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預防指南》。 受訪者供圖
2016年12月,美國一高中女生因長期遭網友「人肉搜索」等惡意騷擾式的「網絡欺凌」開槍自殺。
虛擬世界中的欺凌現象,能傷害現實世界中的未成年人。上海一所中學日前推出國內首份《網絡欺凌預防指南》,向網絡暴力「宣戰」。
4月6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中學印發的《網絡欺凌預防指南》出現在校園內。這本總字數將近4000字的手冊,以口訣、問答等形式,對網絡世界中的欺凌現象進行了定義和歸納,並向學生及家長提出了應對建議。這是國內首份由學校推出,直面「網絡欺凌」的手冊。
「口訣」預防網絡欺凌
在《上海市上南中學網絡欺凌預防指南》(下稱《指南》)中,封面「遏制網絡欺凌維護公平正義」字樣很是醒目。而在封面圖片中,一隻黑色拳頭從電腦顯示器中伸出,向一名正在上網的少年頭上砸去。「這樣的封面設計,代表了『網絡欺凌』的實質,即通過網絡的無形之手,對青少年造成隱性傷害。」上海市上南中學學生處主任張正國介紹。
《指南》由9個部分組成,包括「什麼是網絡欺凌」、「網絡欺凌的危害有多大」、「網絡欺凌有哪些形式」、「網絡欺凌的成因是什麼」等,對網絡欺凌的相關定義和形式進行解析和普及。此外,面對這一社會現象,《指南》面向青少年,提出具體應對建議,包括「學生要學會自我保護,不能以暴制暴」、「在網絡上不要洩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能隨便上傳自己照片」,「受欺凌時也絕不能保持沉默」等。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除此之外,這份《指南》同樣對家長提出相應指導意見,如「面對網絡欺凌,家長怎麼做」、「如何判斷您的孩子是否遭到網絡欺凌」、「發現孩子受到欺凌,怎麼辦」等內容。手冊的封底,更是模仿七言律詩的形式,印有「網絡欺凌預防口訣」。
校方擬開課應對「網絡欺凌」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所謂「網絡欺凌」,即指人們利用網際網路,做出針對個人或群體的惡意、重複、敵意的傷害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
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已達1.7億,佔全體網民總數的23.4%。
「網民總體的低齡化,對傳統的學校管理實際是一種挑戰。」上海市上南中學學生處主任張正國告訴新京報記者,手冊的編寫,是自己根據學校裡發生的真實案例,結合工作中的思考完成。
張正國介紹,上南中學印發的《指南》,是目前國內以學校名義推出的首份手冊。而作為手冊的編寫者,張正國稱自己是「義務工作」,並未獲得稿酬。而在未來,上南中學還將以手冊為基礎,推出相關校本課程。
■ 聲音
青少年網絡欺凌要及早幹預
據媒體報導,2016年12月,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名18歲的高中女生布蘭迪,因為長期遭到網友包括惡意製作約會網站、公開電話、照片等「網絡欺凌」開槍自殺,引發關注。布蘭迪的姐姐稱,自己曾經多次報警,但警察卻回答「什麼也做不了」。而德克薩斯警方表示,由於網絡上的留言都是匿名的,他們目前還沒有查到可疑人員的真實身份。
南京市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純告訴新京報記者,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人對生活不如意,網絡世界的匿名性,為這部分人提供了「庇護所」。一些人通過語言暴力、惡搞等手段攻擊他人,形成事實上的欺凌現象。由於青少年的身心發育不健全,自我心理疏解能力和應對不良信息的能力較弱,在現實和網絡交互影響下,有可能在其自身心理發展中,留下負面影響,乃至形成惡性循環,甚至會引發抑鬱乃至自殺的現象。
張純認為,對待網絡欺凌現象,要做到「及早幹預」,如果發現青少年有情緒低落等現象,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排除網絡欺凌事件對青少年心理的負面影響。
■ 對話
「網絡欺凌隱蔽,學校難介入」
對話人物,《指南》編寫者,上南中學學生處主任張正國
新京報:為什麼要編印這樣一本指南?怎麼使用這套教材?
