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下「利己主義」的抨擊,直擊「人性」陰暗面

2020-12-11 騰訊網

文丨沐童

字:4032

「我連自己都不信任。就是說連自己都不信任,也就談不上信任別人了。只能詛咒自己,別無他法。-摘自《心》

《心》是有著日本「國民大作家」之稱的夏目漱石,於大正三年(1914年)4月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這是夏目漱石後期的代表作之一。夏目漱石出生於1867年江戶(現在的東京)的一個小吏家庭。他的人生幾乎貫穿於整個明治時期(1868-1912年),所以他深刻的感受到明治時期的社會狀況,並窮極一生對明治社會進行批判。

夏目漱石較早期的作品《我是貓》與《心》相比,其文章對明治社會的批判就顯得要隱晦很多。其將人隱喻成「貓」,以貓的形象對明治社會的怪相進行了抨擊。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日本中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生活,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開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在《心》中則是直接以第一人稱的「我」對「先生」的回憶,最終將重點落在「先生」的遺書上,對「先生」關於對愛情、友情的內心描寫,惟妙惟肖的反應了「利己主義」與道義主義相互衝突。

並且《心》一改原先他所擅長的詼諧幽默、側面諷刺、嘲噱、輕鬆的創作風格,從正面探求人生,著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分析,把筆鋒直接轉向剖析明治時代知識分子中利己主義者可惡、可悲、可嘆的孤獨內心世界,描寫了在明治時期從國家到人民是如何深受「利己主義」所毒害的,更是通過對掩藏在「先生」內心深處秘密的揭露,直擊人性的陰暗面。本文將上述內容作為立足點,進行分析《心》中的「利己主義」

01背景:「利己主義」的侵入

19世紀中葉,西方由於工業革命出現了一大批資本主義軍事化強國,西方列強開始對亞洲這個富饒的亞洲大陸開始進行了侵略。其中我國首當其衝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對象。1840年,西方列強用「鴉片」撬開了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隨之爆發。作為亞洲國家的一份子,日本當然也免不了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裡(MatthewCalbraith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 等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這便是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第一次被西方列強敲開了大門。

由於德川幕府統治下,人民的利益和國家主權受到西方列強的威脅,內因和外因導致幕府統治危機爆發。日本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最終幕府統治被以日本武士為領導的「明治維新」所推翻,最終日本開始向資本主義邁進。

因為「明治維新」取得的勝利,使得日本快速進入了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的資本主義強國。但是大量的問題隨之而產生,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1、出現了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從《心》中小姐的父親是軍人遺孀也可以判定,描寫的正是日本此時正處於軍國主義擴張期間的故事。)

2、地主階級對於農民階級的剝削更加趨於明顯。

3、盲目的「天皇」崇拜論出現在日本社會。

4、日本文學開始出現以「文明開化」為幌子打擊傳統日本「江戶文學」的怪相。

在明治時代,無論從國家還是到人民都已經悄然的被「利己主義」侵入。

02典型人物的描寫-「利己主義」已然紮根在社會最深處

夏目漱石創作的年代正是日本自然主義文學創作的巔峰時期,自然主義大有取代一切流派的趨勢,漱石卻在文學創作上獨樹一幟。他的創作不同於當時任何一個流派,可以說被人稱為另類來說。他與森鷗外代表了不同於自然主義文學的「高踏派」、「餘裕派」,但也有些許不同

《心》作為區別於當時盛行流派的非自然主義文學小說,與漱石的其他兩部小說:《春分之後》《行人》都是以對知識分子作為對象進行描寫、刻畫。他尤其喜歡抓住社會典型來反映、批判社會問題。《心》中無論是「我」、"K"以及「先生」都是可以被定為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本應該代表著一個國家新生力量,一個民族的未來,而不應該成為「利己主義」下的犧牲品。

