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熱播,扛過顧佳育兒,卻被兩爸三娃的家庭教育徵服

2020-08-28 石家莊育兒小貼士

劇照 // 以家人之名

家人是最好用的「武器」,孩子是最好擺布的「東西」,因為只有家人才會原諒你的無理取鬧,只要孩子還不知道反抗,任你為所欲為。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被爸爸媽媽賦予無限期待的童年。當一對夫妻初為父母,孩子臉上的笑容便成了這個家庭未來期待的新開始,沒有父母會不期盼自己的孩子如明日的太陽般耀眼。

其實一直以來,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的期望。

即便這種思想得到了很多教育專家的否定,但是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兒去上各種輔導班,自己家的孩子怎麼能什麼都不會呢?那條所謂的起跑線從來都不平等,可父母們還是想著再將孩子往前推一把。

關於育兒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多教育方式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就在這樣的框架中不斷的拉扯。

父母會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在孩子身上剝奪自由、理想和成就感,這是很現實的。

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議論:「我們家小孩怎麼怎麼樣?特別聰明,鋼琴十級,繪畫很好,還會樂器等等等等。」在說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們總是帶著驕傲,希望孩子被別人認可,希望他們足夠優秀。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2個小故事,也許你會換一個角度思考作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01

「扎心了,老鐵!」

有這樣一個情景,小米和閨蜜一起去健身,健身房所在地有很多教輔班興趣班,每趟電梯都塞滿了學生和家長。

好不容易擠進一趟電梯後,小米隨口說了句:「周六人真多。」

閨蜜說:「那是,逼孩子還是比逼自己容易多了啊。」

那一刻空氣仿佛瞬間凝結住了,小米不敢看電梯裡家長們的表情,就在這時,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抬頭對閨蜜說:「扎心了,老鐵!」

02

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

一位家長坦白:「老師,我聽不得老師告狀說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

是的,任何一個父母都是聽不得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的,但是程度不一,有的父母會拼命把塑造自己的孩子,逼她成為優秀的人;也有的父母會據理力爭,表示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各方面都很好。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父親過去給他開家長會的場景,好友明月的母親正在慷慨激昂的描述教育、學習以及對自家孩子的培養和對老師的感謝。

而李尖尖則和父親說小話兒:「那如果一會兒對你公開用刑的話,你稍微忍耐一下,回去我給你洗腳。」

事實上,李爸沒有過多的指責女兒,而是和女兒像好朋友一樣說悄悄話,女兒也貼心的安慰父親,不要在意老師的話。

李尖尖雖然在學習生沒有好的成績,但是在藝術上卻非常出色,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的閃光點,我們不能要求他的方方面面都好。這種能力對父母同樣是一種修煉。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們的教育往往是浮於表面的,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報了課程,自己小孩也要學,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需要學習育兒的原因。

「不學習的父母很可怕」,因為當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對孩子好,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時候,孩子所面對的壓力將會成倍遞增。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反對爸爸媽媽們培養孩子,為孩子報班,而是希望爸爸媽媽走近孩子,了解並接受自己的孩子,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畢竟報班也要「因材施教」,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怎樣才能因材施教呢?舉個例子,蒙臺梭利博士曾提出幼兒敏感期理論,即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生命內驅力的影響,在相應年齡段內會對某一項能力或者知識十分感興趣,並反覆操作從而實現內化。

【以語言敏感期為例】

4個月

四個月大的時候,孩子就會非常專注的注視說話人的嘴型;

6個月

六個月時候,我們孩子會努力的發出噠噠的聲音;

1-2歲

一歲半到兩歲半,是屬於語言的爆發期。四歲五歲的時候,小孩子就已經開始變成小話癆了;

3-7歲

三到七歲的時候,是一個性格定型的時期;

8-9歲

八九歲以後的孩子,他們的說話你就會越來越有重點,也開始追求邏輯性。

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個發展情況,如果我們不知道孩子的敏感期,總是為孩子開口說話晚而焦慮,這種情緒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被逼迫的學習是最差的學習方式,而卻也是每一個父母不自覺會嘗試的方式,我們不能「以家人之名」掌控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也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炫耀的工具。家人是最好用的「武器」,孩子是最好擺布的「東西」,因為只有家人才會原諒你的無理取鬧,只要孩子還不知道反抗,任你為所欲為。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被爸爸媽媽賦予無限期待的童年。當一對夫妻初為父母,孩子臉上的笑容便成了這個家庭未來期待的新開始,沒有父母會不期盼自己的孩子如明日的太陽般耀眼。

其實一直以來,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的期望。

即便這種思想得到了很多教育專家的否定,但是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兒去上各種輔導班,自己家的孩子怎麼能什麼都不會呢?那條所謂的起跑線從來都不平等,可父母們還是想著再將孩子往前推一把。

關於育兒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多教育方式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就在這樣的框架中不斷的拉扯。

父母會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在孩子身上剝奪自由、理想和成就感,這是很現實的。

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議論:「我們家小孩怎麼怎麼樣?特別聰明,鋼琴十級,繪畫很好,還會樂器等等等等。」在說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們總是帶著驕傲,希望孩子被別人認可,希望他們足夠優秀。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2個小故事,也許你會換一個角度思考作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01

