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長沙2月15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易徵洋 通訊員 李奇 姚家琦)寒假、春節,孩子們放假在家,忙碌的家長們無暇顧及;玩滑板時無人看護易發生骨折;節日裡走親訪友磕瓜子卻導致窒息……面對這些意外傷害時,家長該如何應急處理?今天,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兒童急救專家肖政輝教授提醒家長,當孩子意外受傷時,家長應該及時做好應急處理,判斷孩子的受傷情況,嚴重時應及時送醫,以免延誤病情。節假日期間被父母從幼兒園接回家的低齡兒童更是家裡的重點保護對象。
省兒童醫院去年收治意外傷害住院兒童2050例
「雖然才剛剛放假,但各大醫院兒童意外傷害和事故的發生正呈上升趨勢。」肖政輝介紹,當前兒童意外傷害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區差異和年齡特徵,學齡前兒童的意外傷害多發生在家裡,學齡期兒童的意外傷害多發生在學校和上學途中。
據湖南省兒童醫院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度該院收治意外傷害住院兒童2050例(佔全年醫院住院總人數的3.4%,與2013年1856例相比增漲10.5%),男1319例(佔收治意外傷害住院兒童總數的64.3%,與2013年64.4%基本持平),3歲及以下兒童1104例(佔53.9%,比2013年63.6%略有下降)。
從兒童意外傷害疾病種類排名來看,異物824例(佔40.2%,氣管和支氣管異物575例),骨折708例(佔34.5%),組織挫(裂)傷166例(佔8.1%)三類疾病仍高居前三,佔八成以上;中毒97例(藥物41例、有機磷農藥中毒22例),燒傷燙傷93例,溺水溺糞35例這三類疾病緊隨其後,分列第四至六位。與2013年醫院收治的住院兒童意外傷害疾病排名前六的異物、骨折、臟器損傷、燒傷燙傷、中毒、組織挫裂傷類型順位略有異動。
從地域分布來看,除接收長株潭1195例外,湖南其餘各地區靠前的住院兒童中意外傷害依次為嶽陽283例、益陽280例、婁底210例、邵陽136例、衡陽130例。
結合搶救過的兒童急救病例,肖政輝從意外傷害發生的年齡段分析認為,小於3個月的嬰兒容易發生嗆奶窒息;1歲的嬰兒最容易出現跌傷;1—3歲的幼兒最常見的是氣管(支氣管)異物吸入,另外還有藥物中毒、外傷等;學齡期的孩子車禍、外傷等比較多;青春期前後的少年有時候情緒低落,會有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等。從地域分布來看,城市的孩子容易從高樓跌下,農村的孩子最容易吃到一些滅鼠藥、殺蟲劑等,溺水也常發生,城鄉結合的孩子容易發生車禍。另外,據有關統計顯示,52%的兒童意外傷害發生在家庭,19%發生在街道,12%發生在學校,其中學齡前兒童的意外傷害多發生在家裡。
兒童意外傷害主要分三類 完全可以提前預防
兒童意外傷害是指突然發生的事件對兒童所造成的損傷,其發生原因多與兒童玩耍或運動有關,由於兒童缺乏自覺防護心理和事故安全防範意識,加之多數父母年紀尚輕,缺乏預防和處理知識,兒童很容易在冬季發生意外傷害。
「兒童意外傷害按其輕重主要分為三類」,肖政輝介紹。一是溺水、觸電、雷擊、外傷大出血、氣管異物、車禍和中毒等,往往危及生命必須在現場爭分奪秒進行搶救;二是各種燒燙傷、骨折、動物咬傷等,雖不會頃刻致命,但如遲遲不作處理或處理不當,也可造成死亡或終生殘疾;三是輕微的意外傷害,如皮膚擦傷、小範圍淺度燙傷等,可在家裡進行簡單處理,必要時到醫院進行治療。「兒童的意外傷害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肖政輝介紹,家長要加強保護兒童的意識,學習和掌握意外傷害的急救知識和方法,如人工呼吸、胸外按壓、安撫孩子緊張情緒等。有意外傷害發生,這些急救方法將發揮作用,有效降低兒童傷害。同時,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教給寶寶簡單的應對意外傷害的方法,如手指被割傷、流鼻血、被開水燙了時,應怎樣減輕傷害等等;家長還可以通過故事、遊戲等形式,教導寶寶學會應對陌生人。
如果孩子一旦發生意外事件,家長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務必確保孩子不會進一步遭到傷害。此外,湖南省兒童醫院常年開設免費的兒童急救技能課程,家長可致電0731-85356855報名參與學習。
[NextPage]
家庭三大意外傷害的應急處理
第一意外傷害類型:氣管異物
案例:「2014年春節期間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收治近30例呼吸道異物兒童,絕大多數孩子通過及時的救治都能化險為夷」,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趙斯君教授說,「令人痛心的是,孩子發生氣管異物後,家長的應急措施不當或是危機意識缺乏,會給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長沙市8歲小男孩浩浩(化名),吃牛排時因肉塊太大哽在喉嚨不舒服,爸爸伸手到孩子嘴裡想把肉塊扣出來,結果肉塊反而被推進了喉嚨更深處導致孩子完全窒息,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安全錦囊:將小異物收好,如紐扣、硬幣等;3歲以下兒童慎吃堅果、豆類和黏凍食品(湯圓、果凍等);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要強行餵東西,帶刺的魚肉不要餵給孩子吃,吃飯時不要說話,不要逗小孩大笑,走路時最好嘴裡不含食物。小於嘴巴、易被吸入或吞入的物品都不該作玩具。家長也應該定期檢孩子的玩具,確保沒有鬆脫的小零件。專家提醒,一旦孩子吞入異物,注意孩子有無嗆咳、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等現象,如有上述現象說明異物進入氣管,需要到醫院緊急處理,否則會引起窒息。
