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設置在廣州街頭的郵筒不光可寄信 還可以寄快遞!

2020-12-12 大洋網

你有多久沒有和郵筒打交道了?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市民只要寄信就要打交道的郵筒,如今市民已少用。如何能讓郵筒這一傳統工具,獲得新生?11月21日,記者在廣州街頭,看到一款新型智能郵筒。和傳統郵筒相比,該郵筒的智能化程度有所提高。市民可在廣州街頭,體驗一下這種披著傳統外衣,實則增加智能度的郵筒。

披著傳統外衣,這個郵筒不光可寄信那麼簡單

在廣州市天河區五山一帶上班的市民,會發現天河北路信源大廈門前的郵筒,和廣州其他郵筒不太一樣。記者11月21日看到,該郵筒和傳統郵筒一樣,有著綠色的圓筒形外表。但在郵筒的信件入口處,記者看到該郵筒安裝了一個攝像頭。而在信件入口下方,則安裝了一個快遞投遞口,以及一塊LED觸控螢幕。根據觸控螢幕的介紹,該郵筒除了可以寄信,還可以寄快遞,以及充值羊城通。

由於該郵筒設計獨特,記者到訪期間,有市民對這款新郵筒拍照留念。

郵局員工:全廣州安裝三個智能郵筒試用,功能逐步完善中

「這是我們上周剛剛安裝的智能郵筒,現在全廣州只有三個。」記者從信源大廈內郵局工作人員處獲悉,這種新郵筒,有傳統郵筒所不具備的新功能。

「通過微信公眾號,用戶可自行通過智能郵筒寄快遞。」郵局工作人員介紹,市民可通過微信,關注由廣州郵政運營的「微郵局」公眾號,按提示進行快遞寄件登記。目前,廣州郵政已通過遍布各社區的郵政「蜜蜂箱」功能,實現自助寄件功能。通過「微郵局」提示登記寄件,在線付費並生成寄件碼,市民可在每天15點前將擬寄的快遞按提示包裝,放入「蜜蜂箱」中並由郵遞員收取寄出。這款新型的郵筒,實際上繼承了「蜜蜂箱」的寄快遞功能。由於郵筒可接納的物件體積有限,目前放置在天河北路的郵筒,設置為小格口投遞口,建議快遞物品為發票、合同、雜誌等文件夾類型物件。

「除了寄快遞,市民還可以使用智能郵筒上的其他功能。」郵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少使用羊城通的市民,會因找不到充值點或者沒有現金供充值而感到不便。智能郵筒上的「羊城通飛充」功能,便可解決市民使用羊城通時的充值和無現金的不便。市民可使用微信公眾號「羊城通」,以及支付寶上的「羊城通」功能,通過微信和支付寶的「飛充」功能給綁定的羊城通卡片充值。當在線完成充值後,市民可在郵筒上對此前進行過飛充的羊城通卡片進行飛充完成程序,在線充值的錢正式打入羊城通卡片中。

