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校園欺凌地方性政策:已在31省份頒布,但內容仍有不足

2020-12-16 騰訊網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被曝光。最高人民法院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至少發生了近800起校園欺凌事件。面對校園欺凌,受害者該如何保護自己、學校該如何處理、其他相關部門該如何應對事件,都是相關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現實中的陳念們能改變命運,合法地反抗校園欺凌嗎?《少年的你》片尾提到了一點答案。

圖片來源:周冬雨微博

2017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發現,雖然這份文件出臺後,全國各地陸續制定了相關方案,天津甚至於去年11月21日實行了全國首部規範校園欺凌預防治理地方性法規,但總體而言,這些政策的內容還有改進和細化空間。

各地陸續出臺方案,但專門立法仍稀缺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被曝光。最高人民法院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至少發生了近800起校園欺凌事件。面對校園欺凌,受害者該如何保護自己、學校該如何處理、其他相關部門該如何應對事件,都是相關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等部門接連印發了《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但各省份沒有在政策上積極響應,僅有少數省份發布了治理欺凌的通知。

直到2017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出臺後,校園欺凌治理行動的風潮才正式在全國掀起。不過,在這份文件出臺的前後,也有地方自主發布了校園欺凌的相關治理文件。比如,上海市在2017年9月曾發布了《預防中小學生網絡欺凌指南30條》,是全國首份針對「網絡欺凌」的預防政策。

雖然各地的相關規定在不斷完善,但總體來說,這些多是部門規章和文件規定,缺乏強制力,國家及地方層面針對校園欺凌的立法仍十分稀缺。因此,作為全國首部校園欺凌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去年11月21日出臺的《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或許能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

現有文件中,校園欺凌懲處等細節不清晰

光明網評論稱,天津立法對治理校園欺凌具有「裡程碑意義」。那麼,這份全國首部立法,相較之前各省份出臺的相關文件,有什麼區別呢?而與目前校園欺凌立法最全面的美國相比,這份《規定》又有哪些需要進步的地方呢?

根據論文《國家欺凌法律與政策分析》中美國各州反欺凌立法的核心內容,澎湃新聞從政策適用範圍、禁止行為、上報責任、調查責任等11個方面,將天津的《規定》,與國內最晚出臺的《廣東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以及美國公認最嚴厲、最全面的《新澤西州反欺凌法案》(New Jersey Anti-Bullying Bill of Rights Act)作對比。

對比發現,天津的《規定》詳細說明了上報欺凌事件的責任主體,不只學校,其他組織和個人、教職工等均有上報的責任。不過,除這點外,廣東的《實施辦法》在欺凌行為的分類、後果與懲處等方面,都比天津規範得更細緻,而且還提及了對未成年人的司法援助。

而新澤西州的《法案》,不僅在文字上更為嚴謹和詳細,還明確了家長和社會的責任。此外,《法案》還規定校長在調查事件期間,必須配備一名反欺凌專家,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導。調查報告在提交至學區教育局後,家長有權提出申訴或控訴,以最大程度地保護學生利益。

除了專項法規外,《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是防治校園欺凌的重要一環。

據新華社報導,今年1月引發熱議的寧縣事件中,兩名涉事人因年齡未滿14周歲,不予處罰。同樣,天津的《規定》也寫明,未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執行,「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也就是說,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校園欺凌行為,都可以不負刑事責任。

而在美國的50個州中,37個州都沒有規定校園欺凌事件中刑事責任的年齡下限(在一般刑事案件中,有33個州沒有規定年齡下限,其餘州設定的年齡下限在7到10歲之間),即便涉事人的年紀尚小,若檢方可以證明他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那麼他就需要負起刑事責任。從這一點來看,我國的反欺凌法律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其實際的效力可能還有很多漏洞要補。

不過,值得期待的是,據中新網報導,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草案已於10月21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份修訂草案著力解決校園安全和學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等問題。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陳念們真的能成功地利用法律保護自己。

