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BOPPPS和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設計,最佳教與學平衡解決方案

2020-12-11 高教國培

教育學界兩位大咖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和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新舊三中心爭論由來已久,即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被稱之為舊三中心論;而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則被稱之為新三中心論。其實,赫爾巴特和杜威的觀點並不能簡單的論定誰對誰錯。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以還是要綜合全面的來看待問題。赫爾巴特注重教,以教師為中心,雖然刻板,但是一整套體系化的東西,更適合標準化的教學;而杜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天性,推崇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去總結學習方法。

長久以來,廣大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一直致力於新舊三中心論的兩者融合。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在「教」和「學」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相互平衡。路漫漫兮其修遠兮,經過漫長的探索,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型、教學方法被總結和創造出來,但始終難以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直到BOPPPS教學結構的出現和「對分課堂」理念的引入,似乎成為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和手段。

什麼是BOPPPS教學結構?什麼又是對分課堂呢?

BOPPPS模型名字中的六個字母是六個英文詞語的首字母,這六個詞語分別代表課堂教學過程的六個階段(元素):Bridge in(導言),Objective(學習目標),Pre-assessment(前測),Participatory Learning(參與式學習),Post-assessment(後測),Summary(總結)。

對分課堂是為了突破灌輸色彩濃厚的傳統講授法而專門提出的。簡單的說就是在形式上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實質上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的內化環節,讓學生對講授內容進行吸收之後,有備而來參與討論,通過對講授與討論的有機整合,實現了「教法」與「學法」的對立統一。

那麼,BOPPPS教學結構結合「對分課堂」的方式,其優勢又有哪些呢?

從「教」的角度上看,BOPPPS模型是一種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有效教學模式。所謂有效教學就是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投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多快好省的,低投入多產出的教學結構。教師使用BOPPPS模型,可以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而「對分課堂」則從「學」的方面入手,通過重新定義課堂,重塑師生關係,並融匯講練結合、精講多練、合作學習、翻轉課堂、自主課堂、高效課堂、項目化教學、PBL、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法的優點,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

BOPPPS教學結構和「對分課堂」的合理運用,是打造金課的有力工具。但是,由於BOPPPS教學結構和「對分課堂」概念提出的時間尚短,廣大教師對兩者的理解尚不深入,在兩者的結合運用中也存在著很多疑問。

因此,為幫助老師們更加熟悉和靈活的運用這兩種優秀的教學模式,以期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深度,實現預期教學目標,高教國培特推出了「對照金課標準 提升教學質量:教與學共同發力——BOPPPS和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設計及課堂實況案例分析」在線工作坊活動,並邀請北京交通大學張建群副教授和馮瑞玲副教授擔任本期工作坊坊主。

本期工作坊將通過概念講解、操作實踐、案例分析等交互式活動,幫助參加工作坊的老師在掌握BOPPPS和對分課堂內涵及實踐步驟的基礎上,切身感受BOPPPS教學結構與「對分課堂」聯合使用時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打造金課」的目的。希望各院校積極支持和配合,組織相關教師參加。

聯席坊主

馮瑞玲

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副教授,博導,北京交通大學優秀主講教師、三育人先進個人。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教學促進師,具有國際認證的加拿大教學技能工作坊ISW引導員資質,全國對分課堂教育創新聯盟理事,全國高校理工科對分課堂工作室主持人。

張建群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校教學名師,國家教學團隊、國家精品課團隊核心,《大學英語》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課程負責人。國際認證ISW教學技能工作坊培訓師(全國僅9名)。在校內外各院校進行教學分享,並帶領ISW和FDW培訓20餘場。

聚焦

本期工作坊將根據北京交通大學「對分課堂」研究團隊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成果,從「教」的方面,介紹BOPPPS教學結構各個環節的內涵;從「學」的方面,進一步引入「對分課堂」的理念;幫助老師們切身感受BOPPPS教學結構與「對分課堂」聯合使用時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打造金課」的目的。

形式

坊主直播講座、網絡互動交流、遠程技術指導、全程微信答疑;

參加對象

各高等院校、軍隊院校(含高職、高專、成人院校)分管副校長;教務處、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職業教育中心、現代教育中心(網絡中心、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設辦)等教學資源庫建設負責人;二級學院教學副院長、各系部主任、教研室負責人、各專業負責人、教學管理人員;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教學團隊負責人、骨幹教師、主課教師等。

