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這些問題想清楚,社區無人貨櫃兇多吉少

2020-12-20 億歐網

一個月前,區長居住的小區樓下出現了一組生鮮自助售貨櫃。機櫃分左右兩個貨櫃箱,每個貨櫃箱共7*8=56個水果存儲格間,兩個貨櫃箱共112個格間。中間位置是顯示操作屏、製冷設備及出貨口。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用戶在顯示屏上點選商品,確認後出現微信支付二維碼,掃碼支付完成後,貨櫃內的自動升降機會自動將所選水果運抵出貨口。

該貨櫃水果商品均價在15元左右(最低6.9元,最高不超過23元,曾有一段時間最高價沒超過20元)。每個格間存放兩個水果(如蘋果),水果均以塑料透明盒盛裝,外觀視覺挺新鮮。

在貨櫃儲滿的情況下,每日銷量大約有一半左右,最好戰績約在70%的量,按均價計算,每日流水在800元-1200元。在最初的半個月內,該貨櫃曾出現兩次故障,每次都是一天一夜的設備斷電。在炎炎夏日的暴曬下,可想櫃內水果必然損失慘重。

通過與貨櫃運營商有過接觸的人了解,該貨櫃運營商是某貨櫃生產商內部獨立出來的一個運營項目,目前與北京的兩大物業公司有合作,區長所在小區的物業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已鋪設約40個小區。

通過以上信息大略推測:該設備商選擇合作物業做內部項目運營,估計是希望將北京打造成樣板城市,其主營業務依然是設備的銷售與租賃。

實際而言,就這一個月的觀察結果,貨櫃的運營效果並不理想。區長所在小區共5棟樓,每棟樓6個單元,每個單元18層,每層8戶,總計4320戶。實際每天銷售量大約40-60份水果,勉強1‰的轉化。即便假設合作物業免收點位費,其每日營收也無法覆蓋其採購、配送、推廣、維護成本(曾經有兩次看到有3個人來小區做地推,一個貨櫃3個人地推,可見人力成本之高)。如果再細化逆推,其團隊人力規模至少在15人以上,甚至超過20人。其龐大的人力支出就不是40個貨櫃能夠覆蓋的。

此間,區長還曾根據地圖獲悉北京豐臺區內有一個生鮮櫃的運營項目,名叫「奧天農場智能菜籃子工程」。根據地圖所示,區長輾轉1個多小時到達地圖所示位置,此處小區雲集,可就是沒看到智能菜櫃。地圖搜索項目旗下的其他菜櫃時,地圖標紅提示:「營業狀態未核實,請確認後前往」。後來查詢得知,這個叫「奧天農場智能菜籃子工程」早在去年5月就已經停擺。

像這類在社區布置智能菜櫃或者果蔬自提櫃的項目,有很多已經掛了,比如濮陽菜幫子網、淇縣香巴拉、邯鄲百蔬園。有的則調整業務或改變戰略方向,如南充綠邦天天買菜網、武漢家事易。有的靠政府補貼勉強混個溫飽,有的煎熬數年仍然掙扎在生死線上徘徊。

社區生鮮智能貨櫃,為何兇多吉少?

1、運營成本高企。如本文一開始就提到的水果智能貨櫃,轉化率勉強1‰,銷量最高也才70%,刨去設備購買(租賃)成本以及物業小區的場租成本,單人力成本就很難依靠單純的水果銷售去覆蓋。如果再加上電力成本、水果分揀損耗、交通運輸及設備的折舊維護,其成本之高儼如巨石壓身。除非能做到一天兩配,每天流水4000以上。(當然,土豪有錢燒的例外。)

2、線下競爭環境惡劣。以區長所在小區為例,如果以樓下水果智能貨櫃為軸心往四周畫一個半徑1.5公裡(或步行15分鐘)的生活圈,在圈內有三大生鮮超市:歐尚大賣場、京客隆超市、新發地生鮮超市,還有若干夫妻店和路邊水果攤。這些超市還經常打折促銷,人們可挑可選。再以那個「奧天農場」智能菜櫃所在的小區為例,其南面出口的街道上有三家平均間隔距離在50米的生鮮超市:聚購生鮮、新發地、鮮果多。實體生鮮店密集扎堆,可想線下競爭環境的惡劣程度。

即便是這樣,為什麼還是有人不斷前僕後繼,要打智能貨櫃的主意?

