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訊普及郵筒變「稀有物」市民寄信真不容易

2020-12-12 每日甘肅網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變「稀有物」

市民要寄封信還真不容易

  多年前,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馬路旁的一個個郵筒被人們稱作「綠色信使」。但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等現代通訊方式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春節將至,市民王穎想給遠方的朋友寄張賀卡,卻發現記憶中隨處可見的郵筒已變成了「稀有物」,她在家周邊幾條主要街道上都沒找到郵筒。「現在才知道郵筒找起來這麼費事,好不容易看見一個,還灰濛濛的,我也不敢往裡投。」由於不敢確認郵筒是否還在派用場,最後王穎不得不去了郵政大廳。

  「你知道你家附近哪兒有郵筒嗎?」採訪中,面對記者的詢問,很多市民搖搖頭,回答了「平時沒注意」「不太清楚」。還有人說,自己家門口就有郵筒,也是近日才察覺到。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市民對於街邊郵筒的關注度並不高,郵筒已逐漸淡出了大眾視野。就算在路邊發現郵筒,也是灰塵滿滿,不見有人來寄信。

  「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想聯繫誰,打個電話就行了,好久都沒寫信了。」在銀行工作的張倩坦言因為嫌寫信麻煩,已多年沒寄過信。在記者隨機採訪的多人中,只有個別人表示,節假日時會給親友寄寄信,但會直接去郵局投遞,不會考慮使用郵筒,因為不敢確認郵筒是否還在「工作」。而在中小學學生這一受訪群體中,絕大多數人對於手寫信和郵筒也很陌生。蘭州外國語學校初一張同學說,他對於蘭州郵筒的形狀沒有任何印象。

  「現在是快過節了,信件還多一點,平時郵筒常常『吃不飽』,我們都已習慣了。」一名郵筒取件員介紹,近些年信件數量越來越少,只有到了重大節假日時才會多出一些,且多為賀卡和明信片。

  儘管郵筒的實用功能日趨淡化,但由於書信這一傳統溝通方式,使得郵筒在市民眼中的「感情」色彩得到了提升。市民王勇說:「現在就算收到信也往往是那種機打的對帳單,如果有誰能給我寄份手寫信,再貼上一張漂亮的郵票,我會倍感珍惜。」記者了解到,許多市民儘管不再寫信,但對於傳統書信的交流方式很懷念。

  西北師範大學讀大三的沈潔至今仍保留著與好朋友互寄賀卡的習慣。「每到一個城市,我們就會給對方寄上一張明信片,寫上自己的心情和祝福,蓋上當地的郵戳,等著它慢慢到達對方手裡。」沈潔說,寄賀卡這種方式充滿了人情味。旅行過三十多個國家的榮老師則表示,他會特別注意每個城市的街邊郵筒,因為每個地區的郵筒都有著各自的歷史與風格,街邊的小小郵筒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每個城市的文化。

  儘管街邊郵筒「失寵」,但郵政局工作人員表示,郵筒作為基礎服務設施,它所起的溝通與橋梁作用仍必不可少,所以郵筒不會減少,更不會取消。「大部分街道、社區都有設置郵筒或郵箱,一般都會在人流量多的地方。」據介紹,除了分布在固定郵政營業點和學校外,街道、社區和小區佔了七成左右。一些機關單位都有收發室,市民也可以把要寄的信件放到收發室,郵差送信時順便帶回郵局投遞。記者許麗

