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正題前,我們先來看一段歌詞:
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回想一下這段旋律,如果大家有仔細聽過林俊傑的原曲,就會發現,當唱到「我遇上對的人」的「人」時,聲音是不是有點顫,或者說有點抖呢?
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顫音,或者說抖音(此抖音非彼抖音)
在剛開始接觸音樂的時候,我就發現了顫音,因為,幾乎是所有的歌手都會使用顫音。那時候,我覺得這種音既不難聽也不好聽,就是感覺有點奇怪,為什麼非要在尾音上抖兩下呢?
後來聽歌聽多了,就習慣了,現在如果哪個歌手在唱比較長的尾音時不抖兩下,反而會讓我覺得奇怪:你怎麼不抖了呢?
聽眾的審美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這句話倒是不假。
不過,顫音也絕對不是一個多餘的東西,不然也不會得到這麼多歌手的「追捧」。
作為一種比較高級的發聲技巧,顫音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往往需要後天的訓練。而有一些歌手為了練出顫音,故意去控制聲帶(如劉德華),有的甚至因此傷了嗓子。
但是,這也沒有辦法。
現在,如果有哪個歌手說自己不會顫音,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個歌手。
業界壓力,生活所迫啊
而像我們這種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在去KTV玩的時候,聽到大神唱出一口完美的顫音,也都會投來羨慕的目光。
那麼,這個顫音到底有什麼功效呢,讓它這麼受歡迎?
先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知道,顫音雖然運用廣泛,但是主要還是用在抒情慢歌上。畢竟,像rap和搖滾快歌這種風格的音樂很難使出顫音來,就算使出來了,聽起來也會讓人覺得很奇怪。
而對於抒情慢歌來說,一個大忌,就是旋律單調。抒情慢歌,講究的就是抒情,需要能夠調動聽眾的情緒,如果過於單調,沒有起伏的話,就很難引起聽眾的共鳴。所以,這個時候,顫音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顫音的加入,使樂曲更富有變化和層次感,讓尾音不再平直而呆板,同時,也使得聲音更加生動活潑,音色更加圓潤悅耳,如果處理得比較好,像美聲和民樂那般渾然天成的話,甚至會有餘音嫋嫋,繞梁三日的震撼效果,能夠深深地打動聽眾的心,強烈地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所謂的天籟之音,也就是如此這般美好。
不過,我們要記住,真正的天籟之音是渾然天成的,並非是我們一味地磨練技巧就能達成的。就像顫音一樣,傳統的那種十分刻意的練法不僅不能練成完美的顫音,還容易傷嗓子,而真正科學的練法其實就是美聲和民樂的練法,通過控制氣息自然而然地引發顫音。
而在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自然」二字。
有很多人唱歌喜歡磨練技巧,以為光是技巧的堆砌,就能把歌唱得好聽。
這是完全錯誤的。
雖說形式決定內容,但是只有內容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有靈魂的。如果我們唱歌,只是一味地炫技,那樣的話,你只是在尋求一種優越感,而不是在唱歌。
真正的演唱,是對內心情感的自然表達,是對音樂的真正熱愛。你只有真正熱愛音樂,才能將那些所謂的技法內化於自己的聲音中,從而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不並反對磨練技巧,畢竟像顫音這種技巧不練是很難出來的;但是,我反對矯揉造作和一味炫技,因為這樣唱歌是沒有靈魂的。很多人喜歡聽民謠,也許就是因為他們厭倦了那些複雜多變,喜歡炫技的旋律,從而變得只想安安靜靜地聽民謠歌手的情感述說了……
所以,到頭來,那些餘音不絕,繞梁三日的絕美顫音,還是都得先有靈魂。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如果您喜歡作者的行文風格,可以關注作者、分享文章,您的關注與分享將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