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成本。實體店的受限條件苛刻,需要合適的位置與相應的面積支撐實體店面的業務,這是構成實體店的第一個硬性成本——房租成本。另外,實體店面需要有人提供持續的服務,確保業務流程通暢和用戶體驗良好,這是構成實體店的第二大硬性成本——人力成本。不幸的是,這兩大成本每年都在上漲。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便利店的租金成本上升了7%,人工成本上升了6.5%。成本不斷抬升,利潤不斷壓縮,這是智能貨櫃存在發展空間的必要條件。

二是渠道。現代實體零售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百貨大樓、大賣場→便利店→智能櫃。這三個階段在網點渠道上看,一個比一個更具備顆粒度,更能近距離觸達終端消費者,就如同石塊、沙子和水,滲透力越來越強。而日本無人貨櫃的發展先例更是激發了國內投資者的洶湧熱情:有數據顯示,日本自動售貨機的數量達550多萬臺,平均每23個人就擁有一臺,這比便利店的密度(日本東京每2000人一個便利店)還要高出近百倍。同時智能櫃具備天然的佔地面積小、無人自助等優勢,直接縮減了實體店面的兩大固定成本。這是智能貨櫃存在發展空間的充分條件。

既然無人貨櫃的市場如此龐大,前景如此美好,優勢又如此突出,那為什麼中國的無人貨櫃就不能像日本那樣鋪天蓋地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下日本為什麼會有這麼密集的自動售貨機:

①日本治安良好。在日本的鄉村甚至一些荒無人煙的高速路邊,都能經常見到無人售貨機。在日本,無人售貨機已經成為當地的基礎設施,遭受破壞的程度非常低。治安環境的良好,使得廠商放心投放。

②鼓勵民眾自發愛護無人售貨機。日本廠商會採取一些必要的獎勵措施,鼓勵民眾維護無人售貨機。如果發現有損壞故障,電話告知廠商經確認無誤會得到一筆不錯的獎勵金。

③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上班族加班時間長,很多時候忙得連走到附近便利商店的時間都沒有,售貨機的便利性大大的節省了許多人的時間。

④零錢購物習慣。早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就開始流行零錢硬幣購物的習慣。無人售貨機除了快捷便利,還有就是商品的價格相對平民化。

雖然中國不需要完全依照日本的國情對號入座,但有必要借鑑日本發展的商業環境:

①自動售貨機的安全環境。日本的自動售貨機隨處可見,即便在鄉村及高速路邊,也可經常見到自動售貨機。放眼國內,自動售貨機主要布置在地鐵、機場、商廈、寫字樓及物業小區的門內,這些場景基本都是封閉式場景,除了人流量這個重要的考量要素,安全也是運營商選擇投放地點的考慮要素之一。

②目標受眾的市場環境。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老齡化嚴重,迫使日本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商業、技術等層面趕超他國。因此在日本生活會普遍感受到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國內擁有快節奏生活的城市除了幾個一線城市,大多數城市居民的生活節奏都相對較慢,特別三四五線城市,便利店的生存環境都顯堪憂,更遑論無人售貨機。

③自助消費的支付環境。在支付便利上,中國與日本不存在差別,甚至比日本更便利。中國已經普及行動支付,不再局限於固定的硬幣價格,甚至變動價格或臨時促銷都完全不影響消費者的支付。

除上述3個需要考量的環境因素外,中國還有兩個獨有的環境因素:

①消費價格的門檻。中國與日本所不同的是,日本的自動售貨機基本都由品牌商負責投放和運營,比如飲料生產商、零食生產商,自動售貨機投放在哪裡,何時補貨,這些成本都是由品牌商擔負的。品牌商追求的是渠道網點的密集程度(除商品銷售外,也是品牌露出的無聲廣告)。

