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位教育界權威人士20日共同深入交流和探討未來智慧時代的教育。 陳靜 攝
數十位教育界權威人士20日共同深入交流和探討未來智慧時代的教育。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9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人類已進入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和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未來人才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未來教育「新常態」是怎樣的?智慧教育如何促進教育供給側改革?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上海陶行知教育研究會會長呂左爾,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等數十位教育界權威人士20日聚首2020首屆金茂未來教育論壇,深入交流和探討未來智慧時代的教育。
尹後慶表示,信息社會的來臨呼喚教育增強人們適應數字時代的能力。在時代浪潮下,每位教育者在堅守的同時,都需要作出改變。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指出:未來人才培養模式會不斷創新,自主學習、學科交叉、社會實踐、信息應用能力將變得越發重要。他說,如何在學校教育過程當中培養孩子們的信息技能、對於信息的思維、編程能力等,成為很緊迫要求。俞立中強調:「從實際問題出發思考問題。」俞立中指出,在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保證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他提出多樣化定義自我價值,並認為,應該培養學生的成長性思維模式。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認為,未來的學校應當把握學校學習的特性、提升技術含量以及重視教師專業水準。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敏強調「育人」,並指出,談未來學校、未來教育,本質上要抓住育人。他認為,未來社會需要創造性人才,即具有發散性、逆向和批判思維。張志敏直言:「未來就是創造,創造一定有未來。」
張治透露,當下,教育界正在探索通過綜合數據建模,為孩子建立「數字畫像」。 陳靜 攝
未來教育的創新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上海電化教育館館長張治指出:「教育變革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從適應工業化時代大規模劃一的教育轉向按個人需求和偏好定製的個性化教育,即『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轉變。」崔允漷亦倡導個性化學習,個性化教育。
學生學習進展和技能水平如何評價?張治指出,大數據技術會創建全新的評價模式。他描畫了未來教育的「新常態」,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並存,互為補充,課堂將成為應用互動體驗和探究學習,促進知識理解和應用的場所。他透露,當下,教育界正在探索通過綜合數據建模,為孩子建立「數字畫像」。
張治認為,智慧時代教育供給會改變。他直言,教育供給側改革將因為信息技術支撐而取得突破,傳統的名師名教資源與現代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協同進展。教育將從傳統的知識供給轉向創客學習、Steam課程、沉浸式學習等,這些將成為教育工作的新熱點,從而催生教育供給側改革。(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