《心》中對於「我」的描寫以我是一個學生為背景,儼然一副知識分子模樣。從遇見「先生」再到與「先生」熟絡起來。慢慢的受到先生的影響,開始思考能否像先生那樣「灑脫」。

在原文中有一段描寫「我」與「先生」以及「夫人」的對話:

「太太,府上是相當有財產的吧」

「怎麼問起這個?」

「問先生,先生不告訴。」

太太笑著看先生。

「因為達不到可以告訴的程度吧」

「可我想做參考,看看多少才能像先生那樣,回去好跟父親談判。」

在未對文章進行全文閱讀的時候,實際上作為讀者只是把漱石的這段富有深意的描寫當成「我」的玩笑話罷了,但是縱觀全文我們會發現「先生」是一個飽受「利己主義」折磨的人。「先生」從討厭「利己主義」者,變成「利己主義」者。使得先生飽受痛苦。說明在那個「利己主義」盛行的年代,每個人都可能被感染,「利己主義」已然貫穿於整個社會。包括《心》中的「我」貌似也快要步入先生的後塵,從一個懵懂少年到說出「回去好跟父親談判」找父親談判以求的財產的狀態。

作為近代日本文學的代表,漱石儘管已經他形成了自己的文學流派,但實際上他是偏向於現實主義文學的,因此絲毫不影響他對現實典型的的描寫。知識分子作為明治時期「利己主義」典型代表,充分的表達了漱石對「明治時期」整個社會黑暗的揭露和批判。無論從漱石其他的小說,還是《心》來看,漱石又仿佛在為知識分子在社會摧殘下,對於現實無可奈何的「吶喊」。

03「人性」的對比描寫-寫盡「利己主義」下的陰暗面

對比描寫意在,描繪兩種相異或相反的事物、情況,將其特徵鮮明地層示出來,以便互相對照、映襯,並在這種對照、映襯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質,透露出作者的傾向,評價和思想感情。比如:範仲淹《嶽陽樓記》從不同角度將洞庭湖雨天的景象和晴天的景象對比起來描寫,以突出其不同特點和旅人的不同感受。

夏目漱石作為「明治時期」的大作家,由於當時日本政治的影響,大肆引進西方文化,同時由於日本文學最初源於中國的緣故。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所以對於中西方文學的運用都是達到了大部分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因此對於中國古代文學善用的對比描寫用起來也是格外的輕車熟路。

分析《心》中的對比描寫可以分為以下兩點:

被「利己主義」蒙蔽的「親情」

漱石筆下的「先生」原本有一個富足的家庭,生活上是無憂無慮,至少從未為了生計而煩惱過。但隨著父親、母親因患傷寒相繼離世,留下「先生」孤獨一人生存在世界上。慶幸的是「先生」有一個他自己覺得「值得相信」的「叔父」作為自己能夠繼續無憂生活下去的保障。「叔父」是一個實業家,還當過縣議員。這是當時在日本社會,被歸於社會優秀分子之列的那群人。同時在「先生」雙親已故後,確實也給「先生」帶了家的溫暖。直到被「叔父」搶奪了大量家庭財產,「先生」才幡然悔悟。「利己主義」思想已經侵入到優秀如叔父一樣的人。已經掩蓋了「先生」那無比渴望的親情,蒙蔽了叔父的內心,將親情置若罔聞。從此「利己主義」在「先生」的內心深深的插下了那看不見鮮血的一刀。為後來先生的矛盾心理埋下了伏筆。這前後對「叔父」的對比,無疑是將「人性」的陰暗面描寫又上升到了另一高度。

被「利己主義」蠶食的「友情」

《心》中對於愛情、友情的描寫也是花費了漱石大量的文筆的,畢竟《心》本就是漱石「後愛情三部曲」之一。「先生」的遺書也正是大篇幅的描寫了在愛情、友情面前一個知識分子做出了「利己主義」式的選擇,為了愛情拋棄了自己那珍貴的友情。最後陷入「利己主義」長期的折磨中的故事。

