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本質是「利己」還是「利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利己」是人的本能需要,追求個人利益也是商業世界的自然之理。11月7日,一部由商米科技發布的名為《無價》的微電影正式上線,卻展現出了商業社會中的另一種屬性,即「利他」。商米科技希望能通過電影傳遞「利他心」品牌價值觀,同時,也能喚起大眾對商業本質心的認同。
無價的商業力量
通過發布《無價》微電影,商米科技聯合支付寶、有贊和收錢吧希望一起尋找到感動中國的商家故事,正如微電影所講述書店老闆陳先生的「利他」故事:在一個孩子沒有能力為他的求知慾支付金錢的時候,陳先生「給了他書,給了他吃的,讓他改變想法,給了他人生中最無價的東西」。哪怕這個孩子最終成為了成功的企業家,還捐出自己幾乎所有個人財產建設圖書館,他都認為「我捐的錢遠遠都比不上陳先生所給予的」。
這部微電影一改商業社會的「利己」角度,通過展示「利他」行為而引出了另一個商業結局。「利他微電影」在播出之後就激發了眾多網友和商家的討論,並引出了人們對「利己」及「利他」的深省。雖然只是個故事,但卻折射出了當下「利己」商業社會的另一面——有無數個相信「利他心」的小商家仍然在堅持做利他的事跡。
在偌大的中國商業社會中,陳老闆的故事並不是個例,有太多的「利他心」故事沒有被商家們講述出來。對此,商米科技以此次品牌微電影為契機發起了一項徵集活動,尋找6個用「利他心」服務用戶的商家故事,鼓勵商家們把「利他」的故事講給讀者聽,而有故事的商家不妨留意和關注商米公眾號和官網的相關信息。
解密「利他」的商業本質
對於「利己」與「利他」的界定,亞當·斯密曾用這短話定義過:「無論將人類視為多麼自私的動物,在其本性中都明顯地存在著若干原則,使其關心他人命運,並把他人的幸福當作自己本身所不可或缺的,儘管除了看到別人的幸福感到愉快之外,他毫無所得。」
用「利他心」去經營企業的商人不勝枚舉,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就以「利他」為經營準則。這些企業以長盛不衰的生命力重新定義了商業的本質,即「利他」是人的社會屬性,比如以「利他心」為核心價值觀的商米科技,就通過這一經營之道打造出了商業體系的良性循環。
如今,這一經營價值觀在傳統行業和網際網路的融合之中放大,「賦能」一詞也成為了各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目標。作為一家to B的企業,商米科技更加重視「連接」的賦能效益,其通過商用IoT硬體和軟體平臺,形成了連接硬體製造、SaaS軟體商和商家的商業生態,促進線下門店的數位化、互聯化和智能化轉型。to B端的良性商業生態布局也讓商米科技的「利他心」延續到了to C端,其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技術打造的傳統商業信用體系,能讓商業服務透明化,進而讓消費者更加放心。
不管是商米科技、支付寶、有贊、收錢吧,還是稻盛和夫,「利他」派都傾向於回歸經營的原點和本質,不急功近利、不機會主義,而是與利益相關方攜手努力,共同推進產業鏈的持續發展。而盈利只是企業經營好的一個必然結果。
11月7日,在利他心年度品牌電影公映的同時,商米聯合支付寶、有贊、付唄、美味不用等、收錢吧、錢方、生意專家、銀豹、客無憂、博卡、車店無憂、天財商龍、康銘泰克、貨寶寶、九點半15位行業合作夥伴共同發起了【利他心商家故事】徵集,尋找在自己的領域裡,懷揣著商業的本心,默默無聞地服務顧客的每一位老闆、每一個商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