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閉幕,最終成績揭曉,以色列選手排名第一,而中國隊無一人獲得金牌,最好成績是獲得銀牌的第15名,總成績排名第6。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 ,是由羅馬尼亞數學會主辦的國際邀請賽,於每年2月份舉辦,被稱為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難度最高的一項賽事,也是我國以國家隊名義組隊參賽的3項中學生數學國際賽事(IMO、RMO、RMM)之一。
「天生數學好」的華裔群體基本從不缺席類似比賽。僅從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的隊伍來說,美國自2015年起,基本包攬了冠軍,而其中拿金牌的選手或多或少都出現了華裔的身影;
2019年的比賽中拿金牌的美國選手有3名,其中1名是華裔
2016年的比賽中拿金牌的美國選手有2名,其中1名是華裔
2015年的比賽中拿金牌的美國選手有3名,其中1名是華裔,此外還有一名華裔拿銀牌
就連帶隊老師也是華裔人士羅博深,根據維基百科資料介紹,羅博深出生於1982年,2015年起成為美國國際奧數團隊的教練。
美國隊的華裔選手尚且如此強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隊的數學實力應該更強了。
然而,為何此次中國選手卻集體失利?該問題在國內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有網友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網友認為,競賽升學一取消,不僅直接導致了不少競賽班的叫停,不少人對競賽的關注度也直線下降,即使是「數學英才班」也挽救不了什麼。
還真不是"禁奧令"的鍋
事實上,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自2008年起舉辦,歷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隊在比賽中的成績一直有起伏。
根據維基百科信息,中國隊是從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舉辦的第二年(2009年)開始參賽的,從2009-2017年(2018年中國隊未參賽),中國隊總成績共獲得2次第一名(2009年和2012年),一次第二名(2010年),2次第3名(2015年和2017年),另有5次成績排名在3名以外。
具體來看,也並不是每一屆都有選手獲得金牌。在2013年和2015年,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都只是銀牌,團隊總排名也分別掉到第13名和第12名。
因此,還是有許多網友對這次比賽失利表示理解:
奧數還要「追」嗎?
「奧數可以學了?」
「奧數到底要不要學?」
「參加奧數比賽有用嗎?」
……
對於這些流傳於中小學生和家長間的疑問,新民晚報記者了解到,教育部最近首次公示了2019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名單擬確定科技創新類、學科類、藝術體育類全國性競賽活動共31項。在14項學科類競賽中就有中國數學會主辦的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面向高中生),其他諸如高中生物理奧賽、化學奧賽等也都被保留了下來。
「高中奧數競賽從來沒有取消過,但初中生和小學生學奧數的確降溫了許多,去年上海的初中數學競賽就沒有舉行。」長年進行奧數研究與教學的原閘北區數學教研員杭順清說,高中生學奧數除了獲得數學能力的提升,主要是為了兩個「出口」,一是參加奧數比賽,二是為了參加高水平大學的自主招生測試。據悉,現在國內的高水平大學自招最多只允許測試兩門學科,數學基本上是必考的一門,從難度來看大約相當於全國高中生數學聯賽一試的水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數據顯示,近40年來,全國僅有600多人入選國家奧數集訓隊,每年選派10多人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但是,為了攀登國際奧數的塔尖,或者為了把奧數作為升學的敲門磚,全國每年有不計其數的孩子或多或少地會投身學奧數的行列。對此提出強烈批評意見的是國際知名數學家、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他表示,奧數培養不出大數學家,應當按數學學科本身的規律與人才成長的規律來教數學、學數學,最重要的是奧數不應作為升學的條件。
2014年底,教育部等部門出臺政策,稱2015年1月1日之後高中階段獲得的體育特長生、參加競賽獲獎學生等,將不再獲得全國性高考加分。去年,教育部在部署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時,原有的6項加分內容也被全部刪掉,這意味著全國性高考鼓勵性加分項目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這是不是在「打壓」奧數呢?有教育界人士表示,至少從相關政策來看,「想像」的空間還是蠻大的。記者注意到,雖然高考統考明確取消了奧賽加分,但考生的相關學科特長仍可作為高校自招優先給予初審通過的條件,國內大多數高水平名牌大學仍把「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五大學科競賽中獲得省級競賽一等獎以上的考生」列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對象,有些二等獎獲得者也會被相關的高校相中。其實,這也為教育部在高中生中保留奧數等學科競賽提供了沃土。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新民晚報綜合觀察者網
編輯:龔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