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上海社會辦醫取消規劃布局限制

2020-12-22 健康界

健康點獨家獲悉,今日,上海市將全文發布《關於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該文件首次提出,社會辦醫療機構不受規劃限制,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將改為醫療機構設置指引,弱化事前審批,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這使得上海成為國內首個取消社會辦醫療機構規劃限制的省級行政區(直轄市)。

上海對於社會辦醫療機構實施的醫療機構設置指引,雖然不屬於行政審批,但帶有一定的行業引導功能。

「但這個指引有一定的市場研究的參考價值,比如分為:禁止進入區、警示進入區、一般進入區、建議進入區。比如:對於警示進入區,也就是醫療機構設置密集設立的區域,醫療機構設置指引會建議社會辦醫療機構謹慎進入,否則強龍不一定壓得過地頭蛇。醫院一開業,周邊全是競爭對手,這不是岌岌可危嗎?」一位知情人士分析道,上海市某個遠郊區,年初引進10家社會辦醫療機構,年底就有4家關門,造成社會資本配置的極大浪費。

自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成立以來,上海多家健康服務園區、高端國際醫療機構的建設速度慢於預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新設立社會辦醫療機構的限制。儘管不少美資、臺資、日資的高端國際醫療機構多屬於營利性醫療機構,既不佔用財政資源,也不佔用基本醫保資源,但仍然不能免除「被規劃」的命運。這些規劃與公立醫院等同,小到床位數,大到醫療機構之間距離,不一而足。

社會辦醫:回歸市場為主的調控

在大型醫療機構之前,國家層面已先行給全科診所鬆綁。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要求,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意見還要求,對社會辦醫療機構配置大型醫用設備可合理放寬規劃預留空間。

作為上海自貿區的浦東新區,是「社會辦醫療機構不受規劃限制」的先行區。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取消社會辦醫療機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證核發等審批,社會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床位數逐步實行自主決定。

早在6月25日,十一屆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在市委書記李強的主持下,就審議通過了這一意見。會議指出,要加強供給、確保質量、強化監管,要細化制定重點領域配套政策,推動全市健康醫療服務資源均衡分布,推進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功能合理分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在市級層面的區域衛生規劃上,上海市將形成「東西輝映,群星閃爍」的社會辦醫格局。「東西輝映」指的是浦東(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浦西(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的兩個國際醫學園區。「群星閃爍」是指多家大型社會辦醫療機構。包括但不限於:和睦家醫院、德濟醫院、禾新醫院、德達醫院、嘉會醫院、阿特蒙醫院、永遠幸婦醫院、楊思醫院、企華醫院、曲陽醫院、天佑醫院(排名不分先後)。

上海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布局圖    來源: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羅力教授《基於多元異構數據的健康資源規劃技術》PPT

不過,截至目前,對於公立醫療機構,以及非營利性社會辦醫療機構,它們仍要受規劃限制。

「長期以來,公立醫療機構從衛生事業一直做到醫療產業,醫療全產業鏈基本上由公立醫院壟斷,市場在整個醫療行業的資源配置中起不到決定性作用。」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對此點評說,如果「社會辦醫療機構不受規劃布局限制」的規定,從上海推廣至全國,意味著醫療機構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營利性社會辦醫將在市場的引導下走向個性化、中高端醫療。

在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衛生資源配置與規劃論壇期間,多位專家建議,對於不佔用公共資源的營利性社會辦醫療機構,應逐步減少對其不適當的外部限制,主要依靠市場調控。但也不能「一放了之」。我國現有的衛生監督力量難以對量大面廣的社會辦醫療機構進行長效監管,缺乏行之有效的醫療糾紛調節機制、司法訴訟機制。即便是與民營醫院出現醫療糾紛,民眾仍然會直接找政府。機構設置許可不再是制約性措施,事中事後監管力量必須加強。

「放權」的同時要做好「管理」

在中國,辦一家醫院,要面臨多種多樣的行政規劃。目前,除上海外,全國其他省份基本上都對社會辦醫療機構適用於規劃布局。各地衛生主管部門要制定完善的規劃包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方欣葉表示,經過多年的基層醫療建設,上海市已經基本建設「1560」的醫療服務圈,也就是步行15分鐘可以到達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乘車1小時可以到達一家三級醫院,但群眾對醫療資源增量的獲得感仍不明顯。相信隨著《關於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推進實施,醫療資源的公平和高效配置,將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

