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化名)是西安一家高校學前師範專業的學生,讀大二。近兩年來,她一直在長安區尚藝舞蹈藝術中心實習當舞蹈老師,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給幼兒代課。
學校突然通知周六有活動,她就向舞蹈中心請假,沒想到被大罵了一頓。
「你他媽有臉沒有,還有資格給我在群裡叫,垃圾,有種給我曠工試試。」「你還是人嗎?還有最起碼的良心嗎?」「你他媽做人事了沒有,你個垃圾、賤貨,能幹乾乾不了滾,你個小逼女孩子」……
從對話中,能感覺到白校長沒法住手的肝火和盛氣凌人的氣焰。
一個30多歲的男士,對19歲女生爆粗,並且是在教師群內悍然唾罵。
什麼是激發這位年輕的校長,放下平時習慣的面具,露出真實的面孔的。
現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婦女抱怨家務忙,官員抱怨應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原國家衛計委201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焦慮障礙患病率為4.98%,高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調查結果。
2018年,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等單位發布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也顯示,73.6%的中國城鎮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人僅為10.3%。
朋友圈裡,你的好友都在忙著旅遊、健身、享樂,
你卻在忙著脫髮、加班、還貸;
社交網絡上,別人擁有貼心的男友、曬著幸福的生活,
你卻依舊沒存款、沒對象、沒目標,
與日俱增的只有年齡,而不是銀行卡裡的數字。
於是關掉朋友圈的你,似乎真的就只剩下焦慮了。
小李 92年 廣州
「每天在忙忙碌碌,卻不知道為什麼而忙碌,亞歷山大,天天失眠。」
92年的女生小李畢業後做了一名白領,她拿著微薄的工資在一線城市裡硬撐著。
早上六點鐘起床,開始梳妝打扮,衣著光鮮地離開五個人合租的城中村小房。
然而她不能停下來,必須每天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奔波在5A寫字樓的工作間內。
因為她已經不再是父母手中的小寶貝。現在,父母漸漸老去,自己尚未成熟,社會卻推著她拼命向前。
有人說,85後90後是剛一畢業就被延遲退休的一代,是幹二十年都買不起房的時代,是結不起婚,卻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的一代。
對於85後90後都市白領,天馬行空的美好生活都是狗屁,赤裸裸的生活壓力,才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一堵高牆。
在智聯招聘的《2018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中,九成以上的白領都感到了焦慮。
而焦慮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工資普遍不夠花的窮囧,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的迷茫。
「又窮又迷茫」的都市白領們,在窮和迷茫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惡性循環。
羅振宇曾說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現在生活在最底層的,往往是那些5A寫字樓裡,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飯的白領。
而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讓本就焦慮萬分的白領們更加「痛不欲生」。
小濤 85年 北京
「我不知道自己持續賺錢的能力還有多久,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為我的家人,持續創造美好的生活。」
小濤,85年的北漂,他與妻子在北京戀愛、結婚、生子,月收入到手大概5萬。
老人幫他們帶孩子,無需保姆費用,甚至老人還會倒貼,但他們的生活依舊困窘,成了「隱形貧困人口」。
他們在北京買了套房,月供壓力很大,但孩子因為戶口問題,無法在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於是他們又回老家買了套學區房。
兩套房貸,加上車貸,兩個孩子的學費和家裡的生活費,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
《鏘鏘三人行》中竇文濤曾說:「在中國說這個中產階層,就是個虛頭巴腦的概念,中國只有焦慮階層沒有中產階層。」
而造成焦慮的本源,與其說是金錢上的絕對負擔,莫若說是金錢價值與心理預期之間的相對落差。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加班的段子叫做「只有加班能讓我快樂」。
小A和小B比賽誰加班更為狂熱。
小A:「我買了一個透明浴簾,可以把手機放進去,這樣我洗澡的時候也能夠工作。」
小B:「我上一次離開辦公室的工作地點,還是在重症監護室。」
雖然是搞笑的段子,卻是都市白領加班狗們對工作幽默又無奈的吐槽。
《2017一線城市白領健康狀況及就醫行為報告》中指出,「初老症」已經向8590後小夥伴們襲來。
自2013年到2017年,慢性病多發患者量從24%上升到了32%,高血壓和惡性腫瘤患者平均年齡下降了0.78歲,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下降了0.5歲。
還記得幾年前普華永道的潘潔嗎?
