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機場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臨時修建的野戰機場,跑道、滑行道、停機坪、機窩的牽引道全部用鋼板鋪成,是我國第一個鋼板跑道機場。70年過去了,大孤山機場已不復存在,僅存的機場機窩、觀察哨、防空碉堡如今散落在水田裡、光伏電廠內,但這段歷史不能忘記。採訪中當地人希望能夠將僅存的遺址改造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人知曉當時遼寧人不平凡的貢獻。 (圖為記者採訪當年大孤山機場軍工任福深)
搶修機場
開始時間
1950年8月
數量統計
共搶建57個飛機場
其中多數在遼寧地區
提示
黃海北岸,大孤山南麓,山與海的交接處便是丹東大孤山鎮所在地。今年7月,記者一行沿著鶴大高速來到這裡,尋找抗美援朝時期的大孤山機場遺址遺蹟。
大孤山機場是簡易軍用機場,供志願軍空軍飛機臨時起降。它修建於1951年,由鋼板鋪就,有「草原機場」之稱。70年過去了,如今的機場舊址已成為光伏發電廠和一片水田。
鋼板鋪就簡易軍用機場
1951年,敵機不斷入侵我國境內轟炸掃射,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為了捍衛領土完整,保衛人民安全,同時,解決志願軍原有機場距離朝鮮太遠不能有效支援陸軍作戰的問題,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在大孤山附近修建一個簡易機場來應急。
戰爭結束後,大孤山機場還保留了一段時間,1954年之後駐防的空軍和戰機陸續撤走,只留下維修隊駐守機場,直到1959年,機場正式廢棄,逐漸返耕還田了。
記者來到當年機場的所在地——大孤山鎮大姜村。放眼望去,稻田之間,縱橫交錯著水渠,阡陌相連村落間,除了遠處的大孤山,視線再無阻擋。
大姜村村委會主任姜慧智告訴我們,當年的機場就位於大姜村的農場地塊,佔地總面積約4500畝,如今的機場舊址已成為光伏發電廠和一片水田。
因為機場一直保留至1959年,大姜村裡六七十歲的村民都有相似的兒時記憶:機場上的建築、周邊的高射炮陣地、四個探照燈,等等。據姜慧智介紹,村裡92歲的任福深老人曾經在大孤山機場工作過。
3月始建5月交付
穿過幾條狹窄的鄉間水泥路,道路的盡頭就是任福深的家。提起當年在大孤山機場工作的情況,任福深非常自豪地說:「那時我是大孤山機場的軍工。」
那時,大孤山附近不通電,但空軍日常飛行、雷達使用、飛機修理等都需要電力,因此機場配備了發電機。任福深那時21歲,會開發電機,也會修理髮電機,他在大孤山機場就負責這項工作。
據任福深介紹,由於當時修建混凝土機場需要的時間較長,不能迅速形成戰鬥力,所以機場的跑道沒做硬覆蓋,而是用鋼板鋪裝而成。那些鋼板上面遍布窟窿眼,直徑比酒盅口略小,他猜測這是為了增加摩擦力而做的。機場的跑道長3000米,寬60米。1951年3月開始工程修建,由各地抽調來的民工隊修建,由部隊的基建科管理。
記者翻看《東溝縣誌》,關於大孤山機場有這樣的記載:「1951年3月始建,5月交付空軍使用。」
據大孤山機場建設工程的參與者隋石秀回憶,當時施工條件十分艱苦,3月份土地還沒有化凍,沒有機械作業,地面的修整和沙石的運輸全靠人力。修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爭取時間,來自岫巖、莊河、寬甸、鳳城等地的民工夜以繼日地搶建,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機場的主體工程,交付志願軍空軍使用。
兩座防空洞遺址尚存
由於正處於盛夏,機場兩座防空洞周邊都是水田,記者只能沿著田壟近距離觀察防空洞。兩座防空洞的入口外形相似,水泥建築上蓋著厚厚的土層,其中一座防空洞頂被村民種上了花生。
據任福深介紹,這兩座防空洞內部是當年空軍作戰指揮的地下指揮所。大孤山機場駐紮了志願軍空二軍的兩個師,飛機都是噴氣式的戰鬥機。為了保護這座機場,周邊還設置了許多炮兵陣地,最遠的炮兵陣地距離機場有十多公裡。
姜慧智告訴記者,機場上曾經有不少建築設施,有飛機修理庫,有可供志願軍空軍休息的房屋,還有排水站。排水站的作用是,到了經常下雨的季節,機場有時候會被水淹沒,這時候抽水機就派上了用場。
在村頭不遠的水田裡,遠遠望去,有兩處不起眼的小土包。姜慧智說,那樣的小土包就是當年飛機的「機窩」。
從1951年至1953年,志願軍空軍飛行員從大孤山機場起飛參加輪戰數十次。據任福深回憶,大孤山機場曾經湧現出了「打F-86能手」魯珉等戰鬥英雄,當年打掉美國王牌飛行員的空中英雄張積慧也曾作為教練官來到大孤山機場講課。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大孤山鋼板機場完成了歷史使命,拆除的鋼板等通用器材作為空軍的儲備裝備封存,留下的機窩也漸漸倒塌,改成了水田,歷經幾十年的耕作,僅剩眼前的小土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