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蒙 通訊員 安志偉
最近,50歲的王先生因肝部不適去醫院就診,卻意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這是怎麼回事?我年年體檢空腹血糖都正常啊」,王先生很是疑惑。對此,內分泌專家表示,實際上,在臨床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認識血糖,不只是只看空腹血糖那麼簡單,從專業角度上,對血糖的評估要從多個維度來看。
【空腹血糖正常,就能完全放心了嗎?】
你的血糖正常嗎?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空腹血糖水平在5mmol/L到6mmol/L之間的人會自信地回答,「我的血糖沒問題!」
「這還真不一定,只看空腹血糖是對血糖的片面認知」,鄭大二附院上街院區副院長,內分泌專業主任醫師田晨光指出,像王先生這樣,空腹血糖不高,不代表真的安全了。從檢查結果推測,他的糖尿病至少已經隱匿了5至7年,並不是突然發生的。
空腹血糖受進食、應激等因素的影響甚微,能較客觀地反應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水平。但在糖尿病早期階段,患者基礎胰島素分泌還能滿足空腹狀態下糖代謝的需要,因此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進餐以後,由於儲備功能不足,不能分泌足夠多的胰島素,從而導致餐後血糖升高。
在糖尿病的早期,單純空腹血糖升高的人群只佔到血糖異常人群的約20%;單純餐後升高的約佔40%;還有約40%是兩個時間點的血糖同步一起升高。田晨光強調,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均為監測糖尿病的重要指標,皆不可忽視。
【別忽視了餐後血糖,它與大血管損害關係更緊密】
「空腹血糖不高,不代表真的安全了」,田晨光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高齡、肥胖的人,最好在體檢時增加餐後血糖的檢測。
其實,關於血糖的認知,醫生也是在不斷探索的。田晨光介紹,早些年由於測定血糖只能通過靜脈血化驗,且檢驗結果時間較長,在大多數研究中,統計分析的血糖數據也都是空腹血糖與併發症相關的。但隨著指尖血檢測技術的進步和對血糖認識的深入,逐漸引入餐後血糖的數據分析,結果發現,餐後血糖與大血管發生損害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
【糖尿病患者常聽的糖化血紅蛋白,究竟是個啥?】
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的比例也是血糖控制重要的長期評價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被糖化的部分,因為紅細胞的壽命大約是120天,所以,這個指標能反映大概3個月周期內血糖變化的大致情況。」田晨光說,「糖化」會導致血紅蛋白攜帶氧氣功能的喪失,是高血糖對紅細胞的一種傷害。實際上身體內有更多的蛋白質,也同樣會因被「糖化」而導致功能異常,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會健康呢? 「就像高樓大廈的筋骨被酸鹼損害了一樣,威樓最終將成為危樓。」他比喻道。
那麼,HbA1c達標就沒事了吧?
且慢!田晨光解釋道,當動態血糖測定方法應用之後,醫生們發現,HbA1c控制水平相近的人,血糖的穩定性卻相差懸殊。有些人低血糖頻發而不自知,有些人高低變化的像坐過山車,在一天當中,血糖忽高忽低地變化,幅度令人咂舌。由此誘發機體炎症和氧化應激加劇,加速了細胞的凋亡,也帶來併發症的發生和進展。
【一次嚴重低血糖,可能導致降糖「成果」功虧一簣】
最近,TIR(Time in range)又成為一個新的控糖評價指標。它是指全天24小時內,葡萄糖在允許的目標範圍內時間佔多少比例,要求血糖至少在70%的時間都在允許的範圍內才比較滿意。
田晨光講解道,比如,設定空腹不低於4.4mmol/L(不高於7.2 mmol/L),飯後不超過10mmol/L(接近8mmol/L更好),允許患者的血糖在這個範圍內波動(波動幅度小於4mmol/L更好),超出範圍的時間越少越好。
當然,調節血糖,儘可能避免降得太低,小於3.9mmol/L就是低血糖,它的危害更大,一次嚴重的低血糖可能會危及生命,多年降糖的「成果」就此功虧一簣。因此,低血糖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是一個關鍵且重要的指標。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