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預防哪些意外傷害嗎?暑假是兒童意外傷害的高發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急診、重症監護室時常收治因溺水、車禍、誤食、燙傷等各類意外傷害而送來搶救的患兒。
7月29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安全周」再度拉開帷幕,主題為「從零開始,關注兒童安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聯手全球兒童安全組織共同制定了上海首份分年齡段兒童意外傷害預防指南。據悉,這份兒童意外傷害預防指南是針對上海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意外傷害高危險因素綜合制定的。
目前,這一版指南是針對0-3歲的小小孩的,以後將逐步擴充到14歲。
年齡不同
意外傷害關鍵點不同
根據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最新統計,暑假開始以來,醫院共收治意外傷害兒童47例,其中誤服33人,車禍8人,溺水3例,墜樓3例。
事實上,兒童安全與生理、心理生長發育具有高度密切性。
在生活中,不同年齡的孩子容易發生意外傷害事件各有不同,很多時候意外傷害事件就出現在一次不經意的小細節中:
●0-6個月的孩子中,已多次發生成人的被褥蓋住嬰兒口鼻而導致嬰兒窒息的事件,推薦嬰兒與成人同屋分床睡。另外,半歲以內的孩子一餓就大哭。新手爸爸媽媽們經常抱著孩子去衝奶瓶,是很容易燙傷的。當你拿著燙的奶瓶或杯子時,注意遠離他的小手和小腳。
●7-12個月的孩子活動能力增強了,注意大物件上的小東西是否會被撕下或拉下,而導致異物入口。此時嬰兒眼的視力正在發育中,長時間光就會對新生兒的眼睛產生傷害。不要讓嬰兒的眼睛對著光。
●過了一歲,孩子慢慢會走了,就會成為爸爸媽媽的小跟班。這時候就特別要預防跌落。因此,家裡靠窗地方不要放置凳子和沙發等家具,並保持沙發等家具周圍,沒有尖角等,避免幼兒跳下時,引發二次傷害。
●到了2-3歲,孩子的出行開始增多。家長們特別要注意出行安全,不要認為孩子自己能夠看到車,聽到車過來的聲音。這時候的孩子對距離、速度的判斷能力還很有限,家長需要時刻關注好你的孩子,不要讓他突然出現在車道上。
年齡不同
危險認知教育不同
記者發現,除了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指導,兒童專家們還特別羅列出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危險能力認知教育。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社工部主任陳玉婷透露,在孩子半歲以後,認識危險的教育就可以開始了,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些指令性詞的意義,比如可以讓他認識燙的危險,指著杯子說「燙」,然後「搖頭」告訴表示「不」與「不同意」。
在孩子2歲以後,就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一些特別數字的意義,比如110、120,等等,也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和記住家裡人的名字。
自2002年起,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就創建了「兒童安全周」公益項目,每年推送不同的主題,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公眾教育,引導家庭學會防範兒童意外傷害的各種知識與方法。
近年來的每一個暑假,醫護人員及志願者持續在門診、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周邊社區開展一系列預防性宣教活動,呼籲從政府、社會和家庭三個層面倡導重視和切實做好兒童安全工作。
今年「兒童安全周」上,特邀「全球兒童安全組織」的專業志願者與醫生志願者一起精心設計了《急救技能小課堂》、《藥丸不是糖》、《尋找家中的危險》等六大主題遊戲,讓孩子通過「玩中學,學中玩」的形式獲取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技能。與此同時,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派出志願者隊伍進駐社區愛心暑託班,為老師和孩子集體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