張正國:現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很多,主要以語言暴力的形式存在,這一點,媒體也有過很多相關報導。編寫這樣一本指南,也是網絡時代,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種嘗試和探索。我們將在班會課的時候將這套手冊進行發放。此外,按照計劃,我們學校還將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而這套手冊,就是教材之一。
新京報:學校裡也出現過類似現象?
張正國:具體到我們學校,或多或少的存在這種現象。有學生遭受網絡暴力的傷害,被孤立,這都是客觀存在的。
新京報:編寫這份指南用了多長時間?
張正國:花了一個寒假。我查了很多資料,然後結合自身工作中的思考,最後完成了編寫。此外,還找了我們學校的兩個語文老師幫忙把關。
新京報:目前手冊的覆蓋範圍有多大?學生對手冊內容的評價怎麼樣?
張正國:手冊一共印了5000冊,主要面向學生和家長,這一塊是能夠做到全覆蓋的。作為一項學校工程,手冊主要成本就是印刷成本,費用是由學校出的。目前已經有部分學生幹部看過手冊,應該說大家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覺得很實用,也很有現實意義。
新京報:你希望手冊將在校園生活中起到什麼作用?
張正國:我希望這本手冊,能夠像它的名字一樣,成為學生遇到網絡欺凌現象時,維護自身權益的「指南」,讓他們免於恐懼。
新京報: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怎麼看待網絡欺凌這種現象?
張正國: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像敲詐勒索這樣的事情,我把它叫做「硬暴力」,對人的傷害是可見的,相比較而言,網絡欺凌對學生的傷害,就顯得很不一樣。
網絡暴力,以語言暴力為主要形式,對人的傷害其實更深,對學生心理的傷害,不是短時間能夠恢復的。
新京報:這種現象的存在,給學校管理帶來什麼樣的挑戰?
張正國:相比於線下的這種校園暴力事件,網絡欺凌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一些學生遭受了網絡欺凌後,也不願意跟老師或者家長說,學校介入的難度也更大。
新京報:有將手冊繼續推廣的想法嗎?
張正國: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當然希望更多的學校重視這一方面,對學生做出有益的引導。當然,推廣這樣的手冊,還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
■ 延展
網絡欺凌未成年人涉刑責
今年1月6日,國務院法制辦發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條例中明確提出,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威脅、侮辱、攻擊、傷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學校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發現未成年人遭受網絡欺凌侵害的,應當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救助,必要時向公安機關或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單位應及時受理。
條例指出,對未成年人實施網絡欺凌,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張正國介紹,校園中常見的網絡欺凌現象,包括通過社交網站隨意發布侮辱性詞彙攻擊他人,捏造事實抹黑同齡人,以及使用他人照片,製作侮辱性「表情包」等。
北京澤永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永傑告訴新京報記者,通過網絡辱罵他人,傷及他人人格尊嚴,屬於侮辱、尋釁滋事行為,輕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應當受到罰款、行政拘留的行政處罰,重則涉嫌尋釁滋事罪。而如果因為網絡欺凌,導致被欺凌者出現抑鬱乃至自殺等惡性情節,則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 盤點
●美國:全國通過《網絡反霸凌法案》。很多學校對於網絡欺凌實施「零容忍政策」,學生只要觸犯一次,就被逐出學校。此外,還開通了專門的網絡熱線,鼓勵舉報與網絡欺凌有關的信息。
●法國:修訂法律,網絡欺凌與一般騷擾或欺凌同罪,可處二年有期徒刑及三萬歐元罰金。
●英國:網絡欺凌者一旦被舉報抓獲,經由刑事法院審理,最高將面臨二年的有期徒刑,此前量刑為六個月。
●日本:2008年頒布《青少年網際網路環境整備法》,規定手機公司、網站等通信服務提供商有義務為青少年提供過濾軟體,免費進行過濾服務。調研出版《應對網絡欺凌指南和事例集》進校發放。
●韓國:在網上用暴力惡意恐嚇或毀損個人名譽,最高可以判處七年有期徒刑。(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