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園欺凌的全國行動:各地陸續出方案,界定欺凌愈清晰

2020-12-22 澎湃新聞
青島廣饒路小學為學生們準備的卡通法制宣傳書籍「向校園欺凌說不」。視覺中國 資料

隨著全國各地治理校園欺凌的方案不斷推出,對欺凌的界定也愈加清晰。

11月12日,廣東省教育廳等廣東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校園欺凌的預防、種類、治理等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校園欺凌的治理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與其他省份的相關文件相比,廣東對校園欺凌的分類更具現實針對性。該《實施辦法》細化了校園欺凌的類別,如「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在社交媒體上傳被欺凌者的圖像」等被列為欺凌行為,前者為輕微欺凌行為,後者則被列為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行為。

懲戒方面,《實施辦法》也出重拳,其中規定,學校對於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可以給予留學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該辦法自2018年12月1日起實施,有效期3年。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程方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治理校園欺凌的方案越詳細,越有利於治理的成效,「詳細的界定和分類,能夠讓學校和家長對欺凌有個清楚的認識,從而進一步管理和教育。」

一場治理校園欺凌的全國行動正在進行,除了廣東,全國多個省份也都在校園欺凌治理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貼近現實細化分類:

能否改變社會和學校對欺凌行為的認識

韓薇(化名)的女兒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中學讀初中二年級,因為身體肥胖,從小學開始就常常被同學們起「侮辱性綽號」,韓薇曾多次和班主任反映,卻收效甚微。「因為很多人覺得就是個玩笑,包括老師也覺得無法避免,但這個綽號對孩子的傷害很大,越大越內向、自卑。」

這種情況讓韓薇苦惱,當她看到廣東制定的上述《實施方案》,第一時間就轉到了班級群裡,「家長們都覺得政策很好。我覺得尤其是起綽號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現在明文規定出來,應該能夠改善。」

韓薇希望,《實施辦法》的落地實施,能改變家長和老師對校園欺凌的看法和態度,「不是只有打人了才叫校園欺凌,言語上的攻擊也是無形的傷害,每個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這樣才能管理好學生。」

除了將「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列為欺凌行為,廣東的《實施辦法》列出的其他欺凌行為也均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並對欺凌行為的嚴重程度「分級」。

如將「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損壞他人財物,價值較低的」等欺凌者恃強凌弱給被欺凌者身體和心理造成輕微痛苦,其行為沒有違法的,列為情節輕微的一般欺凌事件。

將「對被欺凌者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等物理攻擊」、「強脫被欺凌者衣物」、「強索被欺凌者財物」等尚未違法,但對被欺凌者身體和心理造成明顯傷害的行為,列為情節比較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

將「經學校教育再次恃強凌弱」、「行為違反治安管理法規,但未滿十四周歲不予處罰」、「攜帶刀具等器械威脅或打被欺凌者」等行為列為屢教不改或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

《實施辦法》明確,學生之間發生的不涉及違法犯罪的欺凌事件的處置以學校為主。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成立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委員會,對學生欺凌事件進行認定和處置,高中階段教育的學校學生欺凌綜治委應吸納學生代表參加。時間上,規定學校一般應在學生欺凌綜治委啟動調查處理程序10日內完成調查,作出處理決定。

同時,《實施辦法》強調,政府部門職責落實不到位、學生欺凌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單位,由本級人民政府給予通報、約談、掛牌、督辦、實施一票否決權制等方式進行領導責任追究。政府部門和學校相關工作人員在學生欺凌事件發生後的處置存在失職瀆職行為,因違紀違法應當承擔責任的,依法給予相關責任人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防治行動落實年:

全國多地出臺方案治理校園欺凌

除了廣東,今年全國多個省份也都在校園欺凌治理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今年9月初,天津市教委等11個部門聯合制定發布了《天津市加強中小學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下稱天津方案),明確了學生欺凌的界定,並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置主體和流程做了詳細說明。

天津方案還將防治校園欺凌納入了考評機制,將本區域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工作情況作為考評內容,納入文明校園創建標準,納入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年度考評,納入校長學期和學年考評,納入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師、班主任及相關崗位教職工學期和學年考評。同時建立問責處理機制。

今年5月28日,貴州省教育廳在其官網發布了貴州省教育廳等11部門關於印發《貴州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嚴格區分學生欺凌與學生間打鬧嬉戲的界定,中小學校每學期要定期對學生進行學生欺凌防治專題教育,中小學校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校園視頻將接入公安監控……

同一時期,山東、海南、寧夏、陝西等省份也均發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要求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對學生欺凌進行界定和處理。海南省還將加快推動在校園主要區域及校門口等關鍵部位安裝視頻圖像採集裝置,實現所有學校安裝視頻監控系統。

