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新生兒剛出生半個月內多少都出現黃疸,但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生理性黃疸是比較輕的,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新生兒的生理特點,他們體內會更多地生成一種叫做「膽紅素」的物質,同時他們對這種物質的排洩還有所減少。
所以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的治療,只需要餵足夠的奶量,就能慢慢減緩。但是還是要按時測皮下黃疸值,如果黃疸值過高就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是比較危險的。因為過高很有可能就是病理性黃疸了,是需要幹預治療的。以前見過因為黃疸過高導致腦癱的,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
我家兩個寶寶都是病理性黃疸,為什麼呢?因為我是O型血,娃爸是A型血,所以我家兩個寶寶都是溶血性黃疸,也就是病理性黃疸。也不是所有ABO溶血的寶寶都會有病理性黃疸的,醫生說二胎的概率會高一點,所以我家兩個寶寶出生的時候沒兩天就需要去新生兒科住院一周以上,醫生給孩子照藍光,高峰期太高了,就需要給孩子注射白蛋白和球蛋白,還好當時兩個寶寶都是注射了就退下來了。要不然醫生說就需要換血了,想想才出生幾天的寶寶需要換血就覺得很恐怖,讓孩子單獨住院已經很痛苦了。所以及時幹預及時發現很重要。
要是生理性黃疸會輕鬆很多,醫生的建議是多曬曬太陽,當然是不太猛烈的太陽,要不然新生寶寶也會受不了,按照醫生說的半個鐘左右為宜,前後翻過來曬,主要還是喝母乳足夠就很快消了。
生理性黃疸跟病理性黃疸有什麼不一樣呢?新生兒溶血性黃疸一般出現在母親是O型,而父親非O型血型的情況下,溶血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出現,一般剛出生醫院都會每天給新生寶寶測黃疸值,如果過高就會抽血定期檢查,以確保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
關於抽血我想提一下,我家二寶是35周出生的,早產但是體重5.2斤還可以不用住保溫箱,剛出生兩天就發現黃疸值過高,需要抽血檢查,護士抱著他去抽血處抽血,我看到哭得很厲害,因為他血管不明顯,扎了幾處都沒有找到血管,左右手臂,左右腳,都試過還是沒抽到血,看著他哭得很難受,看到他嘴唇都紫了,我心疼得很,喊護士停下來先,護士不聽我的。後來我受不了了,直接抱起他安撫,後來還被我老公說要相信醫生的專業性,相信護士,人家工作幾十年了還不知道怎麼做嗎?
但是我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緊緊地護著我的孩子,慢慢發現孩子竟然全身都紫了,感覺像是哭多了缺氧還是受不了,感覺很難受,我看著心碎極了,抱著孩子慢慢跟他說話,安撫,他慢慢才緩過來,皮膚由紫轉正常,後面抽血我抱著也配合多了。
這說明當媽媽的看到孩子難受要知道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憑直覺去感受孩子保護孩子很重要,護士雖然很專業,但是我覺得當時她只想著快點完成她的工作,很多時候對於他們來說是程序性的工作,不是她的孩子有時候她是意識不到那是一個剛出生的小人兒,需要安全感和呵護的。當媽媽要相信自己的直覺,當孩子需要你的保護時要勇敢地站出來。
這也讓我想到之前那個三個月嬰兒睡眠訓練致死的事件,媽媽看到孩子哭的很久很難受,明明是很著急很心疼孩子,可就是沒有及時進去抱抱安撫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直覺而是選擇相信所謂的專家,三個月的嬰兒在媽媽的眼皮底下就這樣痛苦走了多可惜。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對於孩子的各種問題我們肯定很急切很焦慮,但是無論何時,記住我們媽媽的天職就是無條件保護孩子,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