的一個嘗試。從豆瓣網看,讀者給予不少好評,覺得通俗又不失專業。

《日暮乾清門》內容跨度百年,闡釋晚清君主早朝、皇帝批示文書、中樞機構運作等,嘗試重新解釋影響歷史走向的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變、皇族內閣、清帝退位等,也勾勒醇親王奕譞、康有為、陸徵祥等在歷史事件中的表現。

制度視角是李文杰一如既往的特色。「在以重要人物和事件為關鍵詞的近代史學界,制度固然應對不了所有的疑問,但若少了制度,許多問題怕也無法得到清楚的解釋。制度是一個框架結構,結構造就相應的功能;制度又有邊界,邊界限制人的能動性;制度還有自己的理路,從而形成獨特的演進規律。」他在《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的後記中寫道。

李文杰的晚清制度史研究始於北大。自稱「小鎮做題家」的他,因對歷史的興趣和讀書、老師的影響,「順理成章就這樣學過來了」。其中,導師茅海建對他的影響最大。

「記憶最深的,當初找他當導師,他問我們身體好不好?他覺得,做歷史首先是個體力活,動手動腳找東西,而不能靠『聰明』。以前,他辦公室就在我樓上,他每天早上坐公交車過來,在門口食堂吃個兩塊錢早餐,大概八點就到辦公室,晚上八點才坐車回去,每天在這邊待的時間都是十幾個小時。他在這邊十幾個小時,我們也不好意思不來啊,所以我現在還是這樣。他不用多強調什麼,每天就這麼做,大家也跟著這麼做,時間長了就覺得正常了。」李文杰說。

回望20年的歷史學習和研究經歷,李文杰最大的感受是,學問和做人都需要老子說的「大巧若拙」或曾國藩的「守拙」。

「歷史不是能夠很快見效的學科,但是,你帶著想法慢慢去做,肯定會有驚喜和收穫。另外,看了一些歷史資料之後,覺得人不要太耍小聰明,你看康有為,他說的每句話似乎都沒有大問題,但仔細一推敲,他通過細微的增減、調整字句的做法,將原始文書改得面目全非,改得最符合他的需要。他聰明,別人也不傻,這些小算盤最終都會被人看出來。人有時太聰明,暫時會得到一些利益,但卻會丟失更多的東西,人家會質疑你的誠信、品行,你說的每一句話都不那麼管用了。反而那些守拙的人,會得到自己該收穫的,結果都不會太差。」

至於未來,他稱,自己的研究是由基礎進入專門,由中央進入邊疆,將會關注晚清外交官與20世紀初期的西藏局勢;還有,辛亥革命這個大問題困擾他很久,但不一定做得下去。

「以前覺得,晚清腐敗無能,民眾要求改革,統治者只想著攬權、敷衍,就應該被推翻。但是再仔細想想看,晚清十年,經濟在成長,教育在發展,改革在進行,不但改了超過千餘年的傳統制度,也改了清朝自己的祖宗之法,最後三年是孤兒寡母當國,這與中國歷代亡國之君面臨外敵壓境的形勢、經濟困境或者失德的情況是有區別的。為什麼會發生天翻地覆的革命?這個問題很有魅力,值得思考。」李文杰對《燕京書評》說。

以下是《燕京書評》2020年11月和李文杰的採訪節錄。

「勤政的晚清君臣,只願修補破房子,不動大工便勝利」

燕京書評:你在《日暮乾清門》中提到,清朝皇帝每天半夜就得起床,工作量很大,說:「乾綱獨斷的清制被後人批評成『君主專制的巔峰』,可是也確實剷除了歷朝宦官和權臣擅權的土壤,只不過『委屈』了君王,超重的任務壓得他喘不過氣。」 能不能講講當時清帝日常要處理多少工作?每天怎麼度過?

李文杰:我馬上要出版的新書叫《辨色視朝》,裡面會講到這個問題。「辨色視朝」的意思是什麼?《禮記·玉藻》有這樣一句話:「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君王應該怎麼處理政務?「辨色始入」,天色剛剛蒙蒙亮時,就可以開始處理朝政。然後是「聽政,使人視大夫」,這時你可以把大夫叫進來,聽他們匯報,處理朝政。

《禮記》寫的是「辨色始入」,大概凌晨五點,但清朝做得很極端。漢人不是「辨色始入」嗎?他是「辨色」時已經把東西處理完,所以皇帝起床時間遠比凌晨五點要早。

我根據一些大臣的記錄,排列乾隆以來君主看完奏摺、召見大臣的時間。最早的是光緒帝,大概凌晨四點就把所有奏摺看完,發給軍機處。奏摺分兩種,一種是京內,一種是外省。兩種加起來,起碼每天有50~100件奏摺要看。這些東西雖然大部分是例行公事,但畢竟是國家大事,都要仔細讀一遍,所以可以推測他幾點起床。我覺得,他可能大概一、兩點鐘就得起來看奏摺。