「扎心了,老鐵!」

有這樣一個情景,小米和閨蜜一起去健身,健身房所在地有很多教輔班興趣班,每趟電梯都塞滿了學生和家長。

好不容易擠進一趟電梯後,小米隨口說了句:「周六人真多。」

閨蜜說:「那是,逼孩子還是比逼自己容易多了啊。」

那一刻空氣仿佛瞬間凝結住了,小米不敢看電梯裡家長們的表情,就在這時,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抬頭對閨蜜說:「扎心了,老鐵!」

02

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

一位家長坦白:「老師,我聽不得老師告狀說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

是的,任何一個父母都是聽不得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的,但是程度不一,有的父母會拼命把塑造自己的孩子,逼她成為優秀的人;也有的父母會據理力爭,表示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各方面都很好。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父親過去給他開家長會的場景,好友明月的母親正在慷慨激昂的描述教育、學習以及對自家孩子的培養和對老師的感謝。

而李尖尖則和父親說小話兒:「那如果一會兒對你公開用刑的話,你稍微忍耐一下,回去我給你洗腳。」

相關焦點

  • 【看劇學育兒】《以家人之名》:這一捧缺失的母愛,該在何處被治癒?
    最近,8月10日首播的國產新劇《以家人之名》連上熱搜,該劇聚焦「90後」原生家庭,講述了兩爸三娃組成的特殊混搭家庭在成長中彼此扶持,克服各自內心的傷痛,與過去和解,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 以家人之名兩爸三娃的「奇怪」組合 告訴我們:愛與陪伴遠比血脈...
    大概是現在各種題材的電視劇越來越多,導致我們的欣賞閾值也越來越高,很久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戳中我的心,《以家人之名》做到了。   如果是曾經,你告訴我,家人之間可以無關血緣,我很難認可。
  • 《三十而已》正確追劇方式:從顧佳的育兒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劇中,顧佳對孩子的教育想法永遠是超前的,從行動到思想上詮釋的育兒觀念更是引發了無數母親的共鳴。不難看出,她誇張的教育投入就是為了全面培養孩子的品質素養、學習能力,讓孩子做一個三觀正、對自己負責的許子言。顧佳的教育觀念,值得每個家長學習。
  • 《三十而已》顧佳教育方式獲贊,言傳身教是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最近的熱播電視劇《三十而已》,因劇情接地氣,與都市現實生活貼近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劇中三位主角都各有特色,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童瑤扮演的全職太太顧佳。從電視劇開播到現在,女主角顧佳的角色話題就多次衝上微博的熱搜榜,甚至還誕生了一個網際網路新名詞叫&34;。
  • 以家人之名: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有了羈絆,才會成為家人。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是一部親情與愛情交織的小甜劇,異父異母的&34;,由於家庭原因彼此陪伴,最終成為一家人。撇開女主角與兩個哥哥之間甜蜜的互動,這部劇也將&34;重新拋向大眾的視野。你想像中的家人是什麼樣的呢?
  • 《以家人之名》的李爸教會我們忽略的育兒細節
    以家人之名,最讓我動容的,是李海潮懟錢婆婆逗賀子秋的情節。被二姨灌輸了寄人籬下觀念的賀子秋,剛到李爸家懂事卻敏感。到麵館吃麵的婆婆看著子秋在認真的擦桌子,就逗子秋說:「你可要好好表現啊,不聽話你爸就把你送走了。」
  • 看「顧佳」的育兒經
    隨著《三十而已》的熱播,在三個女主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樣作為一個三十歲的媽媽,看到顧佳的育兒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在許子言入幼兒園不久的活動日中,有小朋友突發癲癇倒地,大家都受到了驚嚇,子言更是嚇得不敢睡覺,而顧佳用兒子最喜歡的奧特曼作為主人公
  • 《以家人之名》:家人不只是血緣關係,更是互相之間情感的羈絆
    由張新成、宋威龍、譚松韻主演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中,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聚在一起成為了彼此之間的親人。劇中的劇情和情節引發觀眾的熱議,迅速登上各大話題榜單。劇情播出的前幾集,觀眾就很容易被帶入這「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中。這一點,主要歸功於製作團隊對於劇中的生活細節的真實呈現。
  • 以家人之名熱播,凌霄妹妹被核桃噎死,提醒家長育兒飲食6禁忌!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熱播,其中一段關於凌霄妹妹被核桃卡住而去世的橋段引起很多人關注。媽媽陳婷自己去打麻將,將兩個小孩子鎖在家裡,凌霄餵妹妹吃核桃,結果一不小心悲劇發生,妹妹被核桃噎住。凌霄大聲哭喊叫人救妹妹,可是房門鎖著,妹妹最終因為沒有人來救而死。
  • 原來,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藏著這些民法知識!來以「法律之名」品鑑