相關焦點

  • 圖解|校園欺凌地方性政策已在31省份頒布,但內容仍有不足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發現,雖然這份文件出臺後,全國各地陸續制定了相關方案,天津甚至於去年11月21日實行了全國首部規範校園欺凌預防治理地方性法規,但總體而言,這些政策的內容還有改進和細化空間。各地陸續出臺方案,但專門立法仍稀缺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被曝光。
  • 界定校園欺凌 「拿到方案,就得知道什麼是」
    「在美國,發生欺凌後得把雙方家長叫到一起,讓這邊的家長和同學向那邊道歉。非常鄭重其事地去做這個事,他們敢讓事情變得很嚴重。」皮藝軍說。「比如邯鄲一個縣裡的學生受欺凌了想求助,如果河北省就石家莊有一部報警電話,怎麼辦?鞭長莫及。」
  • 全球各國關注校園霸凌事件 愛爾蘭為此頒布法律!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題為《數字背後:結束學校暴力和欺凌》的報告,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被學校的同齡人欺凌至少一次。全球各國針對校園霸凌的態度和行動!如果學生家長發現老師在校園欺凌方面處理不當,可以向校長乃至地方教育當局申訴,以追究教師和學校管理疏漏的責任。4)美國在全美50個州中,有41個州同時有制定處理校園欺凌行為的法律和政策。此外,還有12個州甚至把欺凌行為視為刑事犯罪,並可適用於青少年。
  • 我國校園欺凌事件主要特徵與治理對策
    :校園欺凌事件較多發生在小學高年級及初中階段,男性欺凌者佔據了較大比例,被欺凌者中女性和男性的絕對比例差距較小;校園欺凌事件團夥暴力問題嚴重,「以多欺寡」、「恃強凌弱」現象突出;校園欺凌事件已成為影響學校正常管理秩序、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
  • 預防校園欺凌需要規則教育
    規則意識正是在不斷矯正錯誤的過程中被強化的,沒有批評和懲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近年來,校園惡性欺凌事件屢有發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日前,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將對這一現象進行專項治理。
  • 當校園欺凌轉變為社會欺凌
    面對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究竟是怎麼了;而人們在關注事件起因和後續進展的同時,卻忽略了造成此類事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校園欺凌已經轉型成為了社會欺凌。當下,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話題,社會各界紛紛用各種形式予以關注,教育部門甚至就此出臺了一系列規定,預防惡性事件發生,但是社會欺凌卻很少有人關注,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就屬於是社會欺凌,只不過實施的對象從熊孩子轉變成了成年人而已。而更為關鍵的是,社會欺凌的來源分別來自於官方與民間。
  • 治理校園欺凌的全國行動:各地陸續出方案,界定欺凌愈清晰
    11月12日,廣東省教育廳等廣東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校園欺凌的預防、種類、治理等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校園欺凌的治理問題再次引發關注。與其他省份的相關文件相比,廣東對校園欺凌的分類更具現實針對性。
  • 這些省份已出臺反家庭暴力地方性法規!
    回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著重解決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難點和薄弱環節使法律落實更有可操作性近期,有4省出臺、實施關於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規引發公眾關注吉林2020年8月1日起, 《吉林省反家庭暴力條例除此之外還有以下省份已經出臺地方性法規山東2018年11月30日,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山東省反家庭暴力條例》,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專門規範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地方性法規。
  • 有這一特點的孩子,或已遭受校園欺凌
    青春自由陽光的校園生活中,總會有著黑暗的角落。據官方數據來看,因校園欺凌受輕傷的佔 38.54%,重傷 31.87%,而死亡率佔比更是高達 11.59%。而多數校園欺凌施暴者往往會因一點瑣事的口角摩擦或發洩個人情緒,對被害者敲詐勒索,言語侮辱,強迫賣淫等行為。
  • 反校園欺凌,要拿出國家解決方案
    尤其在城鎮或農村,校紀校風較差的學校、班級,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現象相當尋常,涉及人身傷害或人格汙辱(如「脫女生衣服」)的校園欺凌也不少見。基於社會對校園欺凌的嚴重性認知不足,學校不願意張揚以及家長的投鼠忌器心理,大多數校園欺凌最終被冠以「鬧著玩」而沉沒水底,私下消化,除非鬧出大事,否則很難成為社會熱點而廣受關注。