就治理校園欺凌,2018年無疑是重要的一年。4月,為推動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和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落地生根,促進中小學生欺凌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在2018年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

按照《通知》要求,各省級教育部門應在5月底之前明確學生欺凌防治工作機構、辦公電話和實施方案,並在本單位官方網站公布。

6月25日,國務院教督辦通報落實年行動工作進展情況,全國已有30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確定了學生欺凌防治工作機構及辦公電話,24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制定了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部分省市的治理方案在起草或徵求意見中。

專家觀點:

界定越清晰越利於防治,出現惡劣行為要罰監護人

校園欺凌和霸凌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近兩年隨著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關注增加,各種或大或小的校園欺凌事件被曝光。據《法制日報》報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針對10個省市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32.5%的人偶爾被欺負,6.1%的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程方平認為,「各省出臺的方案大同小異,但肯定是越詳細越好,這一點廣東省就做的很好。」他表示,校園欺凌不僅僅是身體傷害,言語上的欺凌是更為常見的一種,「就像『給人起侮辱性綽號』『在社交媒體上詆毀』等,都是心理上的傷害。」

程方平對澎湃新聞表示,對校園欺凌的界定和分類越詳細,越有利於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能讓大家對欺凌有清楚的意識,知道什麼是嬉戲打鬧,什麼是欺凌。」

程方平說,校園欺凌很多時候是因為學校和不管和家長的縱容。「老師們怕得罪家長或者損害學校名聲,對一些小的行為就不管不問,而校園欺凌都是一點點發展壯大的。而有的家長會有一種意識『只要我的孩子不被欺負,他稍微欺負下別人也無所謂』,這種意識一點點導致了校園欺凌越演越烈。」

因此,程方平認為,將欺凌行為具體化,一是能讓老師和家長對欺凌有明確的意識,二是有利於欺凌事件的調查和處理。他指出,在校園欺凌發生時,除了對校園欺凌者進行處理之外,還應該追究監護人的責任,「這個監護人包括了老師和家長」,不僅應該追責,對於一些情節惡劣的事件,還應該重罰,「監護人明知孩子欺凌卻不管,也需要擔責任。」

而對於校園欺凌的賠償責任,程方平認為不能「打了人就賠醫藥費」,因為校園欺凌對被欺凌者的傷害更多是精神層面的,應賠償精神損失,提高欺凌者的「行為成本」,才能起到懲罰機制的作用。

「但從本質上來說,懲罰的力度和人員不應該是我們關注校園欺凌的重點。」程方平說,懲戒是在教育之後的一種補救措施,不應該作為治理校園欺凌的根本手段,「真正能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欺凌的,應該是正面文化的引導。」

他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就有互相尊重、兄友弟恭的內容,在中國武術精神裡,也常常宣揚扶弱濟貧。「我們應該讓學生知道校園欺凌是醜陋的、不齒的,只有品行好的人才值得尊重。把積極的文化講透,讓學生知道對錯,『正義才能壓倒邪惡』。」