相關焦點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但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等現代通訊方式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據了解,目前中山市全市信筒(箱)有160個,分布在各鎮區街道,黨、政、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村等,其中城區就有40個。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 海口郵報亭不賣郵票等郵品 市民抱怨寄信難
    符先生在郵報亭買不到郵票「如今寄封信太難了,我寫兩頁信紙只花了半小時,寄信卻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由於找不到賣郵票和信封的地方,最後只好打車去郵局寄信。」近日,海口市民符阿公告訴記者,他想寄一封信給女兒,可是找遍了海口大英山西三路一條街的郵報亭,都沒能買到郵票和信封。「我們年紀大了,不會使用網絡和手機拍照,只是很想念女兒,想讓她知道我們老兩口過得還行。」符阿公說,由於女兒在甘肅蘭州定居,今年不能回家過年,為了讓女兒不那麼牽掛,他想給女兒寄封信,還準備把老兩口的照片放在信裡順帶寄過去。
  • 郵局搬遷拆郵箱市民寄信跑斷腿
    寄封信跑上五六裡一公裡長的堯化門大街兩旁,店家相連,住戶也比較稠密,住在大街北端開小雜貨鋪的吳女士抱怨,「平常寄信就不方便,現在把郵筒遷走了,就更不方便了,」吳女士的女兒還在安徽老家讀書,想念女兒的吳女士常常給女兒寫信,「雖然寫不了多少字,表達的內容也沒電話裡來得多,但女兒就是喜歡我給她寫信,她說收到我的信,她覺得特別溫暖。
  • 青島寄信業務依然活躍 "商業信函"成郵局主力
    我們早就不進貨了。」王先生對記者說,「我不進信封好幾年了。」他告訴記者,以前手機沒有這麼普遍,還有不少市民到店裡來買信封。如今這兩三年以來基本上沒有來買信封的了,自己也就不進貨了。     王先生說,他開雜貨店子已經22年了,對信封的興起、沒落也算是有見證。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普通人家沒有電話,都是通過寫信來與遠方的親戚朋友溝通的 。
  • 市民走進40周年主題攝影展,邊觀展邊感嘆時代變遷 「不看不知道...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陳陽 攝  泰安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攝影展第二天,不少市民走進展館,感嘆時代變遷。他們在圖片前駐足流連,一邊激動地在圖片中辨認記憶裡熟悉的地點、熟悉的情景,一邊發出驚訝讚嘆:「變化實在太大了!」  驢板車、自行車、腳蹬三輪、摩的三輪、面的……一組反映泰安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老照片讓不少市民回憶起當時交通場景。
  • 寄信時代已逝:郵局沒郵票 1天僅3封信
    近日,因工作需要,青島市民李先生需要給上百個管理單位郵寄資料,可跑了兩家郵局,都沒能一次性買夠所需要的郵票。記者隨後的調查也印證了李先生的說法,跑了多家郵局都沒買到百張郵票。如今隨著手機、網絡、電話等通訊設施的發達,寫信市民日益減少,有的郵局半個月還賣不出70張郵票。目前,購買郵票的群體,除了部分集郵愛好者之外,只有少數通訊不發達地區還通過寄信保持聯繫。    反映 兩家郵局沒買到百張郵票    李先生在青島某單位工作,和一百餘家單位有聯繫。
  • 寄信詳細流程
    信封:可以在網上買(但要注意信封后面一定要有標註是郵局監製的信封),也可以去郵局買信紙:沒過多要求,一般只要能寫字清晰的紙就可以了郵票:可以網上買,但買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一些網上賣的郵票是珍藏版,不可以用來寄信,所以買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能不能用來寄信,如果實在搞不清楚,可以諮詢一下客服也可以去郵局買郵票是分面值的,一般為80分和
  • 青島寄信時代已逝:郵局沒郵票 1天僅3封信(圖)
    近日,因工作需要,市民李先生需要給上百個管理單位郵寄資料,可跑了兩家郵局,都沒能一次性買夠所需要的郵票。記者隨後的調查也印證了李先生的說法,跑了多家郵局都沒買到百張郵票。如今隨著手機、網絡、電話等通訊設施的發達,寫信市民日益減少,有的郵局半個月還賣不出70張郵票。目前,購買郵票的群體,除了部分集郵愛好者之外,只有少數通訊不發達地區還通過寄信保持聯繫。  反映兩家郵局沒買到百張郵票  李先生在島城某單位工作,和一百餘家單位有聯繫。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市民: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nbsp&nbsp&nbsp&nbsp杜先生隨子女一同遷到河西新城,為了寄信到處找郵筒,後來找到一個,但似乎很久不用的樣子,也沒敢輕易將信件投進去,最終還是託兒子,把信件投遞到龍蟠路上的大郵局。