奏摺分兩種發下去,一種是京內的,讓太監直接宣旨就行。主要是兩種意見,「知道了」(我了解了)和「依議」(照辦),不記在《軍機處隨手登記檔》之中。另外一批奏摺交給軍機處,其中或者寫有皇帝硃批,或者有長篇意見要人進來幫忙擬旨。軍機大臣就趁這個機會翻看奏摺,到皇帝跟前聽述旨。皇帝會問他們一些問題,或者直接告訴他們奏摺應該怎麼處理。這個活動在光緒朝時,大概凌晨四到七點完成。在這個時間段,皇帝還會用早膳,並決定召見哪些部院大臣。

在此之後,會有一些規模較大的「引見」。一些官員上任之前來見一見皇帝,宣示這個任命通過皇帝之手來完成。這是集體見面會,人數幾十個,各種類型都有。這些人需要在皇帝跟前背履歷,完成簡單問答,一般都比較程序化。因為人太多,簡短的問答也會耽誤很長時間。

所以,就算皇帝起得早,處理完奏摺,吩咐軍機大臣草擬上諭,接見重要大臣,再來主持大型引見,時間就很晚了,一般要到九、十點鐘。這是每天都要做的。完事以後,如果有一些特殊日子,還有很繁瑣的禮儀工作要做。

大概下午有一部分時間是自己的,聽聽戲和一些簡單娛樂活動。晚上必須早點兒睡覺,因為第二天要早起看奏摺。所以,每天比較枯燥,這些程序像複印的一樣。

關於君臣的作息,外國人站在旁觀者角度,印象會更深一些:中國的大臣怎麼睡這麼早、起這麼早,怎麼這麼累?有外國公使觀察說,一個軍機大臣(許庚身)就是跟著皇帝節奏走,累死的。

燕京書評:你說:「在道光帝看來,政治好比修補破房子,哪兒破了就補哪兒,只要能避免倒塌、不動大工便是勝利。仔細想想,這又何嘗不是晚清的治國思路呢?」能不能講講為什麼你覺得這是晚清的治國思路?

李文杰:近代史研究長期以來比較多地關注外來的挑戰和壓力,以及它們如何推動我們發生變革,包括革命。近幾十年來的研究,尤其是美國人的研究,會比較多關注「內在理路」,就是中國社會自己生發出來的問題對近代歷史的影響。如果我們從內在的線索看晚清,很多問題早已被提到必須解決的當口了,我們在《清朝經世文編》裡面可以看到當時最重要的一些社會難題,比如財稅、軍制、邊疆、民族、人口等都是。

清朝的決策體制非常特別。它這個制度是層壘建立起來,什麼叫層壘呢?就是不斷地在前朝的基礎上改進、修正而形成的。這種改進和修正,是歷朝歷代都在做的工作。

清朝為什麼會君主專制到這種程度?因為明清歷史要一步一步糾正前朝形成的權臣當道的現象,杜絕這種可能。要剷除權臣當道的土壤,就會壓抑宰相權力。像明朝是廢丞相,清朝怎麼辦?它虛化正一品大學士的權力,並在六部放滿漢兩套體系,部長級別的尚書、侍郎雖然有品級差別,但權力、責任上似乎沒有太大差別。今天都是部長負責制,清朝不是,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再加上滿漢兩套班子,一共六個人。

為什麼會形成這個體制?首先,保證人口少數的滿人權益;其次,相互制約。部長權力都被分散,一分為六為七,這是中央各部。地方也是,督撫會相互牽制。雖然地位不同,一個從一品,一個正二品(加銜之後),但沒有從屬關係。從京師到各省,都是這樣一種體制。

這種權力構架下面,你說誰會為決策冒險呢?改革是要有權力的,但權力是分散的,部長們(部院大臣)必須聚攏意見才能做決策。改革是要冒風險的,萬一沒有預期效果,做錯了要擔責。這個責任和權力一樣,不能由一個人擔,由署名的大臣們一起來擔。一項決策如果錯了,就要把其他同僚也拉下水。所以,在這種環境裡面,大家覺得做事不容易。本來六七個部門首長就各有想法,就算大家意見一致,誰又願意跟你共擔責任?明知道事情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可是怎麼改?改不動。

