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還是利他?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命運!

2020-12-12 正心正舉

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曾經感嘆:「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錢教授為此還舉過一個例子:

有一個學生坐在他課堂的第一排,專心致志地聽課,下課後主動誇獎「錢教授,您的課講得真好」,並且能夠說到點子上,指出好在哪裡。這樣套近乎到了第四天,那個學生開始提要求了,想去美國留學,希望錢教授能寫推薦信。當錢教授應允寫完推薦信以後,這個學生立馬從錢教授的課堂中消失了。

內觀己心

「利他」一詞原為佛教用語,意思是告誡人們要給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報。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利他」指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為,出於自覺自愿的一種利他精神的有益於社會的行為。

人們通過採取某種行動,—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幫助了別人;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人們可能會不惜放棄自己的需要來滿足別人的願望。

外察世界

80餘歲高齡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意義,以自己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企業經營經驗為例,說明「利他之心」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價值:「以『利他之心』經營企業,是超越行業、超越國界的『真理』。」

稻盛和夫曾經這樣比喻:

在這個宇宙間,常吹著一股「他力之風」,它推動一切事物不斷向著好的方向、更好的方向前進。然而,如果一味強調「我」強調「己」,那麼在用「利己之心」揚起的風帆上就有了孔洞。這樣,無論「他力之風」如何吹刮,風都是從帆洞中穿過;即便風帆升得再高,航船也不會前行。相反,如果用「利他之心」揚起風帆,就能飽受他力之風的恩惠,一帆風順,在茫茫大海中破浪前行。「為社會為世人」這種純粹的動機,也就是所謂的「利他之心」,就是成功的原動力。

啟迪多元思維

什麼是利他行為?

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很早就對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多數學者公認的看法認為:利他行為是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自愿的行為。

以色列心理學家愛伯斯坦,建立了一個機構,研究人的基因。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三分之二的人具有利他的細胞或元素,它存在於血液中,醫學上稱為「多巴胺」。愛伯斯坦發現,這種元素能給人的心靈帶來快樂。

利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進化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指出:經過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們的物種留存下來。

這一觀點已經被當代著名的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E. O. Wilson)所證實。

例如,斑鳩母親在看到一隻狼或者其他的食肉動物接近它的孩子時,它就會假裝受傷,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窩,好像翅膀折斷了一樣。這樣,食肉動物就會跟蹤它,希望進行一次比較容易的捕食。

而一旦斑鳩母親將敵人引到安全距離之外,它就會一飛而走。斑鳩母親的策略常常成功。但有時也會失敗,失敗的話,就會被敵人吃掉,它雖然犧牲了自己,卻保護了它的物種,使小斑鳩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後代。

人類歷史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一個家庭、國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其中少數的勇敢者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心正舉

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自利是人的本性,但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利他則久;沒有利他,人生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並最終導致失敗。

當今社會誠信缺失,人與人的互信程度下降,究其本質,恐怕就是單向度地把精緻的智慧和力量更多地用在利己的方向。

事實上,真正了不起又讓人樂觀其成的利己,永遠離不開為他人作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實踐表明,利他主義者非但不會因善舉而受損,往往會間接受益於自己的善舉。

撥迷見智

心存利他之心,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格局,擁有這樣的心態,於人於己,終將是互惠互利,互幫互助。

開啟自在之門

有一位心理學家馬丁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他請兩群學生參與實驗,讓一群學生每天過得很開心,只做一些娛樂活動等他們特別喜歡的事; 同時,安排另一群學生每天幫助他人,辦慈善商店、做義工和志願者等。