中國則不同,自動售貨機的投放由運營商和代理商負責,因此包括設備的採購或租賃,商品的採購和配送,點位的選擇和租賃,諸多成本全壓在運營商身上,導致自動售貨機內的商品價格往往都要高於實體便利店。而對於中國消費群體,其消費能力還沒有達到與日本持平的程度。以2016年為例,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5萬日元,按當年匯率合8.9萬人民幣,按即時匯率合10.7萬人民幣,而中國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3821元,如果按月度計算,中國消費者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2165元,這點錢在北京五環以內租個像樣的房間都有點捉襟見肘。

②消費群體的心理安全。中國人多喜歡面對面交易,需要有人在場,不管是否需要諮詢或其他服務,無關便利,而是心理安全。長期以來,國人受偽劣假貨迫害久矣,從心理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群體。對於無人零售的商品,常顯得無所適從。特別對於一些入口的關乎人身安全的食品和飲料,總會多留意一下商品的產地、有效期,甚至是否有化學成分在內的添加劑等信息。

如此說,中國的無人售貨機發展很困難了?有難度是肯定的,但也不是沒有突破路徑。

我們依然以社區場景為例。做無人貨櫃始終要堅守兩個信念:①無人貨櫃是實體零售的補充業態,而不是取代。②無人貨櫃是場景驅動型消費業態。

第①點好理解。無人貨櫃始終要做的是對實體零售不足之處的補充,比如夜間的時段補充,或者應急商品的距離補充,再或者稀缺商品的品類補充(樓下便利店沒有,但大賣場可以買到的長尾商品或品質更佳的高價商品),甚至還可以是玩法上多樣的娛樂補充(比如抓娃娃機,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娛樂消遣,也可以看成是自動售貨機裡加入了娛樂的成分,實際現在的一些抓娃娃機已經不局限於玩偶,還有小書包、小飾品等商品)。

第②點所謂場景驅動,無論是日本的自動售貨機扎堆投放,還是國人喜歡逛商場體驗一站式購物,都是場景的創造和再現。日本的自動售貨機有很多是幾個甚至十幾個不同商品的售貨機並排投放在一處,即便是單獨的一兩個售貨機,也是擺放在便利店或其他實體店門口,借便利店的場銷售自己的差異化產品。這種場景的創造和借用,實際是給用戶一種一站式購物的滿足感。

區長先前觀察和考察的兩家無人生鮮貨櫃,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問題:無人櫃孤零零突兀在小區內,在沒有價格優勢的前提下,又受限於商品種類,無法構成有吸引力的消費場景。因此人們更願意多走幾步去商品更豐富的附近商超購買。