這就形成了一個因循局面,我照以前做就行了,不會犯大錯,反正有過先例。對大臣個人來講,這是風險最小化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都這麼做,就算皇帝,也無法改變困局了。皇帝總不能說,從現在開始改變以往的做法,我們實行首長負責制,啟用新人,給與權力大膽改革。這不可能,因為祖上傳下來的就是要把權力平衡掉的制度,不允許有權臣,不允許有獨立的負責人。

這是在中國曆朝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糾偏而形成的體制。改變不了,所以能怎麼辦呢?東邊牆倒了就補一下東邊,西邊牆壞了再補一下西邊。從來沒人想過、也沒人敢想,能不能把它全部推翻,重新砌一堵牆?這是20世紀才有的革命思維,當時沒有。

「晚清改革幅度很大,經濟也在成長,為什麼最後會發生革命?」

燕京書評:一種觀點認為,晚清後來問題積重難返,修補城牆無用,所以只能推倒重來,革命發生。你怎麼看?

李文杰:不能這麼簡單的因果論。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因為我們今天講晚清十年,會覺得清政府的改革是假的。比如,陳旭麓先生說,老百姓需要清政府把屋子拆掉重來,可慈禧太后僅僅在屋頂上開了一個洞。民眾需要你大改革、真改革,可你就敷衍一下,搞了一個所謂的新政。

這種看法,我覺得稍微會有點偏頗。晚清十年,吏治腐敗、政治腐敗、官場失序,這些都是事實。可是,這個是不是一定導致革命呢?歷史上這樣的時候多得很,為什麼這時引發變動?從一些指標來看,晚清十年的經濟成長,沒有停滯。改革的幅度小嗎?好像也不小。

首先,它改了中國傳統的很多政治制度。隋唐以來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早就沒了,「六部」呢,在1901年設立外務部,再到1906年丙午官制改革,基本上全部拆掉,照日本或者德國模式,建立起中央各部,試圖由尚書一人負責。這是很大的變革。1905年,隋唐以來另外一個重要制度,科舉制也被停掉了。

幾千年來的制度都可以改,滿人的舊制也在改,例如滿漢可以通婚,旗人自謀生計。以前各個部門、各級機構滿人缺額有配比,保證他們的特權,也改了不要了。所以,它不但把中國傳統制度改了,把清朝祖制也改了。

這麼看,改革幅度好像也不小,經濟也在成長,革命怎麼發生?今天國民黨黨史說,國民党進行多少次武裝革命,但仔細一看,除了最後一次武昌起義,前面各次起義的幅度、影響都不大,到不了天翻地覆的程度。

對比一下60年前的太平天國,可能差得有點遠。太平天國這樣規模的運動在晚清十年是沒有的,十分之一規模的也不存在。再加上中國人對於弱者有一種天然同情,辛亥革命時,秉國者不是無道失德之人,是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孤兒寡母。

再看看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的條件:要麼君王無道,民不聊生,起而反抗;要麼異族入侵,不跟你多說,直接攻破京師;要麼宦官外戚專權,這些跟清末幾年是有區別的。所以,我認為晚清最後十年以及辛亥革命,還值得繼續深入思考。以後如果有精力,可能還會研究這個時段。

《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李文杰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月版

燕京書評:你關注晚清的軍機處和總理衙門,這是清朝極其特殊、重要,且組織架構相仿的中央機構,分別設立於雍正年間和鹹豐末年。但是,你認為這兩個當時的新式機構都受舊制度之累,和現代政治存在不小距離。能不能講講它們和現代政治具體有什麼距離?    

李文杰:我這裡講的現代,主要是和傳統制度的重要特點形成比對。歷史早期我不追溯了,從科舉制度創立、興盛以來,它的傾向是什麼?我覺得有一條是輕視專業。《論語》說「君子不器」:君子的本事不被一個外形固定,應該什麼都會,或者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用今天的話,它強調通識教育。

科舉制度在明清考什麼內容?考義理。雖然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到了晚清,一部《論語》也治不了天下。讓你修鐵路,辦大學,讓你解決財政難題,學習現代軍制,用新式武器跟列強打仗,用《論語》你怎麼治、怎麼打?

