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構簡介
陸上裝備研究所(GSRC)是隸屬於日本防衛省防衛裝備廳的研究機構,除火器彈藥、戰鬥車輛、設施器材等陸地裝備外,該研究所也進行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的未來裝備研發,但戰鬥機和潛水艇等研發不在該研究所進行。陸上裝備研究所的研發工作主要包括能在化生放核汙染環境中活動的車輛、電磁炮,以及進行混合動力等可以提升防衛裝備性能的先進技術研究。
研發人員由畢業自普通大學、研究生院等院校理工專業的研究崗技官,以及畢業自防衛大學等的自衛官幹部組成。
陸上裝備研究所內設有試驗研究設施,可對試做車輛進行性能測定。此外,研究人員還可以到位於北海道和青森縣的試驗場、陸上自衛隊演習場,進行戶外試驗。
為了研發未來裝備,獲得先進技術,更加有效地推進研發進展,陸上裝備研究所與日本國內大學、研究機構進行共同研究,例如2014年與千葉大學籤訂共同研究協定,共同研發用於大型車輛的發動機技術,關注未來大型車輛柴油發動機的小型高輸出化以及如何降低燃油消耗。此外,還在推動與美國、英國等的國際交流,例如2016年與英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所共同研發防彈背心等。
陸上裝備研究所原則上不會公開發布可能會威脅到日本國家安全的情報,但會通過學會和座談會積極發布其他研究成果。
二、發展歷史
1952年8月,陸上防衛裝備廳作為日本保安廳的技術研究所而成立,於1954年7月改為防衛廳技術研究所,並在1957年8月下設了目黑、相模原兩個試驗場。
1958年5月,隨著防衛廳設置法的修訂,技術研究所成為技術研究本部,目黑試驗場改名為技術研究本部第一研究所,相模原試驗場改名為技術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2001年7月,第一研究所和第四研究所合併。
2006年7月,為充實系統裝備研發,技術研究本部重新修整了研究所的體制,將第一研究所的第一部、第二部與第四研究所整合,新編為陸上裝備研究所。
2007年1月,防衛廳更名為防衛省,研究所全稱改為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陸上裝備研究所,並在2010年10月完成了相模原地區的整合工作。2014年4月,陸上裝備研究所再次進行組織改編。
2015年10月,防衛省下設新的防衛裝備廳,陸上研究所成為目前的防衛裝備廳陸上裝備研究所。
三、組織架構
防衛裝備廳陸上裝備研究所由所長管理,下設研究規劃官、總務課長(及課長助理、會計管理專門官)、系統研究部長(及技術分析官)、彈道技術研究部長(及技術分析官)、機動技術研究部長(及技術分析官)的職位,每個職位也有各自下設的職位或研究室。
研究規劃官。下設項目調整官、研究調整官、研究規劃負責人。總務課長(及課長助理、會計管理專門官)。下設雜務負責人、業務負責人、採購負責人、出納負責人、資產管理負責人。系統研究部長(及技術分析官)。下設火力系統研究室、戰鬥車輛系統研究室、無人車輛與設施器材系統研究室。彈道技術研究部長(及技術分析官)。下設火力與防護力評估研究室、最終效果與防護研究室、彈道要素研究室、管制與自動化研究室。機動技術研究部長(及技術分析官)。下設機動力量評估研究室、威脅探測與應對研究室、障礙構造與清除研究室。
四、主要研究內容
