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應該是大多數父母都曾有過的體驗。
孩子剛出生到兩歲前的這段時間,父母的心態大都是這樣:眼前這個小人兒,怎麼那麼那麼地可愛,真的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
可是,隨著「可怕的兩歲」的到來,大人和孩子之間,會重新進入到下一個交往環節,不再那麼「母慈子孝」。而是,變成了「敵對關係」:眼前的這個小傢伙,化身為小戲精,總會讓我們在耐心被完全打磨掉的下一秒情緒失控,試圖用「吼」來發洩出自己心裡的火,以及瞬間打壓住孩子的調皮搗蛋。
「吼」過一次,如果,父母意識不到這種方式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那麼,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然後,就演變成「吼順嘴了」。
「吼」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破壞親子關係的親密;
我們成年人尚且不喜歡被別人懟話,更被說吼了。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對我們大人的肢體語言,語氣甚至表情動作都有很敏銳的感知。「吼」的次數多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疏遠。
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我們都知道,寶寶的如廁能力一般是在一歲半左右開始訓練的。完全掌握如廁這個能力,每個寶寶所需要的周期是不一樣的。周期長的寶寶,三歲多可能還會經常尿褲子。而且,即使已經「精準」掌握了這項「技能」,在以後的成長期間內,「倒退」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孩子在3歲左右,可能已經完全會自己上廁所。等到3歲半,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經常尿褲子的現象,過一段時間,這種現象消失,再過一段時間,這種現象又再次出現。
這種成長中的反覆「前進」,「倒退」再「前進」再「倒退」的現象,不僅會出現在「如廁」能力方面。在寶寶的睡眠規律上,也經常會這樣。
之前,看過一個有關孩子尿失禁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孩子,她在3歲多的時候,如廁能力還沒有完全掌握,偶爾尿褲子,都會被父母說甚至吼。可父母的這種做法,並未讓他們女兒尿褲子的這種情況得到改善。相反,這個女孩「尿褲子」的情況「愈演愈烈」,乃至長大後變成了尿失禁。
被多次「吼」過的孩子,會越發地叛逆;
「吼」多了,孩子呈現給我們的是:面無表情,不做任何回應。其實,心底裡或許已經在無聲地反抗。積蓄久了,就會變成叛逆。
孩子也會模仿大人的處理方式;
大人一著急就大吼,孩子往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那麼,他們以後在遇到麻煩,社交衝突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也會認為,發一通脾氣,吼幾聲或許就能解決問題了。因為,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怎麼可以做到「不吼」
以下是我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結的幾條:
保持足夠的睡眠和休息;
狀態好了,精力充足了,才能更有智慧地和孩子「鬥智鬥勇」。
父母及時充電,多學習育兒知識;
不要沒有限制地去掏空自己,沒有水的井,即使拼盡全力往上抽,也抽不出多少水來。
在我們情緒失控的時候,也許習得的這些育兒知識和方法,會幫我們及時地按下「暫停鍵」,大腦裡立馬能蹦出應對措施。
先冷靜冷靜,深呼吸,或者獨處一會;
那時那景,獨自在心裡復盤,找到令我們情緒失控的原因,在仔細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找到原因後,也許我們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那麼,接下來,和孩子的溝通復盤,可能比剛剛不顧一切的「大吼」更有說服力。
想想甜蜜的瞬間
如果,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實在找不到孩子行為的原因,那也可以嘗試著想想孩子平時可愛,感動我們的瞬間,或許也能及時免除一場吼孩子的「情景劇」。只要我們大人的情緒得以疏通,「火壓」降了下來,接下來的溝通,都會很順利。
最後的最後,如果的如果,我們那一刻實在實在沒忍住,吼了孩子。
那麼,請記得「補救」。
給孩子一個抱抱,告訴他:媽媽很愛很愛你,媽媽剛剛發脾氣,是因為不喜歡你剛剛的行為。但,這並不能阻礙媽媽超級愛你的心。
緊急補救以後,仍然是復盤。和孩子一起回憶剛剛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對。也一起溝通媽媽剛剛的處理方式是怎樣地不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這樣以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連接,不僅會變得更加緊密,他們也會從中感受到很多社交方面的認知,這可是一舉兩得啊。
願我們都能做一位「溫柔而堅定」的媽媽,願我們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我是和女兒做好朋友,主張科學養育的安瀾Danney媽媽,Danney是我寫文的靈感來源。喜歡我的內容就點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