    嶽苒苒 四川在線記者 任鴻最近,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劇終。這部劇講述了三個沒有血緣關係,在原生家庭遭受過不同傷痛的孩子,機緣巧合一起長大的故事。大哥凌霄、二哥賀子秋、妹妹李尖尖在兩位單親爸爸的撫養下相互扶持、共同成長,打動了許多觀眾。
  • 《以家人之名》用愛治癒原生之痛,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近日,正在熱播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以溫馨的家庭日常和高甜暖心的跨血緣兄妹情掀起了觀眾的追劇熱潮。該劇聚焦於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李尖尖、賀子秋與凌霄。三個異父異母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原生家庭之殤,在兩位父親的幫助下,他們組成了新的「五口之家」,在雞毛蒜皮的家庭生活中治癒內心之痛。
  • 《以家人之名》太好哭,上萬網友分享父愛細節:別嫁太遠怕找不到
    本文由萱爸育兒經原創,擁有全部版權,歡迎轉載最近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大家都看了嗎?這部劇細膩刻畫的溫暖親情,在播出期間贏得了來自觀眾的一致好評。而前幾天播出的一段有關父親的情節,更是引來了許多網友的共鳴。
  • 《以家人之名》,李爸成為"教科書式"爸爸,值得家長學習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完全承包了小編的淚水,本以為是甜甜的戀愛劇,想不到李尖尖的父親卻殺出重圍成為&34;不得不說,李爸完全可以說是所有 家長的典範。即使沒有媽媽,尖尖依舊活得樂觀開朗、沒心沒肺,那是因為李爸告訴她:&34;一個小小的麵館支撐著父女倆的生活完全沒有問題,可是李爸卻因為心疼子秋,把他帶到城裡一起生活,為了讓鄰居凌爸好好工作,隻身一人照顧三個孩子和小小的麵館。
  • 《以家人之名》李海潮給出了滿分答案
    最近,《以家人之名》佔據了微博熱搜的大片江山,觀眾們都在感嘆,這劇怎麼除了李海潮,沒有一個好父母?三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有多慘,可以看看前幾日我們的文章:《以家人之名》的兩爸三娃太圈粉了:被童年治癒的孩子,都是這樣的(點擊文字回顧往期文章)。劇中老爸李海潮的教養方式驚豔到了很多人,大家都羨慕3個孩子能有這樣一個爸爸。在其他幾位父母的鮮明對比下,李爸確實是一個人間難得的神仙爸爸。
  • 《以家人之名》李海潮給出了滿分答案
    最近,《以家人之名》佔據了微博熱搜的大片江山,觀眾們都在感嘆,這劇怎麼除了李海潮,沒有一個好父母?三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有多慘,可以看看前幾日我們的文章:《以家人之名》的兩爸三娃太圈粉了:被童年治癒的孩子,都是這樣的(點擊文字回顧往期文章)。劇中老爸李海潮的教養方式驚豔到了很多人,大家都羨慕3個孩子能有這樣一個爸爸。
  • 育兒說:包辦式or放手式育兒?你選哪一種,其實還有第三種……
    今年有一部叫做《以家人之名》的劇讓我是又愛又恨,這部劇是聚焦原生家庭的親情大戲,講述的是由三個各有缺失的原生家庭,組成的非血緣關係的兩爸三娃的五口之家,由兩個爸爸組成的家庭,上演了一連串啼笑皆非又溫暖感人的故事。
  • 以家人之名|半個月從豆瓣8.6掉到7.2?
    《以家人之名》我很早很早很早就想寫了,自己是從更新到第八集的時候開始追的。此劇從第十集左右就常駐微博熱搜,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到子秋陰差陽錯被李家收養,但與李爸建立起了超越「親生」的父子情誼。再到潮平兩岸闊李爸凌爸「老夫老妻"般地搭夥過日子。一直到最後這個看起來奇奇怪怪,但是和諧溫暖的兩爸三娃家庭,每個人都有血有肉,前十集拍的也確實很驚豔,平淡瑣碎的事情拍的有笑有淚。
  • 《以家人之名》熱播:對孩子來說,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以家人之名》是今年的熱播劇。電視劇主要將的是:遭遇了原生家庭悲痛的三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與兩位父親,陰差陽錯的成為了一家人的故事。電視劇除了告訴我們,血緣是不能定義親情的感人故事之外,還向我們揭露了如果孩子在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長大,對孩子的傷害會有多大。
  • 以家人之名:跟高情商李爸學會3個溝通法則,孩子更喜歡找你聊天
    《以家人之名》正在熱播,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海潮(李尖尖的爸爸)這個形象。他應該說是一個理想中的父親形象,顛覆了我們認知中單身父親的刻板印象,將一個有愛心、耐心、細心,又有智慧,情商又高的父親演繹的恰到好處,讓人淚點和笑點滿滿。其中,李爸和三個孩子的互動,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高情商親子溝通範本。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下,高情商父母都是如何與孩子聊天的。
  • 熱播劇《虎媽貓爸》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在天津衛視播出的親子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網友們對劇中採用不同教育方式的角色討論熱烈。編輯在《虎媽貓爸》百度貼吧中看到支持「虎媽」的粉絲佔到大多數,與「虎媽」教育理念相對的「白天鵝教育專家唐琳」和寵溺孩子的「貓爸」支持者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