電磁脈衝(EMP)彈藥系統。通過研究能產生強大電磁脈衝的EMP彈藥系統,旨在不直接使用炸彈、飛彈等傳統武器,就能暫時性/永久性破壞敵方傳感器與情報系統。應對多種目標的彈藥技術。研究可以從戰鬥車輛等進行發射的,能在應對多種目標時發揮最佳效果的單一彈種。能夠通過設定引信模式(定時、延時、立刻引爆),利用同一彈種應對敵方陣地與集結地、隱藏目標等。空冷式輪轂電機。研究可用於戰鬥車的空冷式兩用輪轂電機,其性能與水冷式輪轂電機相當。提升在化生放核環境中遠程操作車輛系統的態勢感知能力。將研發可在化生放核環境中通過多輛遠程操作車輛提供的情報來提升態勢感知能力的技術。研發的系統可在地形、氣候等發生變化的野外環境中,更加安全、高效地通過多輛無人車進行作戰。電磁炮。研發利用電磁力加速飛行體的電磁炮,能比傳統火炮更加提升飛行體的初始速度和飛行距離。人員防護分析技術。通過分析穿著防彈背心的人員在中彈時因遭受衝擊而造成的影響,研究人體模擬模型和人體數值模型,以定量評估人員的生存性。先進對艦、對地彈頭技術。研發可應對各種艦船的串聯式彈頭,以及可應對陸地部隊的高密度爆炸成型炸彈(EFP)。積極防禦系統。可通過電波雷達和光波傳感器遠程探測火箭彈,利用減輕二次傷害的攔截器進行攔截,以確保裝甲車和人員安全。用於車輛的多種環境模擬器。研發旨在用於岸邊、水面及各種環境下的車輛機動力評估。混合動力系統。驗證了一系列混合動力系統在履帶車上的適用性,並通過日美共同研究,確立了搭載混合動力系統的車輛試驗方法。車輛在行駛中探測簡易爆炸裝置的技術。研發可以在郊外和城市環境中快速探測簡易爆炸裝置位置的器材。未來輕量化橋梁構成要素。研發將輕質高強碳素纖維強化塑料(CFRP)應用於橋梁主體結構的基礎技術,以提高自衛隊在緊急狀態或大規模災害中快速部署應急橋梁的能力。
五、在研未來戰車
目前陸上裝備研究所在研的未來戰車有兩種:
輕量化戰鬥車輛系統(輪轂電機驅動型)。在所有驅動輪內部配置發動機,利用電池供電,直接驅動輪轂輪胎。即使其中的一個發動機失效,也可以依靠其他發動機驅動車輛前進,每個車輪都可單獨控制,大幅提升了前進、加速和轉彎等機動性能。其最大速度可達到80千米/時,當坡度約為31度時,爬坡能力為60%。目前陸上裝備研究所在進行不使用液體冷卻發動機的空冷式輪轂電機研發。
混合動力系統(系列混合動力)。利用位於車輛一端的柴油發動機發電,並將電力儲存在電池中,電池內存儲的電力可帶動位於車輛另一端的發動機,再驅動履帶轉動。此外,還可將柴油發動機產生的電力直接傳送給位於車輛另一端的發動機使用。當具備瞬時功率時,能夠同時調動柴油發動機和電池,將兩個來源的電力傳送給發動機以使車輛衝刺。其最大速度可達到75千米/時,當坡度約為31度時,爬坡能力為60%。混合動力系統具有隱身性,還可優化耗油率,將來可運用於自衛隊車輛。
六、測試裝備及相關設施
陸上裝備研究所曾經負責測試輪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16式機動戰車、10式主戰坦克和防核防生化(NBC)偵察車等裝備的性能。
研究所擁有如下試驗和研究設施:高速子彈測試裝置與超高速飛行體發射裝置,可以分析各種材料在高速和高壓之下的動態材料特性以及入侵現象。引信衝擊模擬器,可在戶外試驗炮彈、制導飛彈和火箭彈前,於室內分析其動作特性和耐衝擊性的裝置。車輛靜態特性測試臺,可測量車輛的靜態特性,如重量、中心位置及安全傾斜角。車輛動力系統的動力模擬器,可通過模擬驅動阻力等評估車輛的動力裝置。環境測試室,可測試車輛、設施在寒冷/炎熱環境中的性能。地雷探測試驗設施。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來源 | 日本防衛裝備廳網站
圖片 | 網際網路
作者 | 胡雅芸
編輯 | 陳培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