相關焦點

  • 基於BOPPPS模型的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常常也會有類似BOPPPS的教學環節,比如,導入—回顧、目標—教學提綱、前測—預先提問、參與式學習—講授、後測—課堂練習、總結—小結。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BOPPPS教學模型更加強調幾個元素在課堂中的地位,突出了參與式學習,強調學習者在課堂中的主動角色,這是BOPPPS模型與傳統課堂教學設計的根本區別。
  • 工作坊之十三|BOPPPS和「對分」混合式教學設計及線下、線上實施
    為幫助高校教師學習有效教學設計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助力教師職業發展,我單位特邀請北京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副教授趙宏和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副教授馮瑞玲擔任「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第十三期坊主。
  • 混合式教學如何設計?與歐亞3位教師一起探討
    有學者認為混合式學習改變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黎加厚(2014)指出,混合式學習的本質是藉助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中的各類教學要素進行優化,以最有效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或達到預定的教育目的。而羅東梅(2010)認為,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要注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感受。以上可見國內學者對於混合式學習的見解不盡相同。
  • 對「慕課+雨課堂直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思考
    對「慕課+雨課堂直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思考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瑜  疫情防控期間要從學校的指導精神和教學要求出發,結合教師所任課程的具體特點,進行教學方案的總體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通常是以大班教學的模式為主,近些年來,我嘗試運用雨課堂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在當前全程在線教學的過程中,建議可以建立一種慕課教學和雨課堂直播授課相結合的在線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混合式模式具體來說就是以雨課堂為平臺,把慕課學習、直播教學、線上作業與考試銜接起來。
  • 複課後,構建混合式教學新生態
    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建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適應的教學機制?在這個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許多學校的現實選擇,並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這種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混合式教學不同以往,在教學安排上有新的特點,需要重新謀劃部署。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2017年,筆者曾在全國範圍內調研「未來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學方式」這一問題,共收到31個省份1559名教師的答案,調研結果表明「線上學習與線下研討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位居榜首,佔34.12%。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等。調研說明混合式教學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
  • 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等。調研說明混合式教學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  混合式教學的設計原則  關於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眾說紛紜,但包含兩項共同的關鍵含義:一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知識與能力的習得是學生在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完成的;二是學習方式是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融合,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標誌。因此,開展混合式教學總體應該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1)涵義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2)特徵①這種教學從外在表現形式上是採用「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開展教學的。
  • 對分+BOPPPS,讓在線教學更有深度
    對分課堂是本土原創的新型教學模式,創始人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結合心理學、腦科學、教育學等理論原理,將原有講授法和討論法進行解構與重構:把教與學活動分為精講留白、學生獨學、小組討論、答疑點評四個步驟[1],將教學提升到了四元層次;獨學階段強調激發自主學習積極性、小組討論亦結構化的分為了亮
  • 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佔21.49%;啟發式教學法,佔11.99%;案例教學法,佔8.66%;小組合作教學,佔8.47%;翻轉課堂,佔4.43%;圖示法,佔3.91%;在線教學,佔2.18%;基於PAD的教學,佔2.12%;講授法,佔1.86%;談話法,佔0.77%。
  • 曹培傑:複課後,混合式教學這樣做!
    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建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適應的教學機制?在這個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許多學校的現實選擇,並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這種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混合式教學不同以往,在教學安排上有新的特點,需要重新謀劃部署。複課後,學校普遍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用半個學期的時間完成幾乎一個學期的教學任務」,採用常規教學是難以應對的。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將成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2017年,筆者曾在全國範圍內調研「未來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學方式」這一問題,共收到31個省份1559名教師的答案,調研結果表明「線上學習與線下研討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位居榜首,佔34.12%。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等。調研說明混合式教學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
  • 論混合式教學的六大關係
    作者結合近年來與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合作的經驗,探索了多種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總結了與混合式教學相關的六對關係,即:投入和產出,強調教師應基於OBE 思想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單向和雙向,提供了移動互聯時代教師的生存之道;加法和減法,討論了教學內容和學習成效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正向和負向,使得課堂教學中側重優秀學習者的「牽羊」策略和側重一般學習者的「轟羊」 策略可以同時進行;混亂和秩序,通過人為製造的
  • 課堂革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因此,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MOOC教學模式實現優勢互補,「線上」(網絡教學)+「線下」(面授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現在,這些都可以在線上完成,解決了課時不足的難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備而來,我有更多時間引導他們在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與挖掘。現在上課感覺特別暢快。」文學院從事英語教學徐文文老師,對學校近幾年推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讚賞有加。「簡單的知識點通過網絡視頻就可以輕鬆掌握,困難的知識點由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小組討論和課堂展示環節讓我對所學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
  • 電腦程式設計課程混合式在線教學設計與實施
    因此我們將基於OBE 教育理念的混合在線教學重構框架開展C++ 程序設計課程在線教學設計和教學改革實踐。C++ 程序設計課程面向非計算機類的創新班、本碩博連讀班以及數學類專業開設,旨在培養學生掌握結構化和面向對象編程思想方法,熟練設計小規模應用程式以解決工程計算、信息處理、數學應用等基本問題,具備分析解決問題、工程設計和開發、協調溝通和領導以及終身學習等能力。
  • 混合式學習環境下的分層分類教學策略
    疫情期間,在校學習轉變為居家學習,課堂教學轉變為在線教學,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發生著巨大轉變,這一轉變為今後線上與線下混合式學習的推進帶來新的契機。混合式教學並不是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方式的簡單結合,美國發展訓練協會的Singh和Reed指出,混合式學習應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完成最佳的學習目標。
  • 混合式學習設計12原則和設計策略.
    如何設計適合混合式學習方式的課程內容?怎樣的內容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本文結合當代教育心理學家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專家 Mayer 在《應用學習科學》一書中提出的相關原則,從提升學習效果、促進深度認知的角度,闡述混合式課堂的12條教學設計原則,並分別舉例加以說明。
  • 信息化與高效課堂如何融合?愛學堂未來課堂混合式教學研討會給出...
    原標題:信息化與高效課堂如何融合?愛學堂未來課堂混合式教學研討會給出答案!2019年5月31日,融合創新,智能引領,未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研討會暨「紫荊花行動」發布活動在鄭州高新區朗悅慧外國語中學舉行,來自全國150多所學校的校長與優秀老師代表齊聚鄭州,齊聚未來課堂。
  • 聚焦研討 |青鹿研討型智慧課堂解決方案實現探究式教學
    針對這種情況,中央電化教育館制定實施了《數字校園綜合解決方案》徵集項目,幫助學校測試、甄別這些信息化教學工具。中央電化教育館對申報的數百個項目進行層層遴選,青鹿憑藉優質的智慧課堂解決方案入選《數字校園綜合解決方案》。
  • 基於建構主義視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誕生,該模式體現學校環境下新與舊、傳統與創新、技術與人文諸因素之間的結合,是「一種將面授教學與基於技術媒介的教學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學習環境」,是面對面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目的是實現信息化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優勢互補,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