科舉制度以及跟它關聯的儒家思想,不重專業,只重標準:就是怎麼把文章好、德行好的人選出來?那麼,專業問題由誰來做?胥吏。中央和地方都有胥吏,他們品格受人質疑,缺乏有效約束,沒有經過聖人經典的長期薰陶。

這是我們傳統制度的特點。它會影響總理衙門。總理衙門是一個專門機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辦外交,它需要專門素質和訓練,比如得懂外語、禮儀、國際公法。總理衙門這批人從哪裡來?它從六部司員中考試抽調的。六部這些官員又從哪裡來?是科舉考上來的。絕大部分的漢官是進士,有一部分舉人。

科舉制度磨滅專業,這些人沒有專業,做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換句話說,就是做什麼都不可以。沒有專業,他又要辦外交,怎麼辦?按照六部經驗,把具體事物交給胥吏就可以。反正那批人一直做這個事情,或許祖祖輩輩都有經驗,摸爬滾打,時間長了就成專家。

可是,總理衙門有個問題,它處理的是外交事件,涉及當時最機密的情況,不能交給胥吏。萬一這幫人把外交情報賣了怎麼辦?所以,恭親王奕訢說,我們不用胥吏,所有事務由章京也就是司官親自處理。這批人是科舉考選的,不會外語、不懂國際公法,不知道怎麼跟外國人打交道,跑到總理衙門來做交涉。

這就是我講的受舊制度之累的一個方面。

但是,它特殊之處在於什麼地方呢?這批人常年待在總理衙門,時間長了,天天處理外交文件,通過翻譯跟外國人打交道,慢慢地他也學會門道了。按照今天的方式,邊學邊幹,給他們提供培訓,好好培養就行。

可是,清朝的制度怎麼做?清朝把總理衙門和軍機處的職位,設置成差使。差使沒有品級,也不固定,是個兼職。這個人在總理衙門工作,總要有一點升遷念想。升遷靠什麼?靠他在六部的本職。

比如,我是五品的戶部郎中,如果在總理衙門一直幹下去,不划算。我要升為四品、三品、二品官,這是他想要走的路。所以就必須離開總理衙門,指望到別的什麼地方去爬升,去天津、上海、漢口當個道臺。

這樣,他在總理衙門積累的經驗就丟了,好不容易成長起來的一些人才就流失了。(職和差是中國曆朝以來都特有的制度,非常複雜,複雜到換一個朝代的專家,聽到其他斷代,都目瞪口呆,無法理解。)到了晚清,個人發展和職業化的要求需要發生衝突,外交的專業化和原有制度存在矛盾。

同治年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照片。左至右為沈桂芬、董恂和毛昶熙,這三位為前後任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所設立,是當時最高的外交事務機構。攝影師為約翰‧湯姆遜。「晚清官場失序,和科舉制被廢、清政府缺錢有很大關係」

燕京書評:晚清京城官場擁擠不堪,人們想要晉升,多選取辦差使、得保舉的捷徑。其中,有四種最優的差使,分別被稱作帝師、王佐、鬼使、神差。「鬼使」指出使西洋和日本的外交官。你認為,當時「鬼使」的走紅,既是官場失序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劇的原因。在這種失序狀態下,公平喪失,腐敗加劇。能不能講講你如何看待晚清官場這種失序?

李文杰:我們今天講科舉制度,經常批評它的功能,說它和實務脫節,毒害讀書人,讓人一輩子讀死書,所以遲早要被廢。

但是,我們忽視幾點。一個是它的標準可能不一定合理,但它很規範。首先,它選出的都是文章寫得好、書讀得熟的人。其次,文章寫得好,聖人書讀得多,品行相對來講可能要好一點,不是有個詞叫「書呆子」嘛,書呆子就會認書裡面的死理,有一些最起碼的底線和原則。雖然不會實際政務,但大家覺得這是細微末節,可以慢慢熟悉,或者由其他人群來彌補。

當這個標準不在了以後,有沒有想過該怎麼填補?一時間是找不出來的。所以到晚清,有幾種人比較走紅。一個是科舉還在時的「鬼使神差」。「鬼使神差」有一部分也是科舉出來的,只不過因為大家都擠在科舉路上,發現升遷很難,因為辦了差使,有一些保舉,升得比較快。

科舉制度廢除以後,就徹底混亂了。人才從哪裡來?我們聯想的可能是留學生。這會造成問題。留學好像沒有門檻,有點錢就可以出去,並且我們對外國也不是很了解,你想想到了1940年代,還有什麼克萊登大學。再往前推四十年,在信息閉塞的情況下,留學多長時間?留學期間在做什麼?學得怎麼樣?沒有人能追究。所以,很多經過速成班號稱自己是留學生的人,可能一兩年就回來了,書沒讀、學沒上,語言也不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進入官場。

當時,選官方式也變了,不是通過幾級科考、朝考分到各部做司官,而是通過混合的方式,其中有一種是奏調。部門首長覺得這人可以,或者有人推薦,寫個奏摺就能把人從其他地方奏調過來。這個調的標準是什麼?或許這個人很能幹,或者他可能出了錢,再或者是某派系、某大員的子弟,這都有可能。這樣一來,就亂套了。這些人再進入民國,繼續在民國官場混。

