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的選拔性立足於招生需要,有利於高校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選拔出更為合適的人才。延伸至高中教育階段,又具有重要的發展性,體現在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發展活力上。
今秋開學,寧夏將在統一的電子化管理平臺上,對高一新生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周末公布的這一消息釋放出重要信號:為下一步全面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做準備。
新高考改革實施方案裡,「建立健全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是一項主要任務。國務院和教育部相繼發文,提出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中,要體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突出價值,另一方面,還要讓它在高校招生中發揮作用。也就是說,綜合素質評價具有評價和育人雙重價值。
因此,形成科學的發展性評價和選拔性評價,確保真實與公平公正,引領學生加強自我認識、科學規劃個人未來發展,在這三年的評價中尤為重要。
從目前來看,今年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中,各高校均將綜合素質評價材料作為面試重要參考材料,評審結果影響面試成績。寧夏在高中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後,將從平臺中提取學生評價檔案,按照「誰使用誰評價」的原則提供給高校,具體使用辦法按照「一校一策」由各高校自主決定並在招生簡章中公布。
可見,評價的選拔性立足於招生需要,有利於高校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選拔出更為合適的人才。延伸至高中教育階段,又具有重要的發展性,體現在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發展活力上。
這一階段的評價,實際操作中需要釐清權利界限、減少幹擾因素,避免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導致評價失真或不全面。綜合素質評價與升學掛鈎,就成了高利害的評價;又因參與評價的主體——學生、學校、家長、教育行政部門等,都與其利益相關,加之素質評價操作難度大,一旦把握不好評價標準或投入不足,評價的可信度和效果就很難達到一個理想水平。
為此,抓住「真實可信可用」這一評價重點難點,按照誰錄入誰負責之原則,寧夏教育廳有針對性地提到「檔案材料要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教師對學生的評語要客觀,準確反映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校要對學生的檔案材料進行嚴格審核把關」。此外,還需要各級管理部門通過統一信息管理系統、客觀數據導入、真實記錄行為結果、相關材料公示、建立監督問責機制等來提供保障。
同時,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一部分主觀性指標原本難以考察,需要轉化成對所參與活動的情況記錄,使評價內容可考察、可分析。這一要求側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背後其實有更深層次教學思路的轉變。學校和教育機構需探索改變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式,積極拓寬綜合實踐渠道,促進學生重視興趣天賦、發展個性特長,圍繞「育人」這一內在目的,向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教育。
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