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聊聊人性,不知從何處下筆。今天總算想隨便寫寫。我的閨蜜曾說人之初,性本惡。
我聽到惡字與她爭論半天,因為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在《荀子第二十三·性惡》中寫道: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
漸漸隨著年齡我也開始相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第一次認同這個想法時是在爺爺的葬禮上,一個簡單的喪禮,卻讓我看清很多事情。讓我產生疑問的是人世間的情是用真心維繫還是用金錢鑄造的。我對此產生了巨大的疑問。
隨後,還是要去面對事實。我也總算明白了父母口中所說:「世界很美好,但不是你所想的那個樣子。」
是啊,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我總是愛幻想各種美好的事情。慢慢的我也明白,人為何要追求美好、和諧的社會,因為當下的社會並不是美好的。
桃花源很好,但也需要時間與精力去建造。
2020這個年我過得格外輕鬆,除了大年三十應付討厭的親戚外,其餘的時間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網上好多網友發出感慨:原來豬過得也不容易。讓人不禁想笑。
但每天醒來後和睡覺前總會打開頭條,看看疫情的發展情況,這個年也是我看新聞看得最多的時候。
刷著刷著就看到了一些負面新聞:口罩價格猛漲、將用過的口罩從垃圾桶翻出再次出售、傷害醫生等等這些新聞。看得讓人心痛。
為何要在危難當頭時還想著要發一筆橫財,這是被逼無奈還是人性使然。
有些人,不顧自己安危守在一線;有些人,不顧別人安危只顧自己發橫財。我想到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我們總會說母親的無私的愛、教師的無私奉獻。經常提到的東西總是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內在。我們在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就在給我們灌輸分享(share)這個詞,我們大多數也一直在學習這個詞,但總有學不會的人。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寫過: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裡處於優勢地位。如果其中有什麼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類借鑑,那就是我們必須把利他主義的美德灌輸到我們子女的頭腦中去,因為我們不能指望他們的本性裡有利他主義的成分。
利他行為是指利於其他個體存活和生殖而不利於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為,這種行為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可用廣義適合度和親緣選擇加以解釋。一個個體的行為對接受者帶來好處的同時,對行為完成者帶來損失的一種行為。
利己主義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利己主義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個人利益看作高於一切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其特徵是:從極端自私的個人目的出發,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個人名利,歷來是一切利己主義者的人生目的。
利己會使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但可能永遠體會不到分享、合作、互惠互利的樂趣吧。
科學決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 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