第二個,科舉制度除了內容受人詬病以外,我覺得它本身的功能也疲軟了。以前大家認為,科舉考得好,理所當然能上升,但在晚清,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科舉功能慢慢減弱。

為什麼?舉幾個例子,科舉產生的人才,每一屆大概兩三百個新的進士,進士源源不斷進入官僚體系。三年一次,總有人退休,所以就會空出一些名額。這兩三百個人補到官場,成為北京或各省的候補官員。這是良性循環。

但是,晚清多次出現「恩科」,比如皇帝結婚、太后過生日來個恩科。每一次恩科多產生兩三百人,幾次恩科下來,就多了上千人進到官場。清朝的正式職位是很少的,本來,職位按照正常新陳代謝的速度,三年一次挺合適,現在突然多了這麼多人,怎麼辦?只有一個方法:等。

然後是捐納。清朝財政不是有很大問題嗎?政府沒有錢,又要辦事,只能用手中的東西跟老百姓換。朝廷有什麼?有一些名號,比如監生,然後還有一些候補官頭銜,少數實缺官。把這個東西賣出去,這就導致官場更加擁擠。本來缺額就不夠用,還給捐納的人留一部分,堵塞了。

還有,晚清不經常打仗嗎?還經常有河水泛濫。打仗也好,治河也好,要給參與其中的人一些報酬,按理說,人家為朝廷安危賣命,當然指望大回報,一種途徑就是讓他們進入官場,或者讓他們升遷。

這些因素疊加起來,科舉就不那麼靈光了。

大家會發現,我考這麼好,名次這麼靠前,讀書這麼刻苦,為什麼老升不上去?因為太擁擠。所以,這時就會想:不考了行不行?換一種方式,比如通過親爹的關係找一個出洋差使,去美國待三年,跑一個保案,也能成為候補知州或者知縣。既然可以,我幹嘛要寒窗苦讀十年,等待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補上的缺?晚清官場擁擠使得科舉功能弱化,大家對科舉不像以前那樣熱衷。

這大概是科舉制度被廢的另一個實際原因。

問題是,停廢科舉卻沒有東西來取代科舉。一直到清朝滅亡,官場主體可能還是以前科舉選取的老進士、舉人,但慢慢地,他們凋謝了,上來的就是奇奇怪怪的人。民初的政局為什麼這麼混亂?跟這批人脫不了干係。前面的人,你說他腐敗也好,因循守舊也好,至少還有個底線,後面的人就難說了。

總理衙門大臣成林、文祥、寶鋆(左起)合影。其中,成林是總理衙門的首批章京,擔任總辦,長期輔佐奕訢和文祥辦理外交。入衙門時,他的本職是步軍統領衙門筆帖式,十年後,已升至大理寺卿(正三品)、晉總理衙門大臣。他的升遷異常迅速,屬於典型的「王佐」。

燕京書評:你提到晚清官場的失序和政府的財政能力也有關係,清政府的稅收規模遠沒有現代國家的汲取能力強,所以誕生出「捐納」這一制度,駐外公使的經費經常不足,鬧出事端。能不能從政府財政困局和制度變遷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李文杰:缺錢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按我們今天簡單的邏輯,加稅不就行了嗎?可是我們知道,農業為主的國度,經濟總量的增長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加稅在思想上又有非常大的制約,輕徭薄賦是聖人理想,也可以說是清朝祖制中的理想(雖然實際操作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它沒辦法大規模地增加財政收入,除非拆掉原來體制。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做事情怎麼辦?大概在1900年,清朝歲入才1億兩白銀。並且,這個錢大部分是要發出去的,包括各級官員俸祿、軍隊用度、各處陵寢費用等。能夠活動的錢,主要有釐金、中央政府控制的關稅。

關稅本來是由英國人赫德領導的海關稅務司來估稅的,總的趨勢是有所增加,且在歲入中份額很大。大部分新政事宜的錢,都從這裡面出。比如,派使節到美國、英國、日本常駐用的是這筆錢;新開一個機構,總理衙門、京師同文館,也都從關稅中來。

但是,關稅問題在哪裡呢?它比較好用,大家都去找它。《馬關條約》的巨額賠款,清朝找英國、德國、法國、俄國借款賠給日本。可是借人家錢是要還的,用什麼還?用關稅擔保。擔保越來越多,雖然總稅務司的權力就越來越大,剩下的錢也就越來越少了。