25歲的年紀,四大的員工,名校畢業,年輕漂亮,前途無量。
然而光鮮的表面背後,是無止境的加班生活。
自從進入普華永道開始,她便一直加班,直到2011年4月,因過度疲勞潘潔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她的微博裡,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可現實的壓力不得不推著她向前進,即使身體預警已經一次次響起,即使身邊的朋友已經因過度工作離開了人世,她依舊不敢停下來。
在物價、收入、住房、職場等巨大的壓力之下,焦慮的都市白領們已經將飲食、作息不規律,頻繁熬夜當作了生活和工作的常態。
這些打上了「奮鬥」烙印的職業病和慢性病,摧毀了年輕白領們的身體,他們一邊焦慮,一邊等死。
可是,生活的壓力確實直挺挺地向我們壓過來,那麼有辦法破嗎?
特裡克·羅傑博士在《工作不焦慮》中提出了一個公式:壓力+糾結=焦慮。
你去問問一個常年深居山林,消息閉塞的農民,他會不會因為買房子、升職加薪這些事情焦慮,並不會;
而真正焦慮的人,恰好是我們這些身處複雜信息中的人。
早上一篇文章打開,突然看到別人20多歲,就已經實現了年薪百萬;
中午一個新聞推送,今年的經濟寒冬要來了,一大批人將被裁掉;
晚上刷刷朋友圈,看見自己的朋友買房了,自己還空無一物......
有這些信息並不可怕,但可怕的是這些信息,總是會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在不經意中出現,勾起我們的焦慮。
尤其是看到這些內容,但我們又不具備改變的能力時,會變得異常焦慮。
比如,小花想明年在一線城市定居,買一套房子,但是月薪只有5000,先不說首付,甚至連房貸都還不起,如果你是小花,你會焦慮嗎?
更可怕的是,小花的鄰居大明,明明能力和你差不多,本來和你一樣月薪5000,但是卻因為一些機遇掙了很多錢,上個月就在這裡買了房子安了家,如果你是小花,你會焦慮嗎?
小花很羨慕大明,但自己即便再努力,也沒有辦法立即改變現狀,所以小花非常焦慮,甚至對工作和生活失去了信心。
但是,假如小花不認識大明,也沒看過那些讓人焦慮的雞湯,雖然月薪5000,但是每天吃穿不愁,小花還會這麼焦慮嗎?——當然不會。
人類在追求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信息的壁壘也越來越弱,8點發生的事情,也許9點就已經全網皆知了。
社會在發展,焦慮在擴散。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身邊會有很多快速成功的案例:
月薪5萬的咪蒙實習生、年薪百萬的房產中介、年入千萬的網絡主播......
他們甚至告訴你: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被割了韭菜之後,你發現你能複製的就只有無窮的焦慮,其他什麼都沒有。
但你知道嗎,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差距,你真的不必為此焦慮。
這個世界,有生物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差距。
如果你的目標是金錢,你今年通過努力掙了10萬,會發現有很多掙100萬的人,你掙了100萬,會發現有很多掙1000萬甚至1億的人......
但你真的沒有必要為此而焦慮。
年入1萬的農民,在山裡田園間也可以過得很幸福。
年入千萬的Boss,可能也會因為公司現金流發愁。
你知道,自己很羨慕那樣的生活,但是,很多東西並不是你一時心急就可以獲得的。
與其焦慮,不如想想怎麼腳踏實地,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