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人到底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

2020-12-12 任萬事俱非

利己主義主張每個人總是按照各自的利益行動,人在行動時之所以彼此謙恭和友善,只是因為禮貌和友好能夠對他們有利。他們也許是害怕懲罰,也可能是期待以後的報答,或者是避免內疚,也可能是追求自我滿足的感覺。

有一種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每個人實際上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我們的心理就是如此,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按照這樣的方式行動;還有一種利己主義——倫理利己主義:人們應當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而行動,人們可以按照選擇(利己或者不利己)去行動。

而利他主義也可以分為心理利他主義:人們是天然地為了彼此的利益而行動;倫理利他主義:人們應當銘記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動。

在通俗的語言中,利己主義的立場常被稱為「自私」,雖然這兩者的意義並不對等。而利他主義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無私」,然而利他主義並不意味著自我犧牲。利他主義是為他人的利益而行動,但並不違反自己的利益,而利己主義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也並不違反他人的利益。因此,根據一個人的自我利益而行動並不是自私,利他主義也並非無私。而將人簡單地劃分為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也並不合理,事實上大多數人有時是利己主義,有時是利他主義。

人們常常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利己主義的,僅僅因為認為利己主義是「自私」的。而林肯的一個故事,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利己主義。林肯的馬車經過一個泥流,那裡有一頭母豬因為它的豬崽即將被淹死而哀嚎。林肯停下馬車救出了小豬仔,然後繼續趕路。林肯說:「這是『自私』的需要,因為如果我不顧母豬對豬崽的擔心而離去,我會整日不安,我這樣做是為了內心的安寧。」

有些行動是以自我利益出發的,它毫無疑問是「自私」的,但他的行為確實是利他的。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利他行為解釋為:1.我們的行為是因為以利他為目的而驅動的,至於結果是否對自己具有(實際)利益無關;2.我們具備是非觀,也就是「良心」,我們害怕被懲罰,渴望得到獎勵;3.我們的利他行為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贊同和認可。這種解釋,看似是利他主義,但其中也是利己主義。因為人既是一個個體,同時也是社會的一員,而所有的行動都是基於我們的欲望,但從欲望來講是「自私」的,但結果來講,大多都是利他的。

所以,自私,應該是這個欲望的對象,而不應該是一個人遵從欲望的事實。行動和結果是利他的,而出發點是利己的,並不是自私。而毫無保留地遵循利他主義,也許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毫無保留地遵循利己主義,也會剝奪了利他這一目標的「豐富性」、「成就感」。

我們既有利他的心理,也有利己的心理。有些是長遠的,有些是短淺的。過分強調利他主義,比過分強調利己主義更為自私;而過分強調利己主義,顯然會讓自己失去身為社會成員的樂趣。我們會因同情他人而感到悲痛,也會因為同情自己而獨立自強。人身為個體,難以避免利己主義;而人又是社會的,無法沒有理他主義。人既是利己主義,也是利他主義。