(小貼士)海姆立克急救法:
患者若是3歲以下的孩子,救護人應該馬上把孩子抱起來,一隻手捏住孩子顴骨兩側,手臂貼著孩子的前胸,另一隻手託住孩子後頸部,讓其臉朝下,趴在救護人膝蓋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並觀察孩子是否將異物吐出。如果異物還沒出來,可以把孩子翻過來,面對救護者,將手指併攏在孩子胸部下半段按壓1—5次。隨時觀察孩子嘴裡有沒有東西出來,如果有東西,救護應該用手指將異物勾取出來,千萬不要捅。以上所有動作都是在孩子的頭低於胸的情況下完成的。如果孩子已經比較大了,搶救者可以站在患兒背後,用兩手臂環繞患兒的腰部,然後一手握拳,將拳頭的拇指一側放在患兒胸廓下和臍上的腹部。再用另一手抓住拳頭、快速向上重擊壓迫病人的腹部。重複以上手法直到異物排出。
第二意外傷害類型:外傷(骨折、組織挫裂傷)
案例:2014年大年初三下午5點半,長沙縣2歲6個月的男孩樂樂(化名)因為玩滑梯導致陰囊挫裂傷被緊急送往了省兒童醫院。無獨有偶,當晚8點,從邵東緊急轉診一名3歲的男孩軒軒(化名)入院,孩子玩耍時不慎從樓梯上摔下導致脾臟破裂和左小腿骨折,經過急診手術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湖南省兒童醫院大外科主任周小漁教授介紹:「外傷發生時,尤其是骨折疼痛劇烈,甚至會導致休克,現場搶救要儘量減少患兒痛苦,以改善病情。在處理和搬運時,動作要輕柔,位置要適當,語言要溫和」。
安全錦囊:選擇適合兒童年齡、身高、體重的遊戲器材,告誡孩子不要擅自攀爬高處;窗戶安裝窗欄、樓梯的高度和坡度應全面考慮孩子的身高,注意挪開窗邊放置的床、凳子、椅子等物品;在洗手間、洗手盆前和樓梯等放上防滑墊;當家長判斷孩子可能是骨折時,不能讓孩子亂動,要馬上進行妥善固定,避免二次傷害。尤其孩子脊背疼痛疑有脊柱骨折時,應嚴禁讓孩子走動,轉運時一定要用硬木板等作擔架運送,如果讓孩子走動,或用繩索等軟擔架運送,以及抱著、背著轉送,都可能因脊椎的活動而損傷脊髓神經,造成二次傷害而導致截癱。
第三類意外傷害類型:中毒
案例:2015年2月10日,祁東縣3歲女童琪琪(化名)因誤服去痛片、鹽酸地芬尼多片等多種藥物導致中毒被緊急轉入了省兒童醫院重症監護室,目前孩子仍未脫離生命危險。琪琪的爺爺說,帶著孩子高高興興走親戚,沒想到孩子把好幾種藥當成「糖丸」吃了,原本喜慶的年也過不好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兒童急救專家肖政輝教授介紹,孩子的病情十分危重,入院前已發生心跳驟停的情況,誤服的藥物主要損傷了孩子的神經系統,同時肝、腎、心臟等多個重要臟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由於病情嚴重,孩子的神經系統留下後遺症的可能性很大,遠期康復效果還需要密切觀察。
安全錦囊:分開家中的外用藥和內用藥,化妝品、清潔物品等,應該放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妥善保管;哄孩子吃藥時,不可給孩子灌輸藥物是「糖丸」的概念,避免孩子認知錯誤;如是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要立即把患者移至室外或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對皮膚染毒者,要脫去染毒衣物並用大量清水反覆衝洗患者,腐蝕性毒物的衝洗時間不能少於20分鐘,以消除皮膚上的殘留毒物,防止毒物繼續造成傷害或進入體內,但如果是強酸物質,不可用水直接衝,要用幹布擦並立即就醫;催吐也是重要的自救技能之一,可將中指伸到患兒口中,按壓軟顎造成的刺激可引起嘔吐,但是患兒已經昏迷、或口服強酸強鹼等腐蝕性毒物時不能進行催吐;如果孩子誤服毒物,要立即打120急救電話,就醫時一定要帶上所誤服的毒物或藥物,有利於針對性的及時救治。
數據連結:
據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發布的《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每年全世界約有83萬名18歲以下兒童死於非故意傷害,換言之每天都有2000多個家庭因非故意傷害或所謂的「意外事故」失去孩子而變得破碎。當孩子成長至5歲時,非故意傷害成為他們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威脅,也是致殘的一個主要原因。在9歲以上時,意外傷害就超過了下呼吸道感染,成而兒童致死的首要原因。所謂意外傷害,包括溺水、交通事故、中毒、跌落、火災等種種原因。據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我國兒童意外傷害佔兒童死亡總量26.1%,有4000萬中小學生遭遇過意外傷害,1360萬需要門診治療,335萬需要住院,120萬正常功能受損,40萬致殘。據「全球兒童安全組織」的報告,中國每年有近5萬名0-14歲兒童因意外傷害而死亡,平均每天近150名,並且,中國0至14歲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的發生率是美國的2.5倍,韓國的1.5倍。
來源:紅網
作者:易徵洋 李奇 姚家琦
編輯:周曼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5/02/15/42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