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覺得生活無聊

2020-09-05 由雅小姐

由雅小姐:每天分享身邊有趣、實用的心理學。


什麼是無聊?

無聊是人的一種無所事事的精神狀態,是一種自己的投入不符合心理產出的心理體驗,也可能是對遇見的事情缺少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在任何事情上。

據調查,30%~90%的人都會感到日子過得太平淡了,一點意思都沒有,而且對於青少年群體,他們的無聊比例可高達90%~98%,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覺到無聊。



為什麼人會感覺到無聊?

無聊產生的原因主要歸咎於2個因素:一是外界的刺激,二是自己的認知調節能力。

1954年,心理學家心理學家貝克斯頓(W.H.Bexton、赫倫(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做了一個名叫感覺剝奪的實驗。這個實驗的內容:給被試每天20元的美金,讓他們躺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空房間裡。他們的眼睛被遮住,耳朵被隔音,手跟腳都被固定限制住。剛開始由於被試們帶著好奇感非常的配合,而第二天第三天就開始變得焦躁和無聊起來。

這個實驗證明了人的神經系統需要不斷遭受到外界的刺激,才能使人的心理維持正常,否則就會出現有機體上的心理紊亂。

外向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因為外向的人更喜歡與人接觸和打交道,他們生活的樂趣一但少了別人的互動,就會感覺到無聊。而內向的人很多時候自己跟自己相處反而更覺得有趣,因為他們不需要別人的接觸跟互動,真正讓他們開心的事情莫過於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處理各種事物。

長期重複一件事情很讓人容易無聊。原因就是保持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很容易產生疲勞感喪失新鮮感,而新鮮感又是進行工作的價值觀,當從事的職業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就會讓你容易產生無聊的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流水線工人的工資高,但卻一點都不喜歡的原因,甚至很多人心理承受不住無聊帶來的負面作用,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來擺脫無聊困境。

注意力不集中、缺陷的人會容易感覺無聊。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被稱為「心流」——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到某種活動中的感覺。心流產生的時候,人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並且如果活動事件執行順利或者超預期的時候還會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比如投入一年的時間來考研、考公務員,或者花一段時間學習一項新的技如繪畫、遊泳.....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無法沉浸於當前的任務,我們也不會覺得眼前的事情是有趣的。這時候人們就會感到無聊。

另外在執行某件任務時,任務的難度也會引起人們是否產生無聊的感覺。一般來說,任務太簡單會造成無聊,任務太難會造成焦慮,最適合人的倒是中等強度的任務——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定律。

另外喜歡創新、追求刺激、愛冒險的人也容易感到無聊。這類人會覺得周圍的世界運轉的太緩慢,達不到他們想要體驗的新鮮幸福的感覺。


無聊的副作用

在實際生活中,無聊會讓人導致自毀行為行為的出現。例如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把人關在空蕩的房子裡,這時候不是困住手腳而是不提供任何可以接觸的物品,被試只能在空蕩的房間四處的走動。而研究者給他們提供了唯一的「娛樂」活動——電擊自己,實驗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選擇了點擊自己也不想無聊無所事事。

此外,無聊還會導致暴飲暴食、沉迷賭博、抑鬱以及焦慮。

大部分無聊都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比如工作中如果感覺無聊,則會導致注意力下降以及降低辦事效率。而且對於某些從業者來說,無聊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比如高速路上出現的事故,都是因疲勞駕駛感覺到無聊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導致。

如何克服無聊?

  • 改變自己的認知,讓自己變得積極起來。比如有的人喜歡抱怨,認為自己大材小用做什麼也提不起自己的興趣。但是改變自己的認知,把參與每一件事情的經驗都當成自己的財富,只要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很多事情在你眼裡就不會變成無聊。

  • 主動去參與當前不一樣的活動。在熟悉和重複的環境以及事件中會讓人體驗到無聊感,這時就應該去自己找點樂子去做。比如看看電影、看看書、或者找朋友聊會兒天,只要是能改變當前的狀態,都是值得一試。