像駐外使館這種依靠關稅收入的機構怎麼辦?它可能壓縮開支,原來每個人發200兩,現在發100兩,出使經費就捉襟見肘了。加上這個時候,由於西方國家和日本金本位的原因,白銀在一段時間內購買力下降。駐外使館的經費是白銀,公使發現,發完工資、交完房租,好像剩不下什麼了,還搞什麼外交呢?錢沒了,就會催生各種古怪的事兒。

比如,給你辦個護照,要收大價錢,打著賑災的名義,讓華僑捐錢,實際上是中飽私囊。一些公使、參贊、隨員,職位本來就是用錢買的。他投資了,自然要撈回來,就會在國外想辦法。例子很多,今天看上去挺有名的一些人,像清朝的駐美公使、後來參與南北議和的伍廷芳,之前在國內外的名聲不是很好,說他買官。

「上一代老師說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大的關懷,但其實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燕京書評:在《日暮乾清門》中,你寫了兩篇文章討論康有為,能不能概括下對他的看法?

李文杰:學歷史的人,往往容易看到人真實的一面。所謂真實的一面,就是缺點看得比較清楚。人的缺點往往比優點更加可愛,因為缺點是真實的,優點卻常常是人造出來的,尤其是歷史上的大人物。

康有為的一些文字你看多了以後會發現,他好像講的每一句話大差不差,但仔細追究,夾帶很多私貨。比如,皇帝的詔書可能把他名字放在第四位或者更後,他就修改一下,把自己變成第一位,弄得好像專門寫給他似的。他會添油加醋說一些事情,用今天的話叫帶節奏,說話不太老實。當然,他的思想什麼的,我沒研究過,無法評價。

燕京書評:你說:「我們所處的時代,除去一些『年拋型』或者壽命更短的議題(或者叫『梗』),其實還有很多古今中西相通的問題要面對。本書中嘗試去講的國家事務的討論方式、在上者對信息的獲取、傳統財政的困局、專業化外交思考與民族主義的衝突、被家事影響的國事、人事糾紛引發政治惡果……諸如此類,大概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東方的事情。」能不能展開講講你對這些古今中西相通問題的一些思考?

李文杰:比如近代君主制的問題。革命以後,我們把君主制看成很負面的事物,但整個世界的君主制國家還不少,包括一些最發達國家,像英國、日本。而且它有好處,在上位的人是固定的,沒人覬覦最高的名分。所以從近代歷史看,相對來講(只是相對來講),政局可能稍微穩定一些。壞處就是君主權力萬一實體化怎麼辦?

財政問題也是這樣。加不加稅?晚清的時候,一加稅好像不那麼合法,統治基礎會被削弱;不加稅,國家又運轉不下去。再比如,民族主義和專業外交,外交是一個很專門的東西,充滿鬥爭、妥協,還有一些特有技巧。有時妥協是為了換取更大收益,但妥協的部分,普通民眾怎麼想,他們會同意嗎?尤其在民族主義高揚的時代。

但是,又不能做成秘密外交,等談好了,突然某天宣布,這風險很大。這些問題怎麼處理?我想,這些都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問題,恐怕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會面臨相同的困境。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歷史可以給我們啟示,歷史的作用就在這裡。

燕京書評:你說:「我們在讀近代歷史的時候,多半會有這樣的感覺,即在位者的昏招、損招一出接一出。這種感覺的出現,是因為後人有著『上帝視角』,知道事件的走向,從後果來返觀過程,挑出那些將要改變歷史進程的線索進行反覆、仔細地檢視。這並不意味著後人有超越前人的智慧,恰恰相反,我們在用線性的、簡單的因果鏈條檢視過往的時候,往往伴隨著重要細節有意或無意地被修剪、被遮蔽,因此並未掌握相對完整的真相;或者後人的思路脫離當時的語境,使得歷史看起來像是散落滿地、一連串不可理喻的事件的集合。」這裡說得很好,能不能再講講後人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

李文杰:要多看一些反派材料,聽一些被忽略的聲音。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他為什麼會這麼做?你覺得他好像很強勢,實際上不一定。

比如我講的皇族內閣。經過清末幾次改革,已經慢慢廢除滿漢雙軌制。照這樣發展下去,人口佔絕大多數的漢人會在官場上慢慢淹沒滿人。再加上革命形勢熾烈,形成排滿氛圍,萬一有一些極端事情怎麼辦?所以,上層會比較恐懼,他們要想辦法抓住一些稻草,比如在上的職務能不能多控制幾個?這樣就會理解,他們怎麼會搞這樣倒行逆施的事情。知道老百姓反對,知道大家會反彈,但還是這麼做。

有句話叫「理解之同情」,不是說我要同情、原諒它,是說能不能給出解釋,怎麼會這樣?人性相通,這些事情不能保證不發生第二次,所以要理解這個事情怎麼發生,為什麼這麼發展,以後該怎麼避免。批判是必要的,但還得理解它、解釋它。

燕京書評:作為1980後的青年學者,你怎麼看待自己和時代的關係?