在《若干意見》出臺之前,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公平」層面,局部區域醫療資源配置不足,部分專科醫療資源仍然短缺,特別康復、護理、兒科、精神、病理等等。在「效率」層面,高端醫療服務發展比較緩慢。

對於這一局面,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團隊在一項針對衛生體系的服務效率和公平性的研究中建議,適度增加非公醫療機構的比例,發揮鯰魚效應和槓桿作用,是當前階段提高衛生體系整體服務效率的有效途徑,而且這並不會增加政府投入。

健康點從接近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的人士處了解到,基於上述《若干意見》,將鼓勵高端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為此,上海市將預留20%的床位空間,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加快社會辦中醫類機構發展。

上述接近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的人士強調,即便國家推行「放管服」的行政體制改革,但醫療是特殊的服務業,不代表社會辦醫療機構完全不需要考慮衛生規劃。醫療機構一旦設立,作為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就在佔用公共資源;如果大型民營醫院作為重資產,即便出現「劣幣驅逐良幣」,也難以立即、完全退出市場。因此,在取消社會辦醫療機構的規劃限制之後,醫療機構自身仍然需要考慮市場的真實需求。

在衛生資源配置與規劃論壇期間,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理學和人類學系主任王法輝告訴健康點,在美國,對於不由財政出資設立的營利性醫療機構,不需要受區域衛生規劃限制,比如床位數限制,更多是對執業醫師進行資質管理,每十年要重新考取一次醫師執照。

作為呼應,上述《若干意見》的徵求意見稿也在「管醫院」之外對「管醫師」提出了要求,包括:「建立完善醫療機構、醫師不良執業行為積分管理制度。」但這一條款是否從徵求意見稿轉化為正式文件,仍有待觀察。

捆綁在衛生規劃上的待遇

健康點獲悉,在對社會辦醫取消規劃限制之後,在全市層面,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床位數預留額度仍然存在。

具體到上海的專科醫療資源配置,對於社會辦醫而言,2015年,每千人床位數0.43張,佔比8.9%,床位數10312張;到2020年,每千人床位數要達到1.5張,佔比20%,增加26536張。這意味著,五年間,上海市社會辦醫的床位數將是原有的2.5倍,佔比將翻一番。

早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明確指出,社會辦醫院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給民營醫院預留較為充足的空間,也就是說,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要達到6張,其中給社會辦醫院預留的規劃空間是每千人不低於1.5張。

上述國家級規劃綱要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做出了非常具體的規定。比如:縣辦綜合性醫院床位數一般以500張左右為宜,50萬人口以上的縣可適當增加,100萬人口以上的縣原則上不超過1000張;市辦綜合性醫院床位數一般以800張左右為宜,500萬人口以上的地市可適當增加,原則上不超過1200張;省辦及以上綜合性醫院床位數一般以1000張左右為宜,原則上不超過1500張。

一位參與上海市《關於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決策諮詢的醫院管理專家透露,對於公立醫療機構,也就是政府出資舉辦的非營利性區域性醫療機構,上海市規定,對於區域醫療中心服務區,每千常住人口的治療床位數,最低為2.8張,最高為3.3張,如果財政有資金缺口,也可以引入社會辦醫。引入社會辦醫之後,每千常住人口的治療床位數,最高為3.8張。這意味著,政府留給社會辦醫的最大空間,每千常住人口的治療床位數達到1張。

之所以拿床位數說事兒,上述醫療管理專家對此解讀說,長期以來,我國將床位數與醫生編制、財政投入掛鈎。抓住了床位數,就抓住了「人」和「錢」這兩個關鍵要素。因此,床位數自然而然地成為區域衛生規劃對不同類型醫療機構的準入門檻。過去,一家社會辦醫療機構若是達不到一定的床位數,是不允許設立的。

這是一條長長的利益鏈條。區域衛生規劃掛鈎了社會辦醫的床位數門檻,床位數掛鈎醫院等級評選標準(如:三級綜合醫院的醫師人數與床位數之比應不低於0.3:1),而醫院等級掛鈎了可實施的手術等級、可使用的抗生素範圍、財政投入的量級、住院醫師規範培訓(規培)基地申報等一系列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在取消社會辦醫療機構規劃限制的同時,上海市在上述《若干意見》的徵求意見稿提出:「取消醫療機構等級要求,重點審核醫師執業資質和能力。」這一條款意味著,無論是公立醫療機構還是非公醫療機構,都可能不再區分三級、二級、一級醫院。但這一條款是否從徵求意見稿轉化為正式文件,仍有待觀察。