  • 學會享受無聊。無聊並不是一無是處,白日夢就是無聊的副產品。人在做白日夢的時候,會呈現出一種思維散漫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會更容易把不想管的事情或者想法聯繫起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頓悟。
  • 人在無聊的狀態下,進行創作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因為大腦在我們感覺到無聊的時候,沒有受到抑制,思維可以到處遊蕩,這就給創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關注 每天跟您嘮嗑一點有用的心理學。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這3種性格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心理學家理察.威斯曼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外向的、放鬆地、開放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無論是在事業中還是在感情中,都能夠比普通人更容易做好。一個人的性格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圈子,更影響這個人的感情與工作。
  • 內向性格VS外向性格大PK——心理學:哪種性格更好?
    性格,是一個人很重要的特質。在性格的各項因子中,內向與外向,是最常被人們談及與討論的項目。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因此,在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中,內向性格往往更容易被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在他的著作裡,內向與外向是一個連續體,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具備了內向與外向的成分,而每個人的傾向會有所不同。
  • 心理學家: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
    老一輩人常說:一瓶水不響,半瓶水晃蕩。多數時候,越安靜的人越有實力,因為他們往往在別人高談闊論的時候,反省自身。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文化描述的個性,其實指的是人的社會性格,而不是人的內在心理性格。
  • 性格外向就是「愛交際」?我們對「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
    最近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一篇文章就提到,我們對「性格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這篇文章來自心理學家 Ellen Hendriksen,她認為,人們經常把「外向」與「內向」對立起來,將前者簡單理解成「派對動物」「總想成為人群焦點」,所以她簡單總結了大家對「外向」的 4 個常見錯誤觀念:1. 」外向的人的朋友雖然多,但都是泛泛之交「首先,為什麼外向的人好像都「朋友很多
  • 心理學家:具有這4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懷斯門調查發現,與所謂的「倒黴蛋」相比,幸運兒們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幫助,更容易獲得合理化的建議。他們似乎有神奇的直覺,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竅門,並且將厄運轉化為好運。到底是什麼讓這些幸運兒手握「阿拉丁神燈」,幫助他們心想事成呢?
  • 性格內向 VS 性格外向
    「外向」的人似乎更受人歡迎。然而內向和外向並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選項,更像是一條顏色從淺到深漸變的色帶,色帶的一端代表內向,一端代表外向。我們每個人都位於這條色帶的一個點上,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內向的一端,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外向的一端。所以,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內向和一定程度的外向,區別只在於哪個多哪個少而已。
  • 喜歡獨處的人很糟糕?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
    因為在他們得眼裡,甚至是大多數人眼裡,性格內向是一種缺陷,喜歡獨處的人也很糟糕。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不喜歡社交並不是一種缺陷。就像有些心理學說的那樣,性格內向的人只是不需要無謂的社交。對性格內向的人有哪些方面的誤解?心理學家榮格將人的性格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向性格,一種是內向性格。他說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代表人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已。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撩一個性格內向的男生
    有時候,如果不考慮對方的性格特點,而盲目追求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大多數男生願意接受女生的主動追求,並因此感到異常高興。但是,如果將調查對象進行性格區分以後,你會發現,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內向性格的男生並不是很接受女生的主動追求。所以說,撩人也要區分對象,千萬不要主動去撩那些性格內向的男生,那麼,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怎樣的呢?
  • 安靜:內向性格者的競爭力,你不必執著於必須成為外向者
    在人際交往中你是不是也會因為內向而不敢表達自己,更想成為那個能夠在眾多眼光注視下,侃侃而談的外向者。似乎那些勇於表達自己、性格開朗的人,更容易融入集體,被人接受。生活中很多內向者總會認為自己與周邊的人格格不入,更有甚者在人際交往中逐漸變得自卑、敏感,陷入怪圈之中走不出自我。也有很多的人迫切想要改變自身的性格,認為只有改變自己的性格才能更好的發展。那麼真的像這些人心想的那樣,自己是內向的就非要改變自己的個性嗎?
