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教改的深入和教師發展工作的不斷推進,對分課堂、BOPPPS兩種教學模式在高校老師中非常流行,也有不少老師在開展在線教學時嘗試使用了這兩種模式。本文介紹將兩種模式組合使用的步驟方法,並提供在用到在線教學中的示例,及解釋相關原理。
1.為什麼要加起來用?
對教學來說,這世上根本就沒有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效果絕佳的必殺技,只要是模式或方法,都或多或少有令老師困惑,或無法發揮全部作用的時候。之所以要加起來用,是基於能夠便利的實現更好效果而言的。
對分課堂是本土原創的新型教學模式,創始人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結合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等理論原理,將原有講授法和討論法進行解構與重構:
把教與學活動分為精講留白、學生獨學、小組討論、答疑點評四個步驟[1],將教學提升到了四元層次;
獨學階段強調激發自主學習積極性、小組討論亦結構化的分為了亮、考、幫三個環節;
簡單易行、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兩手抓、注重深度學習是對分課堂最大的三個亮點,是教師非常容易上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對分的核心是教與學活動,教師在使用時需根據學習目標、學生產出成果、學習效果的評價三方面來設計與實施對分的四個步驟。
BOPPPS源於加拿大,是ISW(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工作坊所培訓的教學模式(臺灣稱為模組),將教學過程分成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後測、總結6個步驟[2],教師既可以按知識點實施10-15分鐘的BOPPPS微格教學,亦可一節課就是一個BOPPPS流程。
流程化、注重學生參與、目標-活動-評價整體設計並強調一致性是BOPPPS最大的三個特點,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但參加3-4天的ISW培訓、完成3輪」Mini Lessons」後[3],對老師熟練使用這種模式來說也是個挑戰。
雖在培訓中也介紹了不少方法,但有些老師在使用BOPPPS模式備課上課時,希望每個環節都能套進去,而導致整個過程略顯生硬;特別是參與式學習這個環節,往往不能很好的均衡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之間的關係,倉促之間,沒能很好的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同伴合作,也沒有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甚至在用了一段時間後開始對BOPPPS的效果產生懷疑。
這兩種模式有機融合起來應用,猶如藥品中的複方製劑,相互支撐且能揚長避短,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用。
2.對分怎麼加BOPPPS
對分+BOPPPS的方法,是兩種模式均不變,學生按對分的分法分成若干個3-4人的學習小組開展教學,將BOPPPS中的參與式學習用對分課堂的4個環節替換。如圖1所示:
圖1 對分+BOPPPS步驟與示意圖(圖可放大看,下同)
這種組合為老師提供一個更加具體的參與式學習模式,可幫助老師更加熟悉和靈活的運用這兩種優秀的教學模式,示例如表1所示:
表1 對分+BOPPPS步驟與示例
3.背後原理是什麼
(1)學生怎麼才能學得會
認知科學相關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的記憶分三種[4]:
其一是感覺記憶,人通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存儲於感覺記憶中,量很大但是持續時間非常短。
其二是工作記憶,通過字面來理解就是處理當下正在做的事情的時候而運行的記憶,有研究也叫短時記憶。工作記憶的信息數量一般是7±2個,並且不經過加工整理的話,持續時間也很短,很快就忘了。
其三是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是經過人腦加工整理過,並且形成屬於自己體系的長期、穩定的記憶,存儲量非常大。形成了真正屬於自己的長期記憶,是學生學會,實現深度學習以及產出學習成果的根本。學生之所以老記不住老師講的課,是工作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程沒有有效的發揮作用,如圖2所示:
圖2 三種記憶示意圖
而從工作記憶到長時記憶這個加工整理的過程,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複述,複述分兩種,按照原文一字不差的背誦屬於機械複述,往往是對事實、概念定義的死記硬背;而經過人腦編碼、整理過並能和自己長時記憶中已有的信息建立連接,成為具有體系化的解釋說明的叫精確複述,能精確複述才算學生真正理解了,懂了。
對於程序性知識來說,要在懂了的基礎上不斷練習,不斷去做,才能實現「自動化」:就像這篇推文,我一定不是默寫概念,而是按自己的理解寫、還能畫出圖示來解釋;也能按照我說的方法完成具體的教學設計,這些都是在我自己整理過這些知識內容後才能實現的。
