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我國早期古代先賢一直信奉的傳統信條。
明詩人林鴻也道:「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正是此意。
「文字即信息、閱讀全靠腦」是當代科學的一種常見理念。
對於啟蒙孩子英語的家長來說,刷分級讀物已經成為英語啟蒙界的一股清流,如何刷,如何有效率的刷,成為縈繞家長許久的難題。
因此,「精讀」和「泛讀」兩種耳熟能詳的閱讀方法也逐漸進入人們的眼帘。
1、精讀:
這種主要是以掌握閱讀方法、發展閱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積累知識為目的的讀書方法。
即精細深入地閱讀。要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
精讀的練習也是相當多的,閱讀文章回答細節問題、為文章填空、給段落取標題、打亂文章段落順序讓你排序的等等。
但凡接受過社會主義九年義務教育的,應該都明白其中的痛楚。
說白了,精讀約等於閱讀理解。
2、泛讀:
顧名思義指廣泛地閱讀,特點是讀者更關注整體含義,而非個別詞句,更加尊重孩子學習自身的意願。
泛讀可以從分級閱讀入手,再進階到章節書本。這個階段需要看各種不同的書。要從量變到質變,是需要大量的積累。
泛讀真的是符合British Council(英國文化協會)所提倡的「enjoyment」,即興趣而讀。只要是孩子想讀的,都給他讀,多多益善。
也就是進行大量地原版閱讀。一般精讀,是區別與泛讀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細緻地研讀。
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覆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鑽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這就是精讀。
精讀和泛讀是兩種不同的閱讀方法。
它們各有特定的目的, 然而總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精讀為泛讀準備條件,泛讀則鞏固和發展精讀的成果。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魚sir認為精讀和泛讀主要存在以下幾點比較大的差異。
1、對孩子學習的注重點有所不同。
精讀課文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均衡性,為泛讀的基礎能力進行開拓、強化,學生通過有選擇地自主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所以說,精讀是基礎,泛讀是發展,是提高拔尖。
2、學習重心不同。
精讀課文傳授方法、教給策略,泛讀課文遷移方法,舉一反三。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泛讀只是補充;但是就閱讀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泛讀才是主導。
3、具體學習模式不同
1)精讀:需要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細扣字眼,在這個基本式的基礎上。比如可以用創設情境,反覆誦讀語法知識點,穿插老師或者父母的評讀的思路進行學習。
精讀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思維的訓練。它約等於閱讀理解,但是並不是閱讀理解。國內英語的閱讀理解,並不能做到這種思維訓練。
2)泛讀課:就算是多多益善,但不能「佛跳牆式」的一鍋亂讀,而是一種「爬梯式」閱讀。這也是為什麼國外各種閱讀測評(如STAR測評,藍思指數測評)非常盛行的原因。
所以,泛讀要做的是「記錄」,記錄所讀的內容,按照合理的難度梯度去安排每個階段、足夠多的閱讀。
講到這裡,很多家長會問:那麼如何開展精讀和泛讀呢?
「精讀」的完成對於家長或者老師的依賴度非常高,這也就決定了我們選擇「精讀」的三大指標:
1. 內容篇幅比較短,不宜過長。
2. 難度要略高於孩子的現有水平,作為一種挑戰性閱讀。
3. 針對性要強,要帶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或任務。
生活中常見的雜誌、科普文都符合,此外像家長經常接觸的
RAZ、海尼曼、牛津閱讀樹這類題材豐富的分級閱讀,有一些就可以拿來做精讀。
而「泛讀」,前面也反覆強調,是由興趣驅動的。
著名的木桶效應中曾提到: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
而孩子是為了在泛讀中獲得閱讀的喜悅感。因而為了保證「泛讀」最短模板的長度,提高孩子的興趣下限,最好遵循以下幾個標準。
1. 難度適中,生詞量不超過10%。
2. 不必糾結孩子在其中學到什麼,只要孩子喜歡即可。
因此,故事題材、知名兒童小說都可以做泛讀。可以參考各大雜誌評出的top10、前百的經典圖書,都是適合拿來做泛讀的。
這裡要強調一個問題,精讀和泛讀要如何搭配使用呢?
二語習得專家克拉申博士(Stephen D. Krashen)提出的二語習得理論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i+1語言輸入假說。
克拉申認為:
「當外語學習者接觸到大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語言習得才可能實現。」
如何理解「i+1」理論呢?
i表示孩子的現有水平,即孩子可以理解的部分;1是指孩子可以自然獲得新的語言知識的部分。
我們將其運用到閱讀上,如果孩子要在閱讀中獲得能力的增長,一定要保證閱讀中孩子可以理解的部分是可以確保得到1這個部分的獲得的。
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不斷地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等一套「組合拳」才能奏效。
結合這個原理和中國孩子閱讀的習慣,魚sir建議精讀和泛讀的比例為1:5。還是那句話,泛讀的數字越大越好,不要再低於5了。
1、精讀效果一定比泛讀好嗎?
魚sir回答:並非如此。 孩子的綜合閱讀能力,是精讀和泛讀兩者相互結合的產物,幼兒早期最重要的是量的輸入、積累和沉澱。
切勿為了「題感」而偏向「精讀」,也消磨了孩子對閱讀的熱情。
2、孩子總讀那幾本書,好像沒什麼效果?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研究指出,3-6歲的孩子對喜歡的東西一定具有重複的傾向。與其懷疑孩子是否是一無所獲,不如反思一下是否是在選材上有失偏頗。
在3-6歲早期閱讀的階段,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解決孩子讀的問題,一定要讓先愛上閱讀。在這之後,我們再去考慮,是否讀得不夠深入,是否讀的太慢了等問題。
3. 我看我孩子拿著點讀筆,好像都會了?
分級讀物所謂的「會」,不是純粹拿著點讀筆點讀,而是嚴格意義上的自主獨立閱讀。是整體而言,孩子的閱讀是流暢的。
總而言之,精讀和泛讀要相輔相成,互精讀是主體,泛讀是補充,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精讀是基礎,泛讀是應用。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精泛齊進,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孩子的英語綜合水平。
如果你對孩子的學習方法有任何疑惑,或者想了解其它線上機構,歡迎
隨時找我聊一聊。
ps:本次評測結果僅供當前階段參考;機構服務和課程質量會因運營、師資等變化而存在波動,歡迎家長們和我交流,反饋孩子的真實上課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