「在中國,醫療機構一直就是『規劃』出來的。」但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時機成熟,各級區域衛生規劃有可能與床位數脫鉤,與醫療機構和執業醫師的能力掛鈎;甚至醫院等級評審也可能與床位數(包括床醫比、床護比)等脫鉤。

上述醫院管理專家表示,為解決「規劃趕不上變化」的難題,可以在區域衛生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年度執行規劃」,並在規劃期過半時執行中期調整( 這個表述不是很清楚)。更為根本的解決方案是,逐步將區域衛生規劃與捆綁在上面的各類待遇和利益脫鉤,讓規劃回歸科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商業博弈和行政尋租。

原標題:獨家 | 上海:營利性社會辦醫不受規劃布局限制

相關焦點

  • 國務院:社會辦醫明確不再受區域規劃限制 嚴重失信者將終身禁入
    社會辦醫或明確不再受區域規劃限制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政府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允許在職或停薪留職醫務人員申辦醫療機構。南都記者注意到,在2015年《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有關社會辦醫規劃方面的表述是,「各地要定期公開公布區域內醫療機構數量、布局以及床位、大型設備等資源配置情況,並將社會辦醫納入相關規劃,按照一定比例為社會辦醫預留床位和大型設備等資源配置空間,在符合規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
  • 江西出臺政策調控公立醫院規模 對社會辦醫不作規劃限制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記者焦俊傑報導:12月26日,中國江西網記者從江西省衛生健康委獲悉,日前,江西省19個部門聯合出臺了《江西省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促進全省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提升社會辦醫服務質量和水平
  • 22項政策助推社會辦醫
    6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醫保局等10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印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意見的通知》。《通知》強調,政府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實行告知承諾制,取消床位規模要求。
  • 國務院:推動社會資本辦醫 支持非營利性機構
    5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以下簡稱「《工作任務》)」,重點解決社會辦醫在準入、人才、土地、投融資、服務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實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問題。上述文件要求,優先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努力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會辦醫體系。
  • 重慶11部門聯合發文支持社會辦醫
    重慶日報消息,市衛生健康委與市發改委、市科技局等11個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重慶市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通過多項舉措支持社會辦醫。社會辦醫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不同人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並為全社會提供更多醫療服務供給的重要力量。「《意見》正是為了規範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說,在政府支持上,將按照醫療服務體系規劃,嚴格控制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各區縣在新增或調整醫療衛生資源時,要首先考慮由社會力量舉辦或運營有關醫療機構。
  • 社會資本辦醫扎推口腔、醫美,上海要力推診所「賽道多元化」
    在9月7日的「衛生政策上海圓桌會議」上,有提問者直接追問閔行區衛健委主任、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杭文權,杭文權點點頭說,「可以。」為進一步推動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增加醫療服務供給、促進民生改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拓展社會辦醫空間。並且明確,今明兩年在北京、上海、瀋陽等10個城市開展診所備案管理試點。
  • 國家10部門聯合發文 社會辦醫大利好|社會辦醫大|部門|國家|...
    政府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實行告知承諾制,取消床位規模要求。10試點城市開展診所備案管理,總結經驗全國推廣5月份國家衛健委等5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印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意見的通知》,公布2019—2020年,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武漢、廣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0個城市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工作,自此診所發展進入新階段。
  • 國務院鼓勵社會辦醫 來看這六大關鍵詞
    社會辦醫是健康服務業的重要推手。近年來,我國政府始終鼓勵社會辦醫,2010年即提出「非禁即入」,《醫師執業註冊辦法》的發布,明確區域註冊、多點執業等重大利好,有望成為破解社會辦醫瓶頸的有力武器。
  • 上海首個非盈利性三級醫院啟航醫改"破冰之旅"
    將民營資本引入基本醫療,青浦將成為上海首個非盈利性三級甲等醫院的破冰之地。  東方網12月29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昨天,上海近年來社會資本辦醫最大項目———上海遠大健康城在青浦奠基啟動,最快三年後投入使用。