  • 昨起國內郵費開始上調 寄信漲價市民說影響不大
    昨日記者就此進行採訪,多數市民對於漲價表示能接受。  四川省郵政局相關人士介紹,調價之後,目前已經投遞出信件的市民們不用擔心,因為這些信件同樣作為有效處理。而這次調整範圍只涉及信件,包裹類的價格並未調整。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四川大學東區郵局門前,研究生文藝學專業的王同學表示,現在跟同學都是用電子郵箱、電話來溝通信息。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現在我還保留著上百封信件,全國各地,世界各地」……也有人感嘆,隨著電話、電子郵件、網絡視頻電話等通訊業務的普及,用信件交流的方式也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在已經適應了城市快節奏生活的同時,又渴望能有「慢一點」的時光,「能讓人沉下心來感受生活」。
  • 郵筒開箱時間模糊 天津市民:郵筒還能正常投信嗎?
    通訊設備和渠道的多樣化和快捷化,使盛極一時的書信郵寄漸漸退出聯絡樞紐的位置。記者來到河西區馬場道找到了張大爺準備投寄的那個大郵筒,正如張大爺所說,上面標註的開筒時間已經模糊不清。  通訊設備和渠道的多樣化和快捷化,使盛極一時的書信郵寄漸漸退出聯絡樞紐的位置。
  • 寄信漲價 郵票要貼夠哦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記者舒抒)昨日,很多前往郵局寄信的成都市民都會注意到,一些郵局窗口前貼出了由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聯合發出的資費上調通知,上面標明,從11月15日起,上調信函、明信片業務資費。
  • 雲裳羽衣寄信怎麼玩 雲裳羽衣寄信回復匯總
    導 讀 《雲裳羽衣》中有種玩法叫做寄信。關於寄信。
  • 普及傳統美德和文明理念 湘潭春風化雨提升市民素養
    湘潭 春風化雨提升市民素養普及傳統美德和文明理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華聲在線月11日訊(湖南日報2·華聲在線記者 蔣睿 通訊員 林利 譚真近年來,湘潭市積極創新工作方式,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形成了多載體、立體式、全感官宣傳教育體系,在市民中廣泛普及傳統美德和文明理念。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孫霞 攝   編者的話:上次寄信是什麼時候,您還記得嗎?郵筒、報刊亭、明信片,這些曾經活躍在我們生活中的物件,如今漸漸被淡忘。一位外來務工人員聯繫上記者,他想給一位不常聯繫的好友寄封信,卻發現現在郵筒越來越少了,不知道還會正常開箱取信嗎?近期,記者走訪了解傳統郵物的變遷,推出了這組「逐漸被淡忘的『綠色記憶』」系列報導。
  • 這款設置在廣州街頭的郵筒不光可寄信 還可以寄快遞!
    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市民只要寄信就要打交道的郵筒,如今市民已少用。如何能讓郵筒這一傳統工具,獲得新生?11月21日,記者在廣州街頭,看到一款新型智能郵筒。和傳統郵筒相比,該郵筒的智能化程度有所提高。市民可在廣州街頭,體驗一下這種披著傳統外衣,實則增加智能度的郵筒。
  • 古代通訊受限,普通百姓都是如何帶話、捎信、寄信呢?
    那麼古代的普通百姓怎麼寄信呢?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以農為主,傳統觀念上的定式決定了古人在一般可維持生計的情況下,並不會選擇旅遊或出遠門。部分封建王朝出臺的田制和戶籍制,又長期將百姓同田地固定,不可離開耕地而活,好幾代人生活過的地方不可能說搬就搬,而一般人一生追求的便是養活自己,親朋好友都在附近,除了一些商人,普通百姓可以說很少出遠門。
  • E-mail發明前美國用飛彈寄信
    史海拾趣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E-mail手機簡訊等電子通訊手段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相互聯絡。但在50多年前,即時通訊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美國一位郵政總長為了讓人們更快捷地通信,想出一個大膽的點子:用飛彈寄信。
  • 青島僅有一名測郵員 每年收發近千封信測寄信速度
    「測郵員」9年不出遠門    在李福源的家裡,通過測郵收集的信件已經達到數千封,這些信件遠至西藏、新疆、海南,最近的是省內的煙臺。通過9年的寄信測郵時,李福源和其他99個城市的「測郵員」已經成了朋友,經常在平信中塞上一張寫有祝福語的小紙片。雖然大家都沒見過面,但逢年過節都會打個電話相互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