相關焦點

  • 辦公室最適合無人貨櫃,但社區的市場價值更大
    貨損根源來自兩方面,一是人性本心的小惡,拿而不付或者多拿少付;二是補貨公司和競對公司的大惡,少補、偷貨、換貨等。這裡不爭論人性善惡問題,如果人人自覺,那這個社會就簡單了,做生意需要將人性因素考慮其中,無人貨架貨損問題主要出在這些公司的「投機」思維。
  • 無人貨架的泡沫快破了,下一個新零售爆點是無人貨櫃?
    貨損根源來自兩方面:一是人性本心的小惡,拿而不付或者多拿少付;二是補貨公司和競對公司的大惡,少補、偷貨、換貨等。這裡不爭論人性善惡問題,如果人人自覺,那這個社會就簡單了,做生意需要將人性因素考慮其中,無人貨架貨損問題主要出在這些公司的「投機」思維上。
  • 無人售貨櫃是未來五年最賺錢的工具!
    此前,無人售貨機一直不溫不火,但隨著新零售的興起,無人售貨被更多的人關注到,也吸引了不少資本的入局。據了解,投入到此領域的資本超過10億元,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資本進入。而AI技術衍生的智能無人售貨櫃則讓這個行業成為新零售的標杆,有業內專家稱,智能無人售貨櫃是未來五年最賺錢的工具!
  • 小小無人貨櫃為何能大賣?
    霓虹閃爍的城市裡,無數人與智慧無人售貨櫃擦肩而過。在樓道電梯、社區、商場、加油站、娛樂場所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均可見大小形態各異的售貨櫃身影。智慧無人貨櫃亦然。此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無人售貨櫃就像平淡無味的白開水一樣,不溫不火。近年來,新零售的概念逐漸興起,無人貨櫃正是新零售業態的一種折射。
  • 無人貨櫃迎機遇 後續紅利要怎麼抓
    在樓下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特殊時期,除了原有的品類外,為了滿足前端用戶的需求,新增了蔬菜、鮮食等品類的商品,同時增加了訂奶業務,保證社區居民特殊時期抗疫營養需要。在價格方面,堅持平價供應,不漲價。據了解,消費者能在現場通過自助的方式購買商品,還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外賣平臺等多渠道進入購買入口。
  • 首家無人貨櫃社區新零售公司「鮮稻屋」完成兩千萬PreA融資
    昨日,有消息稱,專注鮮米鮮蛋的無人貨櫃零售商「鮮稻屋」已於今年中完成了由俞敏洪、騰訊前副總裁劉成敏、合眾資本聯投的2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該消息已得到鮮稻屋內部人士確認。 據查,鮮稻屋是中米(北京)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無人售貨機產品,主營大米、雞蛋等家庭廚房新鮮食材。公司成立於2016年,CEO田浩為連續創業者,哈工大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多年聯想工作經驗。
  • 閃電融資30億的無人貨架剛被「吃垮」,智能貨櫃又橫空出世
    按理來說,開放式場所的貨損率要比封閉式場所的貨損率要高,但是寫字樓、辦公空間這些地方都是以開放式場所為主,封閉式場所即便可以放使用人群也不多。快速擴張最大的弊端是點位數量上去了,但是質量很低,高質量場所不是想進就能進,為了績效只好選擇一些人員覆蓋較少,偏僻的寫字樓,這樣下來不僅貨架丟失率高企,運營成本不減反增。
  • 加上人臉識別,變身智能貨櫃,無人貨架就能絕地反擊了?
    近日,有媒體爆料,蘇寧針對無人貨架的貨損問題進行了技術升級,推出了基於人臉識別、重力感應、智能庫存管理等技術的智能貨櫃產品。由此來看,邦馬特CEO黃陽的想法已經得到證實。早在無人貨架火爆異常、各路資本爭相進入的時候,邦馬特CEO黃陽就曾表示:目前的無人貨架拼的是融資能力,如果有玩家能活下來,他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改設備」;因為當你真拿無人貨架當成零售來做,而不是講故事的話,那麼它的高貨損是沒有人能吃得消的。而現在,京東到家、蘇寧相繼推出其智能貨櫃產品,無疑證明了黃陽所言非虛。
  • 無人貨架到智能貨櫃,巨頭們的「生意經」
    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無人化技術日趨成熟下,無人零售概念掀起陣陣熱潮,尤其是在馬雲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後,巨頭進軍,將無人零售的概念一步步推到風口,借著新零售的噱頭,一時間各類智能零售終端紛紛亮相。但是2018年元旦過後,猩便利、果小美等紛紛傳出裁員、資金鍊斷裂等不穩定消息。無論是確有其事還是競爭對手的惡意中傷,所有人仿佛都開始意識到這個行業的確出了問題,昔日頻繁對外發聲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們都進入了緘默期。
