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定證初果( 須陀洹果)

2021-02-19 古道之友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


清清楚楚自己證悟之際的時間、地點、因緣,證悟者體驗涅槃界是極為寂靜,與世間種種法絕然不同;遠塵,離垢[1],生出了法眼[2],能辨邪正;真心的歸依三寶。

        見法者的自述:「於此法律中,已入、已安住、已仰賴汲取、已度疑、已遠離猶豫、    已得無畏、已遠離對他之信而住[大]師之教中者。」《增支部》(A.6.97./III,441.)

說證預流果有六種勝利:1正法決定2不退法,3作彼(生死之)邊際苦即滅盡苦之意),4(於異生)成就不共通之智),5又彼善見其因,6又(見)諸法由因生。

《瑜伽師地論》說見法者得十種勝利。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說名見法。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說名得法。三者、知法。於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地獄)、傍生、餓鬼(此境界必須要修「色業處」等法的人才能省察)。四者、得四證淨(四不壞淨),於佛、法、僧如實知,名遍堅法。五者、於自所證無惑。六者、於他所證無疑。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律)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大正30.778下)

世尊說:「諸比丘!這是證預流果之六種勝利。以何為六耶?即:1於正法決定,2不退法,3於作彼(苦之)邊際者無苦,4成就不共(凡夫)之智,5彼善見其因,6(見)諸法由因而生。」

世尊說:見法的聖弟子,可以自己記說「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惡趣盡、我是預流、不墮法(不再墮入四惡趣)、(於正法)決定、趣向等覺。」已修「緣攝受智」(觀緣起)者,可以觀察未來世不會超過七世,也不再墮入四惡趣。並非所有未來世不會超過七世者都已證得聖果者。


       [1] 遠塵、離垢:《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繫故,名為遠塵;由彼隨眠得離繫故,說名離垢。又現觀時,有麤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大正30.778下)「垢處者,於今世後世過 (=踰越)如來法,是名為垢。」(《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大正24.708下) 於見道之際(種姓心),並不是「斷」過去、未來、現在的煩惱,過去煩惱不存在於現前;未來煩惱尚未現行,現在煩惱不能與道心(以涅槃為對象)同時存在。於見道時只是永遠停止煩惱的流向或流露。《增支部注》說:種姓(心):緊接的須陀洹道是得到具有強勁毘缽舍那頂峰之心 


       [2] 法眼淨:已生起道智,稱為法眼稱為法眼是低的三道和三果--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佛陀說:「眼睛生出來了」「眼睛產生」因此「眼睛」被認為是智慧的代名詞之一,見法者有生出「眼」的感覺。

       [3] 十六事懷疑:「1過去世我存在嗎?2過去世我不存在嗎?3過去世我是什麼?4過去世我如何?5過去世我曾經是什麼成為什麼?」想未來:「6未來世我將存在嗎?7未來世我將不存在嗎?8未來世我存在嗎?9未來世我將如何存在?10未來世我將成為什麼,怎樣存在?」於今現世內心將有疑問:「11我存在嗎?12我不存在嗎?13什麼是我?14怎樣是我?15這眾生哪裡來?16他將去哪裡?」


願以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以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以此功德,回向諸有情!

願諸有情眾,同得此功德!

按二維碼添加古道之友」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體證須陀洹果
    體證須陀洹果苦的輪迴無止盡。然而,內觀禪修能為體證須陀洹果鋪一條路,那就是觀照五取蘊的無常、苦、無我三共相。如果一位比丘的戒行清淨後,觀照五取蘊是無常、苦、是病患、瘡癰、箭鏢、慘境、折磨、外敵、崩潰、空、無我,那麼他有可能體證須陀洹果。」《相應部•蘊相應122具戒經》簡而言之,這意味著如果你按照上述指定的方法修內觀觀照五取蘊,你有望體證須陀洹果。我像往常一樣以祈願來結束這場開示,祈願在座的聽眾,以此聽法和觀照五取蘊修行的功德,儘快獲得涅槃!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修持能證須陀洹果
    問:頂禮明證法師,末法眾生業較重,如何達到須陀洹果?師父開示:達到須陀洹果,就是要斷我見,斷了我見就證須陀洹果。不管你業重還是不重,只要你具足兩個方面就有可能。任何道果不精進努力都是證不到的,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所以一定要非常精進地努力修行才可以。好比我們明天就要開始二十四小念佛,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幾位去參加,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有可能,就儘量去參加,因為這是一種實踐。
  • 佛故事丨受苦的須陀洹聖者
    優波笈多法師在講法時經常對弟子說:「比丘要時常思考道義,精進修行,不能懈怠,就能得到須陀洹果。」有一個比丘聽了優波笈多法師的話,積極學習各種經論,一心想得到須陀洹果。優波笈多法師看出他的心思,就帶他一同去摩陀羅國。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沿途乞食,他們終於到達最下等的旃陀羅住的地方。這裡的人都以打漁、屠宰為業,生活很窮困。
  •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裡世尊和須菩提尊者師徒兩人一問一答,討論的就是須陀洹的事情。須陀洹也被稱為入流果或者說是預流果,也就是一果羅漢,表示剛剛步入了聖人的行列。
  • 隋末第一名將張須陀,為什麼不被歷史重視?有一點原因非常致命
    如果實算張須陀的功勞,不說上柱國大將軍,隨便領個將軍在外帶兵剿匪是綽綽有餘的,但直到張須陀死,他的官位也就是五品,哪怕死後楊廣也只追封他一個郡守的官職。但張須陀是怎樣對楊廣的?到他戰死的那一刻,他還仰天嘆道:「兵敗到了這種地步,哪還有臉面見天子呢?」
  • 張須陀:秦叔寶和羅士信的老上司,捨生取義的真英雄
    當即隋煬帝命張須陀鎮守滎陽,並帶領萬人討伐翟讓。在此之前,翟讓多次被張須陀所帶領的軍隊打敗。聽到張須陀要來討伐自己的時候,內心十分的慌亂,做出了撤退的打算。李密派出千餘騎兵埋伏在滎陽北方的樹林中,自己則帶著大隊伍和翟讓一起正面迎擊張須陀。沒過幾日,張須陀一方陣向翟讓進兵,翟讓軍隊不敵張須陀隊伍,節節敗退一直推到騎兵埋伏的地方。
  • 《隋唐300年》第33篇:迴光返照,張須陀三定山東
    最後,終於惹怒了張須陀,老虎不發威,還真被人當病貓了。 於是,張須陀帶了一萬人,就殺過去了。 王薄手下聽起來有幾萬人,但是,仔細一看便會發現,這幾萬人還包含老人、兒童、婦女。因為這是農民起義軍的特點,無論到哪砍人都必須帶著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