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中壇元帥(太子爺)聖誕、酆都大帝聖誕、鬥姆元君聖誕、九皇大帝聖誕、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飛升、東鬥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漢朝第一代天師、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
九月初九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二九相重,又稱重九節,周易中有「六陰九陽」的說法,所以也稱重陽節。民間有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因而也常與祭祖、敬老聯繫起來,並與除夕、清明、中元共同成為中國傳統的祭祖四大節日。
九九重陽節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太清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個習俗,其實是受古代道士採集藥物修煉追求長生的影響。
重陽登高的由來
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來源於一個道教典故。相傳東漢時,汝南縣一位叫桓景的農村小夥,父母雙全,有妻子兒女。一家人雖不富裕,日子也還過得去。誰知汝河兩岸害起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瘟魔,每年到人間走走,帶來瘟疫。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交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披星戴月努力習練。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快快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回到家鄉,桓景召集鄉親將大仙的話轉告。九月初九那天,他帶領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將一片茱萸葉隨身帶上,這樣瘟魔不敢近身。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不染瘟疫之疾。把鄉親們安排好後,桓景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人,忽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瘟魔竄到山下,只覺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此人正是桓景,他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這就是重九登高風俗的由來。
九九重陽日,眾仙升天時
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間,所以道教傳說中多選擇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家認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
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飛升
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玄天上帝,又稱:玄天上帝、北極玄天仁威上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玉虛師相、九天降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是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鎮守北方天界之神,中國民間尊稱玄天上帝、玄帝、玄帝公、上帝公、帝爺公、元天上帝等。
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為道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淨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淨樂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真武大帝為戈之事的主持者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之重要支持,劍仙之道守護神,武學之人的護法者。靈龜為盾、玄蛇為劍,兵天劍修真的看守護者。武當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其下有騰蛇星,故龜蛇合體;位於北方,屬水,其色玄,故稱玄武。
玄天上帝位列北極四聖,屬中天北極紫微大帝直隸。受玉皇大天尊敕封位鎮北方,後受元始天尊符召敕令。而北極四聖的職責上統伏三界群魔諸妖邪,下攝酆都幽冥鬼魅,令三界逆魔邪首不敢殘害生靈。玄天真武有號玉虛師相而濟度群迷。又號終劫濟苦天尊,在五劫中的終劫救度眾生,破諸魔法邪宗。
道教經書中描繪真武的形象是披髮黑衣,金甲玉帶,仗劍怒目,足踏龜蛇,頂罩圓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宣竹,真武帝君原來是淨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成人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承王位。
後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連越遊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煉。居四十二年功成圓滿,白日飛升,玉帝下令敕鎮北方,統攝玄武之位,並將太和山易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擋) 之」。宋天禧年間(1017—1022)詔封為「真武靈應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加封為「光聖仁威玄天上帝」,一躍而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聲勢顯赫、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時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相傳在燕王的整個行動中,真武大帝都曾顯靈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後,即下詔特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地修建武當山的宮觀廟堂,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並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達到了鼎盛階段,宮廷內和民間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廟。
廟內供奉真武大帝,一般為披髮跣足,端坐於殿堂之上,旁邊塑有龜、蛇二將,或金童、玉女。據說前者是護衛大神,後者專替真武記錄三界中的善惡功過。真武的誕辰日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日。人們常說的武當山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上面金頂裡面供奉的為明代鑄造的銅像,前面又八仙桌兩邊非別為周公·桃花·水火二將,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武當山人山人海,香客絡繹不絕,熱鬧非同尋常。
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弈使。左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報恩寶誥
志心皈命禮。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父母懷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
轅黃帝乘龍飛天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軒轅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跨上龍背,金龍戴著黃帝飛上天空,消失在雲霧中。群臣沒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升天而去。
祖天師飛天成仙 其妻尾隨
不僅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是在這一天乘龍升天的,祖天師張道陵也是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升天成仙的。「祖天師張道陵,於桓帝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遺使者持玉冊,授正一真人之號。」就在道陵被授號的同一天,其妻孫夫人,與天師在間中雲臺白日升天,位至上真東嶽夫人。
祖天師張道陵(34年2月22日),漢族,字輔漢,原名陵,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漢朝東漢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太上老君降臨蜀地,「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張道陵整合當時的:黃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團體,創立道教稱正一盟威之道。
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葛玄(仙翁)天師、許遜(真君)天師、薩守堅(真君)天師合稱四大天師。為玉皇大帝通明宮四位尊神。
祖天師張道陵,字輔漢,西漢開國大功臣張良的第十世孫《漢天師世家》記載: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裡仁、裡仁生皓、皓生綱、綱生大順、大順生道陵。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後來嘆息道:「這些書都無法解決生死的問題啊!」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