這讓我想起了《人性的弱點》中的一句話:「競爭,實在就是一種友誼,在對手的幫助下進步你的聰明度,害怕競爭的人已經輸給了對手。」

「先生」對於愛情失去的害怕,早已從競爭中輸給了「K」,已經完全的把對手置於不公平中,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K」的自殺。

這場愛情的不公平競爭最終導致「先生」從討厭「利己主義」到成為「利己主義」者,鮮明的對比,充分展現了一個在利己主義社會下成長的知識青年那矛盾的內心。

最後甚至發出:「我連自己都不信任。就是說,就是說連自己都不信任,也就談不上信任別人了。只能詛咒自己,別無他法。

這樣自怨自艾的感嘆。矛盾的內心無法真的認清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成為了自己最初討厭的人?「先生」的內心矛盾無時無刻不在摧殘著那顆原本應該充滿寧靜的心。「人性」的陰暗往往在自己都不曾覺察到的時候出現,驅使著自己去做原本內心極度厭惡的事情。又伴隨著對於所做事情的無盡悔恨,常年與之做鬥爭,最終緩陷入一個死循環中,像「先生」一樣在自責中死去。

作為漱石本人而言,對人物人性的對比描寫,一定是意在表達社會環境改變了一個人的「人性」,從「叔父」到「先生」無不是在被改變,從嗤之以鼻 到 趨炎附勢的轉變就是那麼的猝不及防。當然,作為我肯定也是呼籲大家,對於「人性」千萬要堅持本心,不要像日本「明治時期」的知識分子那樣才好,畢竟那已經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

04結語

通過對《心》的解讀,它本該作為一本愛情題材的小說,但是已然超過了常規愛情小說的關於「情愛」的描寫。基本上完完全全的變成了對當時社會下知識分子、以及社會上具有一定權勢的人的抨擊。但是深層次的解讀後,又發現與其說是對前者的抨擊,不如說是對造就這樣一類人下的環境,即當時「明治時期」的社會進行的一次批判和揭露。

其次作為長期被夏目漱石作為描寫對象的知識分子,在《心》中不僅僅作為了社會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盡顯在「明治時期」被「利己主義」所侵害的醜態。他們可惡、可悲、更可嘆,但是他們也值得被同情。

漱石窮極一生的對「明治時期」的批判漸漸的轉換為當時所受迫害的人民的「吶喊」。有些東西是需要那麼一個人去揭露的,在我國那個人是魯迅,在日本我認為便是漱石了,這是一個魯迅先生都推崇的人。這便是漱石,一個被稱為「國民大作家」,被印在日元上的人物。《心》作為他的作品,這可能也是其經久不衰,大家廣泛流傳的原因吧。

利己利人,方可為;利己害人,不可為;利己無害於他人,思可為!