李文杰:上一代的老師輩的學者經常會說,我們這一代人思考的時候沒有大的關懷,好像只會發論文、數篇數、評職稱。實際上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的父輩之所以有關懷,是因為他們的經歷太特殊、太濃縮——大起大落,把別的時代幾輩子遇到的事情都經歷了一遍。他們的經歷,我們這代人遇不到,但這個時代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所以我們思考的側重可能跟前面不一樣。我們的困惑太多了。

從眼前自己做的事情來講:我們每天要應付各種各樣的項目特別多,研究的、教學的,沒有這東西,好像你再累也得不到認可。當然就免不了要去做,可是完事以後,發現困惑怎麼越來越多?真問題沒解決幾個。

我們的教學改革項目特別多,學校和社會鼓勵我們怎樣更好教學,可問題是,教改過後大家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各種有針對性的輔導越來越多,可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進步,我們恐懼感和危機感也越來越重。

再比如,有時聽本科或者研究生學生閒聊,很多人都對結婚生育沒有興趣,這和我們在「知豆B站」看到的信息大致吻合,這個近年來慢慢凸顯的問題,怕是歷史上從來沒碰到的吧?20年前,我高考的時候,真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錄取率很小,壓力很大。畢竟自己是「小鎮做題家」,在一個今天看來可能五六線的城市,考得好不好會影響一生。可是,那時自己感覺很充實、很快樂,當然也有壓力,但是壓力不如現在的孩子。

