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群 沙畫/秦萱
12月5日是世界志願者日。志願服務體現的是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人們自覺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共同建設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裡社區,走進社區志願服務展館。總書記為社區志願者們點讚,稱讚他們是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他強調,「志願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高原冬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境內,一個個遺棄的塑料瓶、食品袋被志願者撿起,寂靜的草原變得生動起來;汶川地震,氣壯山河的生死營救、感天動地的舉國馳援都有志願者的身影;服務重大社會活動,服務社區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每一份微笑和愛心,都湧動著志願者奉獻的熱情,也讓我們感受到火紅的溫暖,給我們以澎湃的力量。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既是對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愛國、擔當、奮鬥、拼搏的時代精神體現。今年疫情突如其來,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千千萬萬志願者用行動踐行雷鋒精神、奉獻精神,用愛心築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堅固防線。從在讀研究生鄭能量不遠千裡從長沙到武漢做志願者,到不幸犧牲的蘇州藍天救援隊隊員許鵬;從「封城」期間在武漢維繫城市交通的6000多名網約車司機,到參與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的108名「疫苗勇士」,廣大志願者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寫下生動註腳。
當下的中國,春運志願服務成為營造美麗家園、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文化志願者傳遞著知識,也傳遞著精神,他們就像溝通文化與公眾的一座橋,促進全社會文化建設的共識與自覺;鄉村振興最前沿,科技志願者手把手傳授經驗;從支農、支教、支醫、扶貧等志願服務中默默耕耘,到穿著紅馬甲在路邊維持秩序,參與希望工程為孩子們募捐,他們中有朝氣蓬勃的大學生,西裝革履的白領,也有白髮蒼蒼的老者,無數志願者,展現著泱泱大國的文明形象,他們背後深藏的是濃得化不開的家國情懷。
讓志願者精神持續閃光,不能僅靠人們自發的善念和善舉,也需要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我國2017年12月1日施行的《志願服務條例》,不僅填補了志願服務領域在國家層面的立法空白,同時對志願服務的基本原則、管理體制、權益保障、促進措施等作出全面規定,也讓社會志願服務有了基本的法律依據,使志願服務更規範,志願服務精神得到更好弘揚。
對志願者最好的致敬,是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志願者,服務群眾、服務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完成的,我們必然要跨過很多的溝溝坎坎。只要有條件,有能力的人都來當志願者,讓微光成炬、聚沙成塔,讓志願之「火」成燎原之勢,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我們定能在復興徵程上昂首闊步,一往無前,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