對此,程方平表示,治理校園欺凌並不僅僅是學校或者政府層面的事情,而應該是社會綜合治理,「像有的家長護犢子,那麼家長委員會就應該出面教育家長。」同時,社區、媒體等也需要聯動宣傳正面積極的內容,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界定校園欺凌 「拿到方案,就得知道什麼是」
    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屬於情節輕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強脫被欺凌者衣物、強索被欺凌者財物,屬於情節比較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傳被欺凌者受欺凌圖像、攜帶刀具等器械威脅或毆打被欺凌者,屬於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2018年11月12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何為「校園欺凌」給出了較為清晰的界定。
  • 向校園霸凌說不!教育部明確欺凌界定 發布治理方案
    來源:央視網對於校園欺凌事件,此前,教育部也發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了學生欺凌的界定。2017年11月,我國教育部等十一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了學生欺凌的界定,提出了預防的具體舉措,規範了處置程序,對學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確了懲戒措施。
  • 十一部門發文治理校園欺凌 界定什麼是學生欺凌
    近日,四川省教育廳與四川省綜治辦、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四川省公安廳、四川省民政廳、四川省司法廳、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青團四川省委、四川省婦聯、四川省殘聯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了《四川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本次治理將持續到2020年12月。
  • 寧夏明確界定「校園欺凌」
    5月22日,寧夏自治區教育局獲悉,自治區教育廳聯合公安、法院、檢察院等11個部門,制定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綜合治理工作,逐步建立具有長效性、穩定性和約束力的防治學生欺凌工作機制,確保防學生欺凌工作規範、有序落實。
  • 關於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問題的建議
    近年來,針對校園欺凌、暴力等問題在內的校園問題,為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我們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活動,如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三年來全省各地各校共聘請法律專家、兼職法制副校長等到校進行法治講座2000多場;組織開展了法治徵文、我身邊的法律案例、推廣運用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徵集法治漫畫動畫微電影、全省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普法活動,發動我省約26.7
  • 11部門聯合發布《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界定什麼是...
    新華網北京12月27日電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以下簡稱《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對學生欺凌做出界定,明確學生欺凌事件的處置以學校為主,對學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確了懲戒措施,嚴重欺凌事件可將實施欺凌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涉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學生欺凌事件,處置以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為主。
  • 11部門:嚴格區分學生欺凌與學生間打鬧嬉戲的界定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主要負責人指出,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各地各校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區分學生欺凌與學生間打鬧嬉戲的界定,正確合理處理。
  • 天津多部門治理校園欺凌 校園監控將接入報警平臺
    校園欺凌如何界定《方案》首次明確了學生欺凌的界定: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 圖解校園欺凌地方性政策:已在31省份頒布,但內容仍有不足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發現,雖然這份文件出臺後,全國各地陸續制定了相關方案,天津甚至於去年11月21日實行了全國首部規範校園欺凌預防治理地方性法規,但總體而言,這些政策的內容還有改進和細化空間。 各地陸續出臺方案,但專門立法仍稀缺
  • 關鍵詞看2017教育變革:校園欺凌明確界定對症下藥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3 校園欺凌  明確界定 對症下藥  近年來,校園欺凌一直是熱點話題。《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在對北京中小學校園欺凌調查顯示,6.1%的學生幾乎每天遭受身體欺凌,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語言欺凌。
  • 制定反校園欺凌專項法律
    消息一出,網友「炸了鍋」,紛紛表示:「教育局,我也想和你開個玩笑……」   梳理近些年來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很多時候,校方給出的解釋都是學生之間的「開玩笑」。而一直以來,缺乏明確的有關校園欺凌和暴力的定義,是實踐中處理該問題時面臨的最大難題。為此,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首次對學生欺凌作出明確界定。
  • 圖解|校園欺凌地方性政策已在31省份頒布,但內容仍有不足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發現,雖然這份文件出臺後,全國各地陸續制定了相關方案,天津甚至於去年11月21日實行了全國首部規範校園欺凌預防治理地方性法規,但總體而言,這些政策的內容還有改進和細化空間。各地陸續出臺方案,但專門立法仍稀缺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被曝光。
  • 法制日報:治理校園欺凌還要靠法律
    原標題:治理校園欺凌還要靠法律   面對學生欺凌事件,學校教育是必須的,但不是萬能的。   當前,欺凌事件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事實證明,法律監管乏力,教育功能缺位,實施欺凌者遊走在教育不到與法律不罰的灰色邊緣,是其深層次的主因。因此,人們不禁要問:面對校園欺凌事件,學校應該怎麼做?   要對欺凌事件堅決說「不」。
  • 預防校園欺凌視頻(中學段)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建議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月1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十二屆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王勝明說。校園欺凌在近年成為熱點,遏制校園欺凌也成了全社會的強烈呼聲。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制定頒布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 「校園欺凌」定義明確,追責才更有力
    近日,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該方案明確了校園欺凌的界定,以及對實施欺凌學生如何懲戒的措施,同時強調要建立學生欺凌治理工作的長效機制。  《左傳》道,「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 立法治理校園欺凌具有裡程碑意義
    作者:餘明輝  11月21日,天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2日起施行。《規定》是全國首部規範校園欺凌預防和治理的地方性法規,是以法治方式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重要法治保障。
  • 2017教育變革:新高考不斷探索 校園欺凌明確界定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3 校園欺凌  明確界定 對症下藥  近年來,校園欺凌一直是熱點話題。《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在對北京中小學校園欺凌調查顯示,6.1%的學生幾乎每天遭受身體欺凌,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語言欺凌。
  •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集中討論中國社會風險演化及其防控、校園安全治理現狀與發展方向等內容。       《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在論壇上發布。《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 專家解讀「學生欺凌」新定義:欺凌與打鬧嬉戲有區別
    12月27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其中一大亮點在於,更加明確了學生欺凌的界定。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副部長姚建龍說,此次概念上做出的界定比原先更加科學準確,包容性及針對性更強,也更加符合我國通常意義上對學生欺凌的理解。
  • 校園暴力頻發 專家:建議從國家層面對校園欺凌作出定義
    消息一出,網友「炸了鍋」,紛紛表示:「教育局,我也想和你開個玩笑……」梳理近些年來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很多時候,校方給出的解釋都是學生之間的「開玩笑」。而一直以來,缺乏明確的有關校園欺凌和暴力的定義,是實踐中處理該問題時面臨的最大難題。為此,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首次對學生欺凌作出明確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