  • 心理學家:這四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屬於哪一類?
    通過分析人類的行為心理學特徵,心理學家發現,社會中成就突出的人的性格特點極其類似,情感表達略顯差異卻又殊途同歸。大致上可以將他們的性格特點分為四個類型,下面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一、獨立型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喜歡直來直往、不繞彎子,在與人交流時也喜歡直奔主題。他們對待時間有很強的控制欲,生活上也充滿了去探尋未知的熱情。他們每個人都是很活潑的個體,敢於去接觸新的事物,敢於去探險。他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深思熟慮而不會迷茫,這類人很適合做一個領導者或者是管理者。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總而言之,性格內向者具體表現出來的,跟個人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基本上是屬於中醫裡的「氣虛」體質。而與此相對應的外向者又是什麼樣的性格與行為呢?外向者的性格特徵,與內向者完全相反。
  • 外向?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性格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外向的人偏向於能說會道,善於交際;內向的人就不善表達,羞於展現自己。人們常說,不同的性格適合不同的工作崗位,真的是這樣嗎?人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受什麼因素影響?關於人類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決定的,科研人員給出了相關的研究結果。在生理層面,內向外向者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系統的差異。多巴胺能給人短暫而強烈的愉悅感,讓人更熱情衝動,而乙醯膽鹼的作用則更為溫和持久,讓人體驗到放鬆和滿足。多巴胺是大腦釋放的一種神經化學物質,會促使人去尋找外部的獎勵、刺激。而乙醯膽鹼系統的激活則會讓人有更多的同情心、反省力和情緒體驗。
  • 外向性格比內向性格更受歡迎?我們對它有多大誤解
    確實是這樣,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很內向,很煩惱,每每看到別人侃侃而談,心裡總是很羨慕。可自己就是那種老實本分的人,一說話就緊張,根本不知道怎麼辦?一度認為自己不受人歡迎。直到看到一句話才改變了我的這種想法。「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
  • TED精彩演講:你不必外向,其實內向的人更有潛力
    說到內向,有些人很苦惱。他們認為內向是一種弱點,他們不合群,他們害怕與別人交談,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我也是內向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試圖讓自己變得外向,至少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外向的人。例如,在面試中,或者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我讓自己看起來「外向」。
  • 心理學家如何給性格分類
    「性格很好"是指這個人具有良好的思想與言行,比如溫柔、善良;「性格很單純"是指這個人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想像出來,也就是說性格真誠、坦率。很多心理學家在研究性格時,會將性格分為若於種類型,但是由於人的性格複雜多樣,以至於沒有特定的分類。在生活中,我們比較常見性格分類有以下幾種。(1)外向型與內向型。
  • 為什麼有的人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打交道,反而更容易獲得成功
    為什麼有的人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反而卻容易獲得成功?這世界多姿多彩精彩萬分,就在於每個人的不同。有的人喜歡安靜,有的人天生好動;有的人性格內向,有點外向活潑。我們覺得一個人性格內向,是感覺他比較喜歡安靜,寡言少顯得達比其他人更含蓄,或者思維活躍程度不高,再就是情感表達不外露,所以有的人會覺得性格內向的人,比較容易被孤立,為人處事也會比常人更悲觀,容易緊張,似乎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才是他們的結果,而那些性格外向,喜歡與人溝通和打交道,更容易融入人群的人,看起來更招人喜歡,似乎更有成功的理由。
  • 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變外向,不同性格的孩子未來不同
    前言:現在的人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夠博學多才且知書達理,並且性格還要好,很多人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往往都會讓孩子性格外向一些,覺得只有性格外向的孩子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而且性格外向的孩子為人處事更好,很多人也將性格外向當成高情商的一種表現,可事實上,高情商並不等於性格外向,內向的孩子一樣也可以。
  • 那些經常說「謝謝」的人,都是什麼性格,心理學家說出了答案!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比較喜歡說「謝謝」,也經常聽別人對你說謝謝,但其實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或者是根本就不需要道謝的事情,她都會跟你說謝謝兩個字。那在生活中願意跟你說「謝謝」的這些人都是什麼性格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說的吧。
  • 心理學家表明:一定不要瘋狂追求性格內向的男孩子
    心理學家表明:一定不要瘋狂追求性格內向的男孩子現在生理學家調查發現,很多男性朋友願意接受女性的主動追愛,因為生命會感到心情非常的高興,但是調查對象進行了性格區分以後,大家就會發現,超過80%的內向性格的男生,並不是特別的喜歡女生主動的追案
  • 性格決定命運:內向和外向的人都有缺陷!你屬於哪種?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