「我們會進一步開發智能郵筒的新功能。」郵局工作人員稱,郵政部門會根據市民的需求,提升智能郵筒的各種便民功能。

相關焦點

  • 巨型聖誕郵筒亮相廣州 遊客可向芬蘭聖誕老人寄信
    巨型聖誕郵筒亮相廣州 遊客可向芬蘭聖誕老人寄信     高8米、重2噸的巨型聖誕郵筒12月10日在廣州長隆歡樂世界亮相,園區遊客可通過該郵筒向芬蘭聖誕老人寄信,其中20位幸運遊客將會收到芬蘭聖誕老人的親筆回信。
  • 郵筒被撤,寄信要走半小時
    編輯同志:人民中路曙光集團門前的郵筒怎麼移走了?強烈要求恢復移走的郵筒。方園數裡都得坐兩站車到火車站才能投信,百姓十分不便。白沙古井對面長沙銀行門前有一郵筒,該郵筒已經壞了一兩個月了,郵筒的投遞口也被貼了封條,但是一直都沒有人來維修和更換。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家住雲錦路的劉奶奶,年過八十卻有個習慣,逢年過節不喜歡打電話發簡訊,就愛給家裡人寄信。但劉奶奶表示,如今家搬離主城區後,寄信越來越不方便,跑了幾條街才看到一個郵筒。劉奶奶說:「原來住在夫子廟那裡,家門口就有郵筒,隔一條馬路還有,寄信特別方便。」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以前大家寫信、寄信很頻繁,有人還趁上班時間偷偷溜出去寄信,如今寫信、收信的人都很少了。  ●如今  郵筒風光不再  「現在街邊還有郵筒嗎?」「九幾年時,每當我們打開郵筒取信件時都是一沓沓的堆滿整個郵筒,可現在,郵筒裡經常是十天八天都沒有一封信。」老李感慨地說。  老李還表示,現在市民寄出的信件是比較少的,只有在傳統的大節日,市民廣寄賀卡、明信片,信件才會多一點;另外,學校裡和一些大單位裡的信件遠比居民小區要多。而在市民寄出的普通信件中,一些調查問卷的反饋信件也佔了很大部分。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西津渡的郵筒。 孫霞 攝   編者的話:上次寄信是什麼時候,您還記得嗎?郵筒、報刊亭、明信片,這些曾經活躍在我們生活中的物件,如今漸漸被淡忘。一位外來務工人員聯繫上記者,他想給一位不常聯繫的好友寄封信,卻發現現在郵筒越來越少了,不知道還會正常開箱取信嗎?近期,記者走訪了解傳統郵物的變遷,推出了這組「逐漸被淡忘的『綠色記憶』」系列報導。   今年41歲的張先生,曾經是少年宮民樂隊的一員。他在上初中時,和一位日本來鎮江四中交流的男孩成了筆友。此後,他和這名日本男孩通信通了10多年,郵寄出的信件、賀卡無數。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北京郵筒可寄同城快件了 文件類快遞次日送到家
    原標題:北京郵筒可寄同城快件了   本報訊(記者於建)今起,北京城所有的郵筒都可以成為文件類快件的接收點,北京郵政「+網際網路」打造的24小時便民快遞服務——新同城信筒快件業務正式開張。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雖然郵筒確實幫了他不少忙,但對於這位「好朋友」的前途,郭師傅心裡卻是隱憂重重。市民印象: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路邊的郵筒,你還安好否?
    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市民上傳到網上的郵遞員開郵筒圖片)隨後,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以為貼了郵票就可以寄出信,結果不知道郵資必須夠。」……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迫切的情感期盼。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他說,目前,廈門島內外共有289個郵筒。其中,島內外共有街面郵筒201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一至兩公裡服務半徑會設置一個郵筒;各郵政支局門口也會設置一個郵筒,數量為88個。  「以前廈門的郵筒數量更少,近兩年數量則呈漸進式增加。」康火燦說,隨著新區的發展、延伸,基本上只要有新增樓盤小區,市民投(寄)信有需求,就得按行業設置標準和郵政企業履行普遍服務的要求,增加郵筒設置。
  • 郵政新版同城信筒快件上線 找到郵筒就能寄快遞
    市民不用再等快遞上門取件,找到郵筒就能寄快遞。同時,使用該方式寄快遞市民不用再填寫面單,而是掃描信封背面的二維碼,輸入相關信息即可。據北京郵政方面介紹,與此前不同,今後該業務不再只依賴紅色信筒寄遞,紅綠兩色信筒均可接收該業務寄遞的快件。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該業務寄遞快件時,除了要自己把快件投遞到信筒中外,還必須使用專用的信封,而新版的信封則同時具備了電子面單的功能。
  • 廣州:寄快遞可找7-11便利店
    從今天起,市民可就近到「7—Eleven」便利店交寄文件類速遞郵件。這是郵政擴大利用外部資源,不斷延伸郵政服務網絡,豐富社區服務功能的新舉措;也是全球和國內「7-Eleven」便利店在廣州首次開辦郵政EMS業務。
  • 郵筒寄信,豈能失信?
    中國最大郵筒竟然只是藝術品!昨日下午,廣州市郵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郵筒」不是郵政通信設施,也從未開辦寄給30年後的慢遞服務。  寄出一封信,三十年後再送達,寄託了很多人的浪漫期許和夙願,也正基於此,15米高的大郵筒自2011年立起來之後,幾乎成了廣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將被拆的消息傳出之後,請求保留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海口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你寄或者不寄,綠色郵筒它都在那裡一天開箱兩次,郵遞員常常空手而歸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街頭那抹「綠」會消失嗎?儘管如此,這些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書寫情懷的綠色身影,依然倔強地佇立在街頭。而郵遞員們,依舊穿梭在街頭,堅持每日兩次打開郵筒。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張立才說,手寫的書信大多來自義務兵和老人,因為義務兵可以免費寄信,而且有時在部隊不方便打電話。這樣的信件數量並不多,一周只有幾封。  與鄉村一樣,城市的手寫書信也越來越少。  北京市一投遞點每天送出6000多封平郵信件,其中只有100多封手寫書信和數十張明信片。「銀行帳單、企業廣告佔絕大多數」,該投遞點工作人員說。
  • 易郵菜鳥重磅推出智能寄件櫃全面構建智慧小郵局生態
    高效的物流、便捷的快遞櫃似乎已成為行業標配,那麼解決快遞服務中寄件難、寄件慢等問題,似乎成了熱門的切入點。自助寄件零等待,快遞小哥變郵差儘管現在的快遞已經能夠做到兩小時內上門取件服務,但依舊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寄件需求。
  • 海口郵政花12萬元換郵筒遭質疑:有人寫信嗎(圖)
    海口街頭更換的新式郵筒。南國都市報記者秦銘攝  有市民認為寫信少了花巨資換郵筒是浪費,郵政部門稱為延伸服務而設置  「近一個月來,海口街頭新增了一批新郵筒,似乎都成為擺設。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飛速發展,還有多少信件需要通過這裡寄出?」
  • 開小灶開啟線下郵筒?可以給肖戰寄信,粉絲:餘生請你多多指教
    小飛俠可以給肖戰寄信,開小灶開啟線下郵筒。小航聽說後羨慕不已,聽聞這是太原粉絲的專門福利,漫長等待換來了熱愛無期。大家能通過寄信方式跟偶像傾訴生活的艱難,成人世界的煩惱,實在是一個大大福利。真心妒忌。寄回上海總部,這一舉動感動了不少當地小夥伴,一份愛心,一個新活動的產生衍生出新想法,相信有才的小飛俠重感情的背後定會與肖戰分享喜怒憂傷。
  • 你的地方·招募|請你用一次郵筒:檢看「綠色通道」中的記憶
    而詩筒再交郵驛寄遞,又稱郵筒。現當代的郵筒,先是圓形鑄鐵式的,後來還採用鋼板、水泥、木料、鋼化玻璃等多種材料製成。有筒形和箱形兩種,顏色通常為墨綠色。 如今上海市區的大街小巷裡還遍布著郵筒。它們往往出現在一條街道的起終點,但似乎鮮有人問津。畢竟,今天人們已習慣了各種快遞公司的服務。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