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DR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收錄於話題#社會文化洞察1個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收官後的一個月,我有點懷念被撩撥的日子。
作為一名非資深的入門級脫口秀觀眾,從池子、思文和卡姆等人註定缺席開始,我本來不太相信這檔子節目還能堅挺下去。
現實打臉的速度,就像人家的熱搜來得一樣快。
不過話又說回來,誰還能想到,王建國竟然也有炒CP的一天?
但李雪琴和王建國的「雪國列車」,說到底不過是些小彩蛋,發幾顆糖可以是綜藝拉流量的工具,卻不會是脫口秀讓人上頭的理由。
脫口秀也能嗑cp,這事兒真不怪觀眾。/微博
歸根結底,喜劇本身就不缺市場,而脫口秀本身的「冒犯」屬性,天然就很適合將想要吐槽的真心話,藏在嬉笑怒罵的段子中。
特別是,在這個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年份,經濟下行、疫情侵襲,全世界都被調成了困難模式,我們都有一丁點兒憂傷,都需要一丁點兒笑聲。
對於胸懷一顆打工魂的廣大打工人來說,生活已經足夠感人,沒有幽默的調劑可還怎麼行。
哪怕它只是味精呢?
尋開心和求爽,還是有點不一樣
於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優秀脫口秀演員們,越來越懂得抓痛點了。
本季《脫口秀大會》初期,「拆二代」小塊曾努力營造「我本質上還是一個窮人」的人設,試圖拉近和觀眾的距離。可惜,精心設計的反差人設活不過兩集,很快就暴露出了和凡夫俗子距離甚遠的一面。
相比之下,老手們「冒犯」觀眾的套路,就要遊刃有餘一些了。
譬如,王建國在半決賽中試圖講成年人世界的刻板印象,在決賽中講起自己住600塊出租屋的過去。
譬如,楊笠信手拈來的女性話題,懟天懟地懟空氣,楊天真誇她是「女流氓」,有人說這是脫口秀咪蒙。
譬如,本季冠軍王勉在決賽的表演,唱出一個男青年人生失意時的逆襲,戳得我等凡夫俗子通體舒暢。
自帶bgm的男人,唱出了都市青年夢想中的逆襲。/微博
加班、失戀、租房、性別之爭、貧富差距……中文網際網路語境下的脫口秀,就這樣越來越懂得撩撥都市年輕白領的情緒,用替觀眾自嘲的冒犯,解構社畜的苦悶。
正如獨立戲劇創作人孔德罡所言,節目看似主題和討論內容非常自由,但內核依然是「吐槽大會」,只是吐槽對象從娛樂圈變成了普通人的日常:
「無論每期節目是什麼主題,大多數演員都還是在尋找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能夠激發受眾憤怒、不解和無奈情緒的『靶子』,以對事件和現象的吐槽和負面的情緒來輸出觀點,成為超越地域、行業、階層等一切限制的觀眾『代言人』。」
生活就是脫口秀,演員還是觀眾的生活?
本季《脫口秀大會》早早退賽的思文,曾在上一季講過自己姥姥喝咖啡的故事,活靈活現地重現了一個可愛老太太沒有煩惱的晚年生活。
更早前,第一季冠軍龐博、本季打進決賽的高學歷才子呼蘭、以及一大波程式設計師出身的演員,則分享了不少工作趣事。
在中國,脫口秀演員本身都是半路出家,每個人大體上都有不太相同的生活積累。但在長期的腦力輸出後,很多老炮似乎已經被「壓榨」乾淨,更願意說一些觀眾能迅速get到的內容。
思文吐槽姥姥喝咖啡的故事,笑中帶淚。/《脫口秀大會第二季》
當然,節目到了第三季,「關照社會情緒」確實也是節目自身選擇的切入點。在這個前提下,脫口秀逐漸向加班和催婚這些「共性」的內容靠攏,你可以看到對老闆的吐槽,對996的不甘,對客戶的聲討……替觀眾自嘲產生的情緒共鳴,事實上已經遠大於喜劇本身。
本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場表演,居然還是自稱「成名二十餘年的脫口秀元老」羅永浩,在決賽期間貢獻的一場脫口秀處女秀「真還傳」。
在這場表演中,老羅聲情並茂地講述了自己欠了6個億之後的生活變化。債主們的小心思、家人相處的變化、朋友們的態度,種種場景和背後的觀點,於觀眾而言其實都不陌生。
相比之下,自帶bgm的王勉曾有一期,通過一連串「我不想去上班」「我不想彈吉他」「我不想倒垃圾」的排比句,點燃了全場的氣氛。
但是,正如知乎用戶@連霜 在「如何看待王勉獲得第三季《脫口秀大會》冠軍?」這個問題下所言,這個排比句除了渲染情緒,還有什麼呢?
至少,「冒犯」自己的老羅並沒有為了觀眾的「爽」服務,他只是用好笑的方式講述自己的平凡,以及告訴觀眾「老羅是這麼挺過來的」。
老羅調侃那些認為他成為「自己年輕時最討厭的人」的網友。/《脫口秀大會第三季》
這讓我想起了今年剛剛宣布「封麥」的香港棟篤笑掌門人黃子華。這個一人幾乎撐起整個粵語脫口秀江湖的男子,用自己的娛樂圈血淚史開山,用了三十年講男女關係,講投資,講房地產,用自己的故事拉全香港人的家常。
比起一個放之四海皆能代入的形象,這樣的故事其實更加回味悠長。
被馴化的小眾藝術,不只是一絲絲改變
不過,如果可以選擇,脫口秀演員肯定不會選擇只在雞湯和毒雞湯的邊緣瘋狂試探。
作為一門冒犯的藝術,脫口秀本身的尺度其實相當大,但這幾乎不可能在屏幕上被還原——池子曾經在《吐槽大會》上調戲「雪姨」王琳的那一段,已經是可以想像的尺度最大的唯一一次。
以至於有人說,脫口秀在線上和線下是兩回事,線上表演的尺度終點,只是線下開放麥的起點。
某種程度上,中國觀眾天然便有接受脫口秀的基礎,香港的棟篤笑、北方的單口相聲、上海的海派清口都有相似之處。
但不同的是,中國人有欣賞喜劇的習慣,卻沒有被冒犯的傳統。
在抖音擁有百萬粉絲的博主@小xin脫口秀,在中國脫口秀界算得上一號響噹噹的人物,擁有4年線下表演美式脫口秀的經驗,更是鳳凰衛視《笑逐言開》節目常駐表演嘉賓。
但就是這麼一個被人津津樂道於表演真實且犀利的演出者,在線下一票難求的同時,在線上最常出現的彈幕還是「無法接受」。
中國觀眾「無法接受」的冒犯太多了。
男演員豆豆在《脫口秀大會》中的一句「嫁不出去」,讓很多女性咬牙切齒;女演員楊笠「很多男性那麼普通卻還那麼自信」一語,則引發了微博上一些男性的抗議。
無奈的是,人們的焦點並非這個觀點的對錯,而是「男演員經常冒犯女性,為什么女性不能冒犯男性?」/《脫口秀大會第三季》
也許,他們今天還不太會在意這些爭議。但沒有人知道,他們哪天就會覺得「寧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吐槽996比什麼都安全。
END
文 | DR
圖 | 燒山大爺
「冒犯」我們的真的是脫口秀嗎?
原標題:《中國脫口秀:謝謝,有被冒犯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