我們這代人和再往後的,遇到的麻煩都不少,我們每天都在關注社會和周邊,化作研究的一些動力或者思考一些相通的歷史問題,一直在思考。

題圖為2017年7月16日,北京故宮,乾清宮。圖片:視覺中國



《日暮乾清門》入選南都2020年度十大好書

新書速遞丨李文杰《辨色視朝:晚清的朝會、文書與政治決策》

新書速遞丨李文杰:《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


相關焦點

  • 天朝何時崩潰?會重現嚒? ——《天朝的崩潰》讀後
    今天讀完了茅海建老師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近期難得讀完之後很想分享給大家的一本著作。寫點東西,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權當作安利了。
  • 崩潰的,不僅僅是天朝---《天朝的崩潰》讀書小記
    琦善、林則徐、奕山、伊里布、楊芳這些名字,在看《天朝的崩潰》這本書之前,只認識林則徐。
  • How to 評價《天朝田畝制度》?
    1.內容:《天朝田畝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農民階級對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當時廣大貧苦農民強烈地反對地主階級殘酷剝削的要求,以及獲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會的渴望。2.思想:《天朝田畝制度》體現的是農民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
  • 試分析評價《天朝田畝制度》
    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 【高中歷史試講】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
    人教版必修一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知道《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2.評價《天朝田畝制度》頒布的意義。【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評價天朝田畝制度,初步形成論從史出,辯證分析的能力。教師小結: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雖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在定都天京後,也關注農民和土地的問題,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活動:展示史料《天朝田畝制度》,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學生回答:一組代表:「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二組代表:有「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
  • 【高中歷史說課】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
    人教版必修一一、說教材《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選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的第十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包括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以及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天平天國時期綱領性文件,從而深入了解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為評價天平天國運動做鋪墊。
  • 大學筆記拾遺之——《天朝田畝制度》及評價
    此後,頒布了歷史上有名的《天朝田畝制度》。本文試就《天朝田畝制度》的主要內容,談談對這一制度的看法。     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土地問題為核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對理想社會自經濟基礎至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說明。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平分土地。
  • 《從天朝田畝制度》及其施行情況判斷太平天國政權革命性質
    作為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它一定是由太平天國領導者們思想匯聚而成的,代表著他們的建國理念和鬥爭目標,因此,研究太平天國性質就必須要研究《天朝田畝制度》,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最終施行的情況的研究,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領導者們對於當時情況的真實判斷和想法,進而對太平天國的性質做出判斷。
  • 每日一練 |常識之近代史—《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在太平天國取得一定成績,定都北京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設,首先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主要反映了農民階級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案,建立「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社會。在封建社會,農民是主要的生產者,土地是農民的命脈,天朝田畝制度的思想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和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們階級出身有必然關係。(二)主要內容1、規定土地歸皇帝所有,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 政治 | 每日打卡Day60 :《天朝田畝制度》的基本內容和評價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時期頒發的一部綱領性文件。以下關於《天朝田畝制度》敘述正確的有(多選)本題考查:《天朝田畝制度》的基本內容和評價《天朝田畝制度》:第一,確定把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的方案,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希望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第二,規定農副產品的生產與分配都以農村政權基層組織
  • 李文杰:這是我寫給你的一封信.
    寫給李文杰的信我其實不是特別喜歡讓自己在公眾視野或者是節目裡出現,老子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2016    願聞    傑說李文杰 2016 某年某月主持人:李文杰 ▏開播日期:2016
  • ——記大同市平城區向陽裡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文杰
    ……在大同市平城區向陽裡街道柳港園社區居民的眼中,不論大小事務,只要找到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文杰,他們就一點兒都不擔心。  李文杰如此讓人放心,正是她身上那股實實在在謀事做事的幹勁兒。  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一大早,記者見到李文杰時,她已經將當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春節假期剛結束,街道社區事情又多,上午要開新春動員會,還要去各個社區走訪調研。
  • 火便天朝的網絡用語英語怎麼說?
    火便天朝的網絡用語英語怎麼說?今天來帶大家學習一下!「你懂了嗎」用英語怎麼表達?:1、Are you with me?2、Does it make sense?3、Are you clear now?火便天朝的網絡用語英語怎麼說?然並卵But it is of no damn use.
  • 畫師大手百種風格繪出不一樣的「天朝妖怪圖鑑」
    二次元圈子的小夥伴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最近一個新的話題「天朝妖怪圖鑑」正在圈中瘋傳,粉絲眾多的畫師大手們在畫,剛入門的新人小透明也在畫,有彩繪有素描,有寫實派也有萌系Q版,近百種不同風格的美圖連綴成了一篇獨特的「天朝妖怪圖鑑」。
  • 天朝鐵甲戰姬《天朝鐵甲戰姬1879—北洋崛起》 國產「艦娘」突現
    雲集我國本土畫手,由《星泉社》出品,屬於我們的大天朝的艦娘《北洋崛起》終於問世啦。作品相關情況與四格漫畫正陸續放出。請不要將此當成霓虹的同人作品或是衍生創作,是貨真價實的原創!國風!娘化作品(什麼鬼)!  《北洋崛起》天朝鐵甲戰姬中全系列的第一部,重點是介紹國艦北洋水師的組建和形成。今年是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所以做了有關北洋海軍的娘化主題。
  • 張維為:中華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政治制度
    原標題:中華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政治制度   主持人:這些年來,「中國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國模式」也成為國際學界、理論界熱議的話題。3年前,張維為教授的專著《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帶給中外讀者全新的思考,被稱為「中國模式」最強有力的理論總結。
  • 上帝視角、動物視角及凡人視角看世界
    ——莊子《秋水》視角的獨特性,取決於視野的開闊性。一,上帝視角。我認為上帝視角應該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旁觀者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所見。第二個層面是全知或全能視角,能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
  • 天朝上品黃永毅:給世界一瓶好酒的承諾永遠不變
    2018年8月在天朝上品千商峰會上,茅臺集團李保芳書記、董事長要求「天朝上品——給世界一瓶好酒」為企業不變的承諾,天朝上品一直以來也是這麼做的。,它既是天朝上品發展的精神旗幟,也是天朝上品的美好願景。有人因此質疑天朝上品是否也是「貼牌產品」,您對這個問題怎樣看?黃永毅:所謂「貼牌產品」就是智慧財產權和商標權均不屬於廠家,而廠家根據另一廠商的要求代加工生產的產品。天朝上品是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技術開發公司(簡稱「茅臺技開公司」)的品牌,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天朝上品系列產品均由茅臺技開公司生產,天朝上品酒業負責銷售,不存在所謂「貼牌」問題。
  • 不同視角看世界;上帝視角、動物視角及凡人視角照片
    ——莊子《秋水》視角的獨特性,取決於視野的開闊性。一,上帝視角。我認為上帝視角應該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旁觀者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所見。第二個層面是全知或全能視角,能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
  • 民主政體為何走向崩潰?——評 《民主崩潰的政治學》
    作者採用熊彼特、達爾等人的定義,將民主界定為 「由選民通過自由、公平、競爭的選舉制度投票選擇政治領導人或政府的一種制度安排」( 第 16 頁) 。而民主崩潰或民主政體的崩潰指的是 「一國從民主政體向非民主政體或無政府狀態的逆轉 」 ( 第 16 頁) ,在 「政治參與」和 「政治競爭 」任一維度的顯著下降都可以被認為是民主政體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