一段時間後,同時測試他們的心態。

結果發現:過得非常開心的那群學生,幸福指數越來越低,快樂的心無法長久;而做慈善的那群學生,幸福指數上升,快樂的心態很長久,身心的健康都有很大提升。

有了利他心會很快樂,很多事情會有隨緣的感覺;相反,沒有利他心,自私心越來越強,則會很痛苦。

真正了不起又讓人樂觀其成的利己,永遠離不開為他人作想。比如商人為金錢、企業為發展、學子為升造、年輕人為前途等等,更好的利己常常也意味著精緻的利他,需要把自己利他的活兒做得精緻一點、漂亮一點。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商業的本質:「利己」還是「利他」?
    「永不作惡(Don’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基本原則!我們不禁要問,「不作惡」不是一個企業最起碼的準則嗎?為什麼谷歌這麼偉大的企業卻把「永不作惡」作為自己的基本原則?由此可知,守住底線對一個企業來說是何等困難!
  • 「利己」還是「利他」,兩者並不矛盾!
    人,必須從外界獲取物質、信息及能量,才能滿足自身肉體存在的需要,這決定了他的「利己性」;人,生於社會,必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調節,從而決定他需要具備一定的「利他性」。所以,人本身就具有利己和利他的統一性。因此,正確思考利己與利他之間的關係平衡,才是商業發展的關鍵。如果只是單純認為「利己」是醜惡的,「利他」才是善良的,那這也未免太過於偏激。
  •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必由之路
    坐堂醫健康講座  利己與利他顯然是一對矛盾。想通二者的關係,理解他們在最高層次的統一與同一,就成為創業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大觀念。它影響著投資的全部行為和整個過程,並最終決定著投資的成功與失敗。  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歸根結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單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幫助更有利,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於是產生了群體中利他的行為準則。
  • 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他人的失子之痛,張寶豔夫婦感同身受,或者說惻隱之心連接起了「他」與「我」,也就連接起了「利他」與「利已」,這便是「道德」溫柔的起源。 其實人們之所以追求美德、踐行道德,不單純是為了利他,更是通過這樣的利他實現最高境界的利己——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
    對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並認為蜜蜂的利他與利己行為說明了基因決定論。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學說——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人到底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
    有一種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每個人實際上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我們的心理就是如此,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按照這樣的方式行動;還有一種利己主義——倫理利己主義:人們應當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而行動,人們可以按照選擇(利己或者不利己)去行動。
  • 利他,才是利己
    自利與利他是一體的,猶如鳥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要真正自利就必須利他,要圓滿地利他則必須良好地自利。就好比商人做生意,「把顧客當成上帝」,是利他還是利己?如果自己內心沒有自他的對立,很多痛苦也就不存在了。這是從發心上來說的。在做事的層面、能力技術的層面,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幫助別人,正如自己要先站起來,才有辦法去扶起一個跌倒的人。 佛教講自利利他,自利是每個人行為的根本動力,並不是可恥的、虛偽的。
  •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
    導語: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利他從而利己人生活在社會關係中,難免要與人打交道。如果說,利己是自然屬性,那利他就是社會屬性。當前社會,競爭無處不在,遠比我們想像的激烈。無論是我們的平常交往,還是職場共事,聰明的人都選擇:雙贏。利他,從而利己。利他的本質就是互惠互利利他就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讓別人先獲利。
  • 「利他」就是「利己」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有自由也有約束,思考也是一樣,你可以在腦海裡構思你想要的,但在實踐中,則不得不考慮現實環境的約束,我的習慣時,在你想把一種想法發揮極致時,一定要考慮它的對立面所帶來的約束。比如在團隊合作中,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賣力,然後按照貢獻去分配利益,倘若過程中你一味的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則難免損害集體利益的達成共識甚至使得團隊的人遠離你。比如在與朋友 家人相處時,見利忘義,盤算著如何讓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樣會讓大家疏遠你。
  • 經濟學上的利己與利他之辯
    市場的奧秘就是通過分立的產權規則和價格機制,將利己轉化為利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利他與利己難以區分,利他的行為也往往可以說成是利己的行為,而利己的行為也往往可說成是利他的行為,比如有意識地幫助他人往往被說成是利他的,最為典型的是慈善,如特蕾莎修女,你可以說她在利他,但她會說自己在利己,因為她會認為有意識地幫助他人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 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
    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個話題——利己的同時能做到利他嗎?有人說,利己與利他永遠是矛盾的,利己了就沒法再利他;利他了,利己就無法實現。可本人覺得,利己與利他是可以同時實現的,現在人們所倡導的雙贏或多贏,不正是這種觀點的很好體現嗎?首先,人都有利己的一面,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合體,我們都希望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或幸福,這無可厚非。
  • 「利己」與「利他」,分道揚鑣亦或殊途同歸?
    這兩種評價,可以用兩個詞來揭露其本質:「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利他作為一個擁有完整思想的人,很少有純粹的「利他主義」或者「利己主義」。在不涉及到致命的利益或者問題時,我們更願意讓其他人看到「利他」的一面。
  • 商米科技「利他心」:超越「利己」的商業力量
    商業的本質是「利己」還是「利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利己」是人的本能需要,追求個人利益也是商業世界的自然之理。11月7日,一部由商米科技發布的名為《無價》的微電影正式上線,卻展現出了商業社會中的另一種屬性,即「利他」。
  • 利己與利他——你是不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熊培雲正如安·蘭德在《自私的德性》一書中批評利他主義的變質,我並不反對利他主義及其所帶來的奉獻之美。我反對的是利他主義對個體權利的賤斥甚至毀滅。而這也是我批評錢理群先生的原因之一。我無法理解一個請求他寫推薦信的學生如何變成了「精緻利己主義者」,而且可能「比一般的貪官汙吏還壞」。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總有許多的教誨和許多勸喻讓你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人,甚至做一個聖人。但做這樣一個人的目的是什麼?人們卻並不清楚,所以,一切的勸誡都顯得可疑:為什麼要做一個聖人?做一個聖人對自己有利還是對他人有利?做聖人是讓自己更智慧更強大更完善?還是於他人有用?人與人的生存利益是各自的,做聖人為己還是為他?自古中國的智慧裡,獨善其身和修身養性都是個人修為的宗旨,做好自己最具說服力,因為直接有利於自己。
  • 利他及利己的關係 | 明辨是非
    ……對於這一真理明白和體證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主宰行為作用能力的高低。……心靈品質越好,道就越高,德就越厚,事業就越大,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結果和狀況就越好。反之亦然!」聯想到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有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他的朋友生產的一種高能量淨水機。他說自己使用之後,原來全身布滿溼疹的皮膚病基本痊癒了,身體也感覺比原來好了很多。
  • 利他本質上,也是利己
    利他,本身也是一種自信。怎麼理解呢?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你傷害別人,別人也會傷害你。這好比老闆/領導和員工的關係,老闆/領導可以對員工不好,從表面上看,員工好像無法逆轉這種形勢。但你再等等看,等這個員工走了以後,等兩年後,等這個員工在這個圈子裡打通了某種業務上的關鍵節點的時候,等這個員工說話有影響力的時候,他對公司、老闆、領導可能就會造成傷害。韓寒說他創作、寫書時,就希望跟他合作的人不要吃虧。他也希望大家能喜歡他的自我表達,能從頭到尾看完他的作品,而不是在電影院裡看一半就走了。
  • 利他才是利己
    利他心,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為人處世方法。學會利他,才是利已。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我主義,不要站在對立統一的角度去思考,換個角度,對於自身認知世界、宇宙、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莫向外求,心內有佛,向心內求。人的動物本能是利己的,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決定的,動物都有領地意識,通過控制資源和分配資源的權力獲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