相關焦點

  • 「利己」與「利他」,分道揚鑣亦或殊途同歸?
    執著於大義之人我們贈予其鮮花與掌聲,高呼「英雄」;作惡多端者受到人們的鄙夷與唾棄,倘若其種種劣跡被人們悉數知道,更是要一生活在如針的目光中了。這兩種評價,可以用兩個詞來揭露其本質:「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
  • 「利他主義」戰勝「利己主義」
    他們那裡的孩子從小就接受了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利他主義」教育,在自由選擇的世界中他們明明可以獲得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這種「利他主義」的習慣,有時會帶來人與人之間深度溝通的困難,甚至讓我們感到這個民族的冷漠,因為只要逾越一步他們都會覺得可能「侵犯」到別人的隱私。在這樣的社會中,「自我」和「他人」有著明確的界限,這也是外國企業在日本難以生存的原因之一。
  • 精緻的利己主義:要「利己」,也要「利他」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詞∶精緻的利己主義,這個詞最先由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提出。他的原文是: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錢教授還舉了一個例子。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 管理經瑋ID:Guanlijingwei
  • 「偽利他主義」比「精緻利己主義」更可怕(圖)
    一種年代久遠的觀點認為,利他主義是社會不可或缺的,積極的、建設性的,而利己之心則是破壞性的,有害的。在這種邏輯下,集體與個人、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主次、輕重排序失衡便具備天然的正當性。當兩者發生牴牾,個人讓步是必須的。在這種邏輯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確實比一般利己主義者更危險。事實如何,值得深究。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 社會學家:成全別人就是成全自己,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如果她能夠幫助同學解答疑惑,這不僅會讓同學們認為她是一個善良、值得結交的人,利於她的人際交往,同時也是在幫助她自己鞏固一遍習題,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說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 社會學家: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人們常常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來為自己的利己主義行為辯護。
  • 分析,在婚姻關係法中,利他主義!
    家庭的功能實現依賴於倫理的基礎,而倫理動機來源於利他主義。婚姻的家庭法的領域,必須要強調利他主義的價值取向,倡導在家庭中分享和奉獻的精神,實現家庭的經濟保障與精神愉悅的功能,增強家庭的凝聚力以及幸福感。以何種理念為引導,才能實現家庭和睦與婚姻幸福?這是我們婚姻家庭法改革的出發點與基石。
  • 經濟學上的利己與利他之辯
    市場的奧秘就是通過分立的產權規則和價格機制,將利己轉化為利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利他與利己難以區分,利他的行為也往往可以說成是利己的行為,而利己的行為也往往可說成是利他的行為,比如有意識地幫助他人往往被說成是利他的,最為典型的是慈善,如特蕾莎修女,你可以說她在利他,但她會說自己在利己,因為她會認為有意識地幫助他人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 孫立堅:經濟學諾獎2017——「利他主義」戰勝「利己主義」
    我們可以很明確感受到,評委會通過經濟學諾獎的獲得者及其他們的著作,向當今社會傳遞著重要的經濟學理念(價值觀)和由此產生的政策信息。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對理察·塞勒並不陌生。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力作《贏者的詛咒》、中信出版社在2008年、2015年分別推出了中譯本《助推》、《「錯誤」的行為》等代表作。
  • 「利己」還是「利他」,兩者並不矛盾!
    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二者互相依存。人,必須從外界獲取物質、信息及能量,才能滿足自身肉體存在的需要,這決定了他的「利己性」;人,生於社會,必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調節,從而決定他需要具備一定的「利他性」。所以,人本身就具有利己和利他的統一性。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 利他,才是利己
    自利與利他是一體的,猶如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要真正自利就必須利他,要圓滿地利他則必須良好地自利。就好比商人做生意,「把顧客當成上帝」,是利他還是利己?如果自己內心沒有自他的對立,很多痛苦也就不存在了。這是從發心上來說的。在做事的層面、能力技術的層面,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幫助別人,正如自己要先站起來,才有辦法去扶起一個跌倒的人。 佛教講自利利他,自利是每個人行為的根本動力,並不是可恥的、虛偽的。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對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認為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說明了基因決定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坐堂醫健康講座  利己與利他顯然是一對矛盾。想通二者的關係,理解他們在最高層次的統一與同一,就成為創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大觀念。它影響著投資的全部行為和整個過程,並最終決定著投資的成功與失敗。  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單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於是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
  • 粗鄙的利他主義|危機中的人心
    所以,事主未必是一時小人得志便張狂,未必沒有為戰「疫」大業做出貢獻的初衷,未必沒有利他之心,只是方式方法顯得有些暴力拆遷隊而已。錢理群先生「發明」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詞,不妨依葫蘆畫瓢,姑且稱其為「粗鄙的利他主義」罷。從道德六階段論說起要略微系統地闡釋它,得借用一個工具。
  •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
    導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人生活在社會關係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如果說,利己是自然屬性,那利他就是社會屬性。當前社會,競爭無處不在,遠比我們想像的激烈。無論是我們的平常交往,還是職場共事,聰明的人都選擇:雙贏。利他,從而利己。利他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利他就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讓別人先獲利。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總有許多的教誨和許多勸喻讓你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人,甚至做一個聖人。但做這樣一個人的目的是什麼?人們卻並不清楚,所以,一切的勸誡都顯得可疑:為什麼要做一個聖人?做一個聖人對自己有利還是對他人有利?做聖人是讓自己更智慧更強大更完善?還是於他人有用?人與人的生存利益是各自的,做聖人為己還是為他?自古中國的智慧裡,獨善其身和修身養性都是個人修為的宗旨,做好自己最具說服力,因為直接有利於自己。
  • 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
    有人說,利己與利他永遠是矛盾的,利己了就沒法再利他;利他了,利己就無法實現。可本人覺得,利己與利他是可以同時實現的,現在人們所倡導的雙贏或多贏,不正是這種觀點的很好體現嗎?首先,人都有利己的一面,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合體,我們都希望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或幸福,這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利己並不排斥利他,利他也不否定利己。
  • 利己還是利他?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命運!
    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很早就對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多數學者公認的看法認為:利他行為是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自愿的行為。以色列心理學家愛伯斯坦,建立了一個機構,研究人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