  • 無人貨櫃「鮮稻屋」獲俞敏洪等2千萬Pre-A輪融資
    聯商網消息:12月12日消息,科技自媒體言區社報導稱,業內人士爆料,專注於鮮米鮮蛋的無人貨櫃零售商「鮮稻屋」已完成由俞敏洪、騰訊前副總裁劉成敏、合眾資本聯投的2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據了解,鮮稻屋定位於社區新零售,是中米(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無人售貨機產品,主營大米、雞蛋等家庭廚房常用食品。
  • 無人貨櫃解決方案
    智能零售冰箱解決方案、無人貨櫃解決方案,結合「智能鎖」+「AI識別」,掃碼自動開鎖,通過圖像抓取獲取用戶行為、商品信息、判定交易行為,並在購買完成後自動關門、自動結算扣款。社區/小區:無人冰櫃可提供生鮮食品,可為年輕白領提供下班後的零食、晚餐食材等更多樣化的消費服務。
  • 無人零售悄悄滲透成都社區市場
    在新零售領域,無人零售可分為開放貨架、自動販賣機(無人貨櫃)、無人便利店、無人超市等場景。最近,一些瞄準辦公室場景的無人貨架品牌,曝出了大規模的裁員、轉型或合併的消息。而與之相比,在社區場景下,自動販賣機(無人貨櫃)、無人便利店的項目卻在不斷湧現。
  • 無人智能貨櫃技術方案大盤點,視覺圖像識別成主流?
    為了解決自動售貨機成本高的問題,前兩年新興起的共享經濟催生出了共享貨架和共享貨櫃,但這純粹靠人的素質來運營,商品丟失率遠超人的想像。成本低廉的共享貨架失敗了,傳統的無人售貨機成本又那麼高,新零售該怎麼發展?
  • 重慶智能售賣機_臺安縣自動賣盒飯_無人售貨櫃
    運營無人售貨機並不是把機器擺放好就不管了,若是只是想賺那麼一點的零花錢這樣做當然是可以的,不過想要將無人售貨機做的更加精細化,這就需要動動靈活的腦經了,要把品牌形象通過無人售貨機具體體現出來,在客戶間產生共鳴。新零售行業的前途不可估量,打造好一個良好的無人自助售貨機品牌有望分享新零售帶來的紅利。易廚易店提供無人售貨機全線產品,並針對不同的客戶群提供便利的服務。
  • Hi,我們用飛槳做了一個「AI無人售貨櫃」
    而智能貨櫃恰恰能夠解決學員們的這個問題,為學員們提供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好機會。為了方便AI教學與普及,為學員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AI體驗,因此,我用深度學習技術,用了大概2個月的時間,幾百行代碼製作了這款「AI無人售貨櫃」,目前已能識別5種飲料。在下文中,我將為大家揭秘這款「AI無人售貨櫃」的具體實現過程和效果。
  • 5G,智能貨櫃的「引爆點」
    廢墟裡的種子嚴格來說,EasyGo涉足智能貨櫃領域的時間並不早。2017年它最初啟動時,選擇的切入點是基於RFID技術的無人便利店,是當時第一批採用可移動的「盒子」形態來搭建無人便利店的廠商。其無人便利店主要面向中高端小區,店內銷售商品以進口零食和日用品為主。據了解,EasyGo進駐社區採用的是與物業營收分成的合作模式。
  • 無人貨架「繁華落盡」 智能貨櫃歸來,還能絕地反擊嗎?
    他很快發現,由於資本的驅動,投資方對無人貨架的點位鋪設不斷提出要求,無人貨架企業不得不放低門檻進行鋪設。比如,原來開始鋪設員工數在100人以上的公司,降低要求為50人以上即可。  倒閉的平臺越來越多。葉舟對無人貨架盈利的擔憂越來越甚。儘管他在離開每日優鮮後,仍舊選擇留在這個行業,但他已經越來越不自信。
  • 疫情的無人超市和貨櫃能打一個翻身戰嗎?
    現在因為疫情的影響,「無人」一詞廣泛出現在商業領域和消費領域,快遞、外賣、生鮮到家也紛紛推起無接觸配送,小區門口的額臨時取貨櫃,社區、寫字樓裡的無人貨櫃現在應該是最高光的時刻,其實「無人」模式早就來過了。
  • 無人貨架加碼智能貨櫃
    隨著便利蜂、每日優鮮等越來越多的無人貨架企業布局智能貨櫃,無人貨架領域迎來了新一輪較量。近日,猩便利宣布其研發的新一代無人零售智能設備「猩+」將問世,該設備已陸續投入市場。同時,猩便利宣布獲得螞蟻金服戰略投資,其他老股東悉數跟投。
  • 無人貨架絕處逢生,智能貨櫃或成最佳替代方案
    在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後,無人貨架向智能貨櫃的迭代升級被業內視為轉型的大方向,儘管智能貨櫃的方向已是業內共識,但不同於無人貨架的低成本擴展之路,智能貨櫃的發展受限於技術成熟度與成本,仍然有著較高的門檻。硬體、軟體、服務(供應鏈)等都是制約智能貨櫃發展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