由此可見,學生要想學得會,就得實現精確複述,並在精確複述的基礎上,把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建立聯繫後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進而會用起來,才算學會了。所以,教學當中需要為學生不斷創造精確複述和動手做的機會學生才學得會,如圖3所示:
圖3 複述是從工作記憶到精確記憶中重要環節
(2)精確複述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實現精確複述和動手做呢,教與學過程中的對話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英國學習科學專家黛安娜·羅瑞蘭德提出的「學習的對話框架(Conversational Framework)為我們揭示了實現精確複述的真相:學生所學的知識分為對陳述性和程序性兩種,對話框架分別有四個循環[5]:
第一個循環是教師溝通循環,通過老師講課、學生聽課,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實現由教師所知到學生所知再反饋到教師所知;
第二個循環是教師示範循環,學生在老師的例題示範指導下做練習、並由老師針對存在的失誤進行補充和矯正指導實現由教師所行到學生所行再反饋到教師所行[6]。一般情況下各種教學,包括直播時的教學較多的活動都在這兩個循環中,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老師是專家,學生是生手,由於認知廣度和深度的不同,專家指導新手,往往新手難於學會,這過程中就需要已經會了的同伴:也就是熟手來幫忙。
所以就有了下面的兩個循環,第三是同伴溝通循環,學生通過討論等活動告訴同伴自己的理解,並由同伴質疑,再到反饋給學生的學生所知到同伴所知再到學生所知的循環,例如亮考幫中的亮和針對陳述性知識的幫就屬於同伴溝通循環;
第四是同伴示範循環,由學生通過動手做、展示等活動實現由學生所行到同伴所行再反饋到學生所行。示意如圖4所示。
圖4 學習的對話框架示意圖
要想教學效果好,學生學習有深度且教學效率高,讓學生真正學會,老師您的教與學活動設計不但要在圖4中由上向下移,而且要從左往右移;更要多次多次重複這些循環,幫助學生產出學習成果,才能實現深度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對分+BOPPPS是如何實現這些循環,進而良好的推動精確複述實現的,如圖5所示:
圖5 對分+BOPPPS在學習的對話框架中的循環
我們從圖5不難發現,正是因為對分中的精講留白、學生獨學、小組討論、答疑點評四個環節,方便的幫助教師把對BOPPPS中原本需要花老師很多時間設計才能實現的話框架中的循環輕鬆且流程化的遷移到下邊和右邊部分,實現了專家指導熟手去教會生手的高效狀態,並多次在四個循環中實現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4.結束語
如果有老師問:李老師,你這個組合是對分替換了BOPPPS中參與式學習,應該叫BOPPPS才對。我個人的理解是這個組合的主體依舊是BOPPPS的環節,像網際網路+教學重點是教學一樣,這個組合的重點依舊是BOPPPS,所以我把它叫對分+BOPPPS,當然要理解成BOPPPS在前也沒錯,對一線教師來說,很多時候有效的用起來比是什麼更重要。
如果還有老師問:李老師,你這個組合是不是發揮了兩種模式最大的潛力,是最佳的方案呢?我的理解是並非如此,其實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老師已經嘗試多種教學法、教學模式組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既體驗好,又收穫大的課堂,其實今天聊的這個對分和BOPPPS組合起來的模式我2015-2016年就開始使用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當時還加在了翻轉課堂中,我自己和同學們感覺還都不錯。無論是在線學習還是面授課堂學習,有興趣的老師也可以多試試不同模式組合使用,沒準會有更多的新發現。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科學出版社:北京,2017:
[2] ISWNetwork.ISWHandbook[EB/OL].https://iswnetwork.ca/myresources/isw-and-fdw-handbooks/,2020-04.
[3] ISWNetwork.What isISW?[EB/OL].https://iswnetwork.ca/about/isw-program-in-detail/,2020-04.
[4]RichardE.Mayer著,盛群力等譯.應用學習科學——心理學大師給教師的建議[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北京,2016
[5]DianaLaurillard.Teaching as a Design Science[M].Taylor&Francis:England,2012
[6] ]DianaLaurillard.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A convers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effective use of learning technologies [M].Routledge Falmer:London,2002
文章來源於玩轉教學創新 ,作者李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