  • 預防校園欺凌視頻(中學段)
    校園欺凌在近年成為熱點,遏制校園欺凌也成了全社會的強烈呼聲。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制定頒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王義軍、高小玫等多位委員認為,國家層面已經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但還遠遠不夠,呼籲出臺專項立法,依法懲治與行為矯正並舉,還孩子健康童年。
  • 政府學校家庭攜手應對「校園欺凌」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有校外社會人員參與的案件佔比近40%,且凡有社會人員參與的案件,其受傷人數偏多,傷害程度偏高。五是欺凌雙方均有「標誌」。根據問卷調查,下列人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與不良社會人員接觸過密的人(517票),心理不正常的人(425票),單親家庭長大的人(302票),遊手好閒的人(282票),受老師冷落排擠的人(275票),學習成績不好的人(196票)。
  • 立法治理校園欺凌具有裡程碑意義
    作者:餘明輝  11月21日,天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2日起施行。《規定》是全國首部規範校園欺凌預防和治理的地方性法規,是以法治方式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重要法治保障。
  •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集中討論中國社會風險演化及其防控、校園安全治理現狀與發展方向等內容。       《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在論壇上發布。《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 校園欺凌:青春殘酷物語(流淚看完)
    目前關於此事件的真相尚未公布,但關於校園欺凌的討論再度升溫,曾經報導的被稱作「同學之間互開的玩笑」,實則觸目驚心。一篇關於校園欺凌事件的深入解析,告訴我們如何讓孩子們不再有「青春殘酷物語」!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用「純真」、「美好」等形容詞,來開啟自己對於學生時代的追憶。回憶中,顏色是明快的、節奏是溫柔的,甚至也許會不自覺地哼唱起一兩首應景的校園民謠。
  • 校園欺凌行為始發緣由分析
    □張翰博   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從很久之前就已存在並延續至今,如何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其次,在社會體制方面,校園欺凌事件缺乏制度規範政策保障,各個相關的政府機關及組織沒有明確責任,也沒有理清他們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應履行的義務,而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在對於社會安全防範問題方面的保障機制不健全,極易使校園中一點小事由於沒有合理化解機制而演變成校園欺凌行為。
  • 「校園霸凌」已成世界性難題,看看國外學校怎麼處理
    原標題:「校園霸凌」已成世界性難題,看看國外學校怎麼處理 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小學一位家長近日在網上發文稱孩子遭同學「霸凌」,並質疑校方處理不當,引發公眾廣泛關注。截至目前,事件仍未定性。輿論中有的直接稱其為「校園欺凌事件」或「校園霸凌事件」;而校方稱其為「學生受傷害事件」。事實上,校園欺凌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是不少國家中小學教育中的頑疾。
  • ​整治校園欺凌,西方國家怎麼做?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從2007年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受校園欺凌,從未欺負過他人的學生也只佔12.7%。那麼針對校園欺凌,外國是如何整治的?有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鑑?
  • 日本初中德育新教材出爐,首次增加校園欺凌和LGBT內容
    這八家出版公司的教材中都包含了校園欺凌問題和如何正確使用網際網路的內容。其中有四家的教材中還涉及了 LGBT 和性別認同障礙等問題。這樣的話題在日本初中的德育教材中出現還是第一次。日本的教科書一般每四年修訂一次,日本文部科學省會在教科書公司編輯出版之前對教科書進行系統的檢查。
  • 面對校園欺凌 我們該做什麼?
    面對校園欺凌 我們該做什麼?調查數據小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兒童更容易受到欺凌此次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的小學生中有68.1%從未被欺凌,31.9%的小學生經受過校園欺凌。對不同學習成績的小學生的校園欺凌行為進行分析後,結果表明優等生中有23.6%受過欺凌,學習成績處於下等的學生中有64.3%受過欺凌。學習成績差的兒童更容易受到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