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訊普及郵筒變「稀有物」
市民要寄封信還真不容易
多年前,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馬路旁的一個個郵筒被人們稱作「綠色信使」。但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等現代通訊方式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春節將至,市民王穎想給遠方的朋友寄張賀卡,卻發現記憶中隨處可見的郵筒已變成了「稀有物」,她在家周邊幾條主要街道上都沒找到郵筒。「現在才知道郵筒找起來這麼費事,好不容易看見一個,還灰濛濛的,我也不敢往裡投。」由於不敢確認郵筒是否還在派用場,最後王穎不得不去了郵政大廳。
「你知道你家附近哪兒有郵筒嗎?」採訪中,面對記者的詢問,很多市民搖搖頭,回答了「平時沒注意」「不太清楚」。還有人說,自己家門口就有郵筒,也是近日才察覺到。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市民對於街邊郵筒的關注度並不高,郵筒已逐漸淡出了大眾視野。就算在路邊發現郵筒,也是灰塵滿滿,不見有人來寄信。
「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想聯繫誰,打個電話就行了,好久都沒寫信了。」在銀行工作的張倩坦言因為嫌寫信麻煩,已多年沒寄過信。在記者隨機採訪的多人中,只有個別人表示,節假日時會給親友寄寄信,但會直接去郵局投遞,不會考慮使用郵筒,因為不敢確認郵筒是否還在「工作」。而在中小學學生這一受訪群體中,絕大多數人對於手寫信和郵筒也很陌生。蘭州外國語學校初一張同學說,他對於蘭州郵筒的形狀沒有任何印象。
「現在是快過節了,信件還多一點,平時郵筒常常『吃不飽』,我們都已習慣了。」一名郵筒取件員介紹,近些年信件數量越來越少,只有到了重大節假日時才會多出一些,且多為賀卡和明信片。
儘管郵筒的實用功能日趨淡化,但由於書信這一傳統溝通方式,使得郵筒在市民眼中的「感情」色彩得到了提升。市民王勇說:「現在就算收到信也往往是那種機打的對帳單,如果有誰能給我寄份手寫信,再貼上一張漂亮的郵票,我會倍感珍惜。」記者了解到,許多市民儘管不再寫信,但對於傳統書信的交流方式很懷念。
西北師範大學讀大三的沈潔至今仍保留著與好朋友互寄賀卡的習慣。「每到一個城市,我們就會給對方寄上一張明信片,寫上自己的心情和祝福,蓋上當地的郵戳,等著它慢慢到達對方手裡。」沈潔說,寄賀卡這種方式充滿了人情味。旅行過三十多個國家的榮老師則表示,他會特別注意每個城市的街邊郵筒,因為每個地區的郵筒都有著各自的歷史與風格,街邊的小小郵筒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每個城市的文化。
儘管街邊郵筒「失寵」,但郵政局工作人員表示,郵筒作為基礎服務設施,它所起的溝通與橋梁作用仍必不可少,所以郵筒不會減少,更不會取消。「大部分街道、社區都有設置郵筒或郵箱,一般都會在人流量多的地方。」據介紹,除了分布在固定郵政營業點和學校外,街道、社區和小區佔了七成左右。一些機關單位都有收發室,市民也可以把要寄的信件放到收發室,郵差送信時順便帶回郵局投遞。記者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