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過清明節了,大夥也已經放假了,肯定身邊有人會問你:放假回老家上墳嗎?你會怎麼回答?相信很多人會說:「出去旅遊,感受一下春天的感覺!」
清明節本身是傳統的祭祀的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同時也被叫做踏青節。但是目前人們更看重的是踏青的意義。這不是說有什麼不對,因為放假時間比較長,所有人們會選擇去出遊。但同時也說明了,人們對於清明節祭祖這件事,看的不像以前那麼重了。但是確實在有些地方的農村,清明節並不是最隆重的祭祀節日。
今天就以晉北地區的農村為主,說一說關於上墳祭祖的這件事。尤其在農村,對於祭祀這一事件更加看重,但是在清明這天卻不是很隆重。那麼,在農村農民們更看重哪個節日呢?
說到傳統的祭祀的節日,咱們中國有三個鬼節,按時間先後分別為: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一。七月十五又被稱為中元節;十月一被稱為寒衣節。
在晉北的農村最隆重的祭祀節日就是,夏天的這個七月十五。聽村裡的老人說,七月十五這一天,地府的門會敞開,讓已故祖先回家團圓。所以一到了這天,幾乎每個人都會回老家上墳、祭拜祖先,不管你是在村裡生活,還是在外地生活,統統的領著妻兒老小必須回家。
不過到了近幾年,人們的祭祀時間發展成了一個時間段,就是從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十五結束,在這個時間段都可以上墳祭祖。因此,每年到了這幾天,村裡就會熱鬧起來,每家每戶的親人,兄弟姐們、表親、堂親、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會陸陸續續的回村上墳,每個人都會提上一些瓜果、紙錢,然後到自家的土墳上祭拜。所以村裡人說,每年親戚聚的最全的時間,一個是過年、一個是七月十五。
就算你到了農村的集市上也能看出來,集市上銷售祭祀用品最熱鬧的時間是七月十五而非清明節。
在晉北這邊的農村是這樣的習俗,你們那裡是嗎?
關注農村廣播站,了解更多農村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