相關焦點

  • 暗黑心理學:幸災樂禍與人性的陰暗面
    暗黑心理學:幸災樂禍與人性的陰暗面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和行為活動。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後,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流派和分支。他們從不能的視角出發,揭示不同的視角,為最終了解整體提供了可能。
  • 人性:自私的利己主義
    一直想聊聊人性,不知從何處下筆。今天總算想隨便寫寫。我的閨蜜曾說人之初,性本惡。我聽到惡字與她爭論半天,因為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在《荀子第二十三·性惡》中寫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為何要在危難當頭時還想著要發一筆橫財,這是被逼無奈還是人性使然。有些人,不顧自己安危守在一線;有些人,不顧別人安危只顧自己發橫財。我想到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們總會說母親的無私的愛、教師的無私奉獻。
  • 中山大學王教授網課翻車—「社會精英」的陰暗面,暴露人性弱點!
    他們大多數都是理性、冷靜、擁有很強工作能力和自控能力,不過也有少數編劇讓他們的形象更加飽滿,那就是顯示他們的陰暗面——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私生活混亂……王曉瑋的因網課翻車而被暴露的醜聞,無疑是折射了有些「社會精英」的陰暗面。但同時,它更是暴露出了人性的弱點。從出生起,每個人都被教育和要求——成為一個積善不行惡的人。
  • 要不要挖掘人性當中的陰暗面?榮格的這本書,教你了解自己
    人性當中有陽剛一面,就必然有陰柔一面;有兇狠一面,就會有細膩一面。榮格的心理能量理論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裡數次提到,人性當中光明與陰暗共存。而人性的陰暗面正是引致大部分心理問題的緣由。由此引出一個問題:對於人性中的陰暗面,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們要不要挖掘人性當中的陰暗面?
  • 來一份心理黑暗面測試題,進行人格黑暗面測試,心理陰暗測試結果解析,超準的人格陰暗面測試題!
    本文分享的心理監看測試專題是人格黑暗面測試,也即性格黑暗面測試、心理陰暗面測試,可以測試自己的黑暗面、人的黑暗面、心理科加通過測試人性黑暗面的實驗
  • 你的人格陰暗面,暴露了人性的秘密!超準黑暗人格測試題,陰暗心理測試題!
    因為劇中將人性的黑暗面,飾演得太過逼真,將一些人物的黑暗人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背上了三觀不正的罵名。實際上,《獵場》這部電視劇所揭露的,不過是殘酷的生活、工作現實而已。所表達的,也無外乎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情非得已。
  • 鬼滅之刃:十二鬼月上弦月,分別代表了人性的那些陰暗面?
    鬼滅之刃:十二鬼月上弦月,分別代表了人性的那些陰暗面?喜歡鬼滅之刃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十二鬼月作為鬼陣營中的強者,尤其是上弦鬼,他們一個人就足以給鬼殺隊造成極大的損失,一般隊員無論上去多少都無法彌補這份力量上的碾壓,唯有柱能夠與他們一戰,那麼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十二鬼月上弦鬼,他們代表了人性的那些陰暗面吧。
  • 心理學家:年輕人敢於揭露社會陰暗面,是時代發展良好的表現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如今是網絡時代,網絡「噴子」受到大眾的一致譴責,而年輕人對社會的不滿能否直接與「噴子」劃等號呢?不少人對年輕人批判社會陰暗面的行為評價為思想偏激,這具有實際證據,還是本身就荒誕可笑?
  • 黑暗人格測試小瓶子是什麼測試原理,超準黑暗人格測試題,人格陰暗面一測便知,你的雙面人格測試得分,就是你的人格黑暗面,超準!
    本文人格陰暗面測試36題、人格陰暗面心理測試、人格陰暗面免費測試、人的陰暗面是什麼意思、測試你的陰暗面是什麼、心理陰暗面測試、性格的陰暗面是什麼意思
  • 攝影師鏡頭下最「殘忍」的人性圖:直擊你內心最脆弱的那個地方!
    攝影師鏡頭下最」殘忍「的人性圖:直擊你內心最脆弱的那個地方!圖為一名特警執勤時,偶遇1歲2個月大的兒子,兒子看見多日不見的爸爸,想讓爸爸抱抱,爸爸忍著淚水推開了自己的兒子!攝影師鏡頭下最」殘忍「的人性圖:直擊你內心最脆弱的那個地方!當兵的小哥哥們用自己的身體鋪成路,給孩子們走,用自己的身體築成的人牆!攝影師鏡頭下最」殘忍「的人性圖:直擊你內心最脆弱的那個地方!
  • 豆瓣8.8分的黑色幽默電影,人性的陰暗面全面暴露