  • 衛健委:社會辦醫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同等待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2日訊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王賀勝今日介紹,在審批准入、審核評價、校驗服務、人員資質、監督管理等涉及醫療質量安全的方面,對社會辦醫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同等待遇;在規劃、稅收、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向社會辦醫進一步傾斜。
  • 重大利好:國務院鼓勵醫務人員在職或停薪留職辦醫
    按照建設健康中國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促進社會辦醫,可以有效增加群眾需要的醫療服務供給、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也能更大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會議確定:一是拓展社會辦醫空間。政府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允許在職或停薪留職醫務人員申辦醫療機構。
  • 廣州鼓勵社會辦醫 大力發展產科兒科
    《廣州區域衛生規劃(2016-2020年)》(簡稱《規劃》)。根據《規劃》,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3.6人、註冊護士數5.4人、專業公共衛生人員數1.0人,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師3.5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3.6人《規劃》提出,到2020年將建成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定位和居民健康服務需求相匹配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 10部委出臺新政促進社會辦醫 提出三大關鍵詞
    昨天(12日),社會辦醫又迎來新一批鼓勵支持政策,國家衛健委等十部委發布了《關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意見》,我們從中提煉出三大關鍵詞。關鍵詞一:一視同仁在審批准入、審核評價、校驗服務、人員資質、監督管理等涉及醫療質量安全方面,對社會辦醫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同等待遇。比如,社會辦醫與公立醫療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參與職稱評審。
  • 集團化模式創新與實踐,遠東宏信醫院集團引領社會辦醫新格局
    面向未來,有前瞻戰略眼光的社會辦醫力量必須積極思考,提前布局,主動探索出可延展、可擴張的良性發展之路,才能站穩腳跟,拼出一片持久立足之地。5月27日,遠東宏信副總裁、遠東宏信醫院集團總經理吳志軍,在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的組織邀約下,以遠東宏信集團化辦醫模式探索與實踐為主題,分享了遠東宏信醫院集團的產業布局之路,其極具特色的創新模式,對於中國更廣泛的社會辦醫群體有著極大的借鑑價值。
  • 上海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 新華網--江蘇頻道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9月23日電 上海正吸引著愈來愈多的投資者,「到上海辦醫院」已成為上海吸引投資的新熱點。據最新統計資料,目前本市有中外合資、合作醫院16所,民辦醫療機構104所,個體私人診所700餘所,已形成了中外合作、合資、民辦、個體以及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多元化辦醫新格局,基本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   多元化辦醫為本市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 杭州鼓勵社會資本辦醫 民營醫院放寬準入條件
    杭州鼓勵社會資本辦醫 民營醫院放寬準入條件 2014年06月06日 04:26:03   浙江在線6月6日訊(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丁謹之)杭州市政府近日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發展的實施意見》,為民營醫療機構的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扶持
  • 每經專訪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服務指數研究所所長曹健:多元辦醫格局正...
    對於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服務指數研究所所長、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副秘書長曹健。政策支持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發展NBD:改革開放40年,社會辦醫經歷了怎樣的改變與發展,有怎樣的政策支持?
  • 社會辦醫迎熱潮 資本緣何青睞非公醫療
    這是華潤醫療參與本輪國企醫院改革的首個項目,也標誌著本輪國企醫院改革在2018年12月底「最後時限」前出現重要進展。談到當下中國社會辦醫熱潮,波士頓諮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夏小燕在接受本網專訪時說:「在醫院總數上,非公醫療機構已經超過半壁江山,且增速遠高於公立醫院。中國資本市場對非公醫院的投資,呈現前所未有的井噴式增長。」
  • 社會辦醫如何高質量發展?可以從魔都的這個醫學園區找到答案
    4月29日,由上海市衛健委、醫保局、藥監局、銀監局及市教委五個部門聯合起草的新虹橋「十條新政」獲批。「十條新政」全稱《關於進一步支持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此舉是自2018年7月公布廣受業內關注的「健康服務業50條」以來,上海市進一步放寬社會辦醫之舉。
  • 社會辦醫發展步入「黃金時代」,民營醫院未來可期
    據張陽介紹,目前三博的神經外科擁有8個博導,18個碩導,這樣的學科規模完全可以和公立醫院相媲美。作為社會辦醫療的標杆,三博成功的「秘訣」始終是業內探討的話題,尋找三博模式複製的可能性,成為眾多社會辦醫投資者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