祖天師張道陵,初名張陵,後改今名。本是太學書生,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了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漢順帝時永壽元年在鶴鳴山創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自稱「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纂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四川蒼溪縣境的靈臺山(又名天柱山)飛升,時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傳說第1代天師張道陵跟太上老君學道,得老君親授,得天獨厚,道法高強。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傳說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祖《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
於是天師於漢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眾鬼,制伏外道惡魔,誅絕邪偽。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願意皈依正道,於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於北陰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於西域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眾鬼帥戰鬥的誓鬼臺、鬼界碑等古蹟。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於蒼溪雲臺山白日飛升。
修道降魔
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後得黃帝九鼎丹經,修煉於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堂上,隱几對客,杖藜行吟,一時並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後於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嶽眾神之術,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於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後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
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見五臟,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後,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於晝,鬼行於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成仙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臺治,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臺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正一道第一代張天師,而為天師道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鍊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徵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帥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降伏六天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臺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復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臺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老君與眾真復降,為張道陵說:「北鬥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懺」。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張道陵率弟子復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的靈臺山,見絕巖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餘餘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臺山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冊贈張道陵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正一派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祖天師張道陵寶誥
志心皈命禮。本來南土,上溯蜀都。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法籙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鹹泉。德就大丹,道齊七政。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天扶教,輔玄體道。大法天師,雷霆都省。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
媽祖飛天成仙 家人後會無期
無獨有偶,東南沿海各地尊奉的海神媽祖,也是這一天升天。媽祖,名林默,死後被奉為海神,有「天妃」、「天后」等稱號。傳說媽祖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升天成仙的。宋太宗雍熙四年秋九月八日,媽祖對家人說:「我愛清靜,塵世所不樂居,明天九日是重陽日,我有登高的意願,預告別期。」家人卻以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成仙去的。
媽祖,又稱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天上聖母、湄洲娘媽等,居泉源水府,道教尊為「護國庇民明著妙靈照應宏仁普濟天后聖母太極元君」,「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是歷代海洋貿易者、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廣東、海南、臺灣、東南亞中有廣泛的媽祖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
媽祖,尊為海上女神,又名天后聖母,天王母后。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
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係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天后聖母媽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母儀配地,聖德參天。通玄靈體,默靜神仙。閩省威靈赫赫,湄州惠澤綿綿。陽神每顯,救世垂憐。比比振彝倫之化,悠悠效道學之玄。抱慈悲扶危濟困,施側隱廣度善緣。聖德在水,妙法大幹。至貞至節,無袒無偏。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禍消愆。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天後天上聖母元君。
又誥
志心皈命禮。普陀勝境,興化湄州。聖德參天,國家忠孝無雙女;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靈應威德,非常孝感。傳古聖之道統,學先祖之慈仁。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惠心庇民,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上聖母,太極元君。
志心稱念弘仁普濟天妃,不可思議功德。
為什麼都在九九之日升天
重陽節的重要習俗「登高」與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內在的聯繫。因為相信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先民們就選擇九月九日登高,意圖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樣,升入天宮,這種對升天的渴望,溯其源頭,是人們對長壽的一種企盼。
《太清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道家無論是服食丹藥,還是苦練修行,其最終的最求是與天地同壽,能長生不老,而長生不老,在世俗世界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升上九天,才能與日月同壽,而九月九日重陽節是升天的最好時機。因此在重陽節成為華夏民族傳統節日的時候,這種九九重陽「升天」又直接演變為重陽登高。
登高成仙 重陽祈壽
升天成仙是人們對理想境界的一種無限追求,成仙,是希望能永遠存在而不消失,是古人對永恆的追求。而在現實社會中,九月九日重陽節升天成仙則轉化為人們對長壽的企盼。
在意象上,重陽登高, 正是人們對人生不老的一種追求,所以從魏晉開始,人們已經開始把九九重陽與長壽聯繫在一起了。
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鍾麟菊花,說:「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椒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曹巫重陽贈菊,希望鍾怒能借菊之力,身體健康長壽。道家的升天成仙追求人生的永續,這與俗世中的人追求長壽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九月九日登高升天成仙,已經內化為九九重陽祈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