    導演借這四與五這兩個諷刺的故事,尖銳的抨擊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與腐敗。最後一個故事發生在婚禮上。開始像正常的婚禮一樣,賓主盡歡,其樂融融。但後來,妻子發現丈夫背著他偷情,還邀請地下情人出席。她悲憤交加,跑上頂樓。而頂樓剛好有一位廚師,安慰她。出於報復心理,她與廚師接吻,甚至還在露天場所上演激情戲。
  • 利己主義:中西古代的反駁,利己主義的自我辯護,請保持謹慎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接著上次跟大家分享的利己主義講下去吧。如之前所說:心理利已主義是一個描述性的、關於行為動機的論題,聲稱人們的行為總是源於自私的考慮,一切人類欲望都是自私自利的欲望。許多人認為利已主義是一種很陰暗的人性理論。關於人性的爭論自古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 歷史上有什麼直擊人性的事件?太平洋大逃殺,看一次失眠一次
    歷史上關於人性本質的爭論,一直以來都沒有停止過,古人有儒家思想背書,一直以來都喜歡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們從小的思想都是人性本善,遇到一個人,首先想的是覺得這個人是善良的,從而喜歡掏心掏肺,至於這個人本性究竟如何,我們根本不知道。
  • 人性的陰暗面。一旦失控,造成的後果不可估量!
    開篇導語:人類是一個複雜的物種,人性更是千變萬化深不可測。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爭議在社會上一直就沒停過,或善或惡各有各的道理。這裡不參與善惡的討論,只說人性陰暗的一面。一、嫉妒身邊的人。篇末總結:這些人性的陰暗面,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不經意地流露。但都能理智的把這種陰暗控制在萌芽的狀態。若一旦迸發而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
  • 心理學研究:親密關係中的控制與摧毀,揭露人性最大的陰暗面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看似美好的親密關係,其實往往隱藏著人性的陰暗面其實,這也是人性的陰暗面。那些看起來毫無破綻的藉口,不過是在為自己的「惡行」洗白。你明知道報復行為會傷害到別人,但是又不想讓自己當壞人。還有人報復伴侶的方式更極端,比如對方出軌,你也去出軌。看似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其實根本無濟於事。這種方式不僅毀掉對方,還會毀掉自己。在婚姻裡面,很多夫妻都會陷入這樣的深淵,不想輸給對方,不想讓自己看起來是虛弱的那一方。
  • 城堡:時代背景下的人性發展
    原標題:時代背景下的人性發展文/玄峰在昏暗的天空下/踽踽獨行/城堡逐漸浮現在眼前/當踏過那座橋之後/命運便開始定格/自此/困在城堡前/進退不得……,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採、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 精緻利己主義批判
    這樣,每日不停更的法律讀庫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精緻利己主義」的提煉,本意旨在批判,卻不料在蛙怒不止的共鳴中,成全了趨之若鶩的時尚,拓展了精緻利己的實踐。精緻的利己主義,是修飾了吃相的利己主義,是升冪加權、義正辭嚴的利己主義。
  • 扒一扒隱藏在陰暗面的人性
    我們來一起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扒一扒隱藏在陰暗面的人性。看看這些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到底是不是真的! 體罰的動機對於那些喜歡打孩子的父母,他們認為自己動手都是因為孩子犯了錯,需要管教。如果不打,孩子就會不聽話,繼續犯錯。只有打,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孩子挨了打,才能長記性。
  • 利己主義時代的終結!派倫特 全面開啟線上線下並行的新零售生態利...
    現在,經銷商有了新選擇,利己主義時代的終結者——Pilot·派倫特來了!在產品方面,Pilot·派倫特聯合「前騰訊首席軟體運營官上海ANCI創始人」開發了基於牛電智能相對應的智能設備,成功打造當今電動兩輪車最優秀的智能化系統,率先實現了智能化、網際網路化,智能、安全、耐用的新國標時代的智能電動車Pilot·派倫特誕生了!
  • ——關於「心理利己主義」的倫理批判
    按照一般人的直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標準答案也容易得出: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嘛,有自私的一面,也有無私的一面,但是在道德原則上,我們肯定不應該成為利己主義者,而是要發揚人性之中的善良稟賦,摒除無私和狹隘,做一個心底無私、坦坦蕩蕩的人。但這樣一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