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照 // 以家人之名
家人是最好用的「武器」,孩子是最好擺布的「東西」,因為只有家人才會原諒你的無理取鬧,只要孩子還不知道反抗,任你為所欲為。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被爸爸媽媽賦予無限期待的童年。當一對夫妻初為父母,孩子臉上的笑容便成了這個家庭未來期待的新開始,沒有父母會不期盼自己的孩子如明日的太陽般耀眼。
其實一直以來,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的期望。
即便這種思想得到了很多教育專家的否定,但是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兒去上各種輔導班,自己家的孩子怎麼能什麼都不會呢?那條所謂的起跑線從來都不平等,可父母們還是想著再將孩子往前推一把。
關於育兒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多教育方式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就在這樣的框架中不斷的拉扯。
父母會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在孩子身上剝奪自由、理想和成就感,這是很現實的。
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議論:「我們家小孩怎麼怎麼樣?特別聰明,鋼琴十級,繪畫很好,還會樂器等等等等。」在說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們總是帶著驕傲,希望孩子被別人認可,希望他們足夠優秀。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2個小故事,也許你會換一個角度思考作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01
「扎心了,老鐵!」
有這樣一個情景,小米和閨蜜一起去健身,健身房所在地有很多教輔班興趣班,每趟電梯都塞滿了學生和家長。
好不容易擠進一趟電梯後,小米隨口說了句:「周六人真多。」
閨蜜說:「那是,逼孩子還是比逼自己容易多了啊。」
那一刻空氣仿佛瞬間凝結住了,小米不敢看電梯裡家長們的表情,就在這時,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抬頭對閨蜜說:「扎心了,老鐵!」
02
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
一位家長坦白:「老師,我聽不得老師告狀說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
是的,任何一個父母都是聽不得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的,但是程度不一,有的父母會拼命把塑造自己的孩子,逼她成為優秀的人;也有的父母會據理力爭,表示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各方面都很好。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父親過去給他開家長會的場景,好友明月的母親正在慷慨激昂的描述教育、學習以及對自家孩子的培養和對老師的感謝。
而李尖尖則和父親說小話兒:「那如果一會兒對你公開用刑的話,你稍微忍耐一下,回去我給你洗腳。」
事實上,李爸沒有過多的指責女兒,而是和女兒像好朋友一樣說悄悄話,女兒也貼心的安慰父親,不要在意老師的話。
李尖尖雖然在學習生沒有好的成績,但是在藝術上卻非常出色,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的閃光點,我們不能要求他的方方面面都好。這種能力對父母同樣是一種修煉。
✿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們的教育往往是浮於表面的,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報了課程,自己小孩也要學,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需要學習育兒的原因。
「不學習的父母很可怕」,因為當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對孩子好,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時候,孩子所面對的壓力將會成倍遞增。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反對爸爸媽媽們培養孩子,為孩子報班,而是希望爸爸媽媽走近孩子,了解並接受自己的孩子,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畢竟報班也要「因材施教」,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怎樣才能因材施教呢?舉個例子,蒙臺梭利博士曾提出幼兒敏感期理論,即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生命內驅力的影響,在相應年齡段內會對某一項能力或者知識十分感興趣,並反覆操作從而實現內化。
【以語言敏感期為例】
4個月
四個月大的時候,孩子就會非常專注的注視說話人的嘴型;
6個月
六個月時候,我們孩子會努力的發出噠噠的聲音;
1-2歲
一歲半到兩歲半,是屬於語言的爆發期。四歲五歲的時候,小孩子就已經開始變成小話癆了;
3-7歲
三到七歲的時候,是一個性格定型的時期;
8-9歲
八九歲以後的孩子,他們的說話你就會越來越有重點,也開始追求邏輯性。
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個發展情況,如果我們不知道孩子的敏感期,總是為孩子開口說話晚而焦慮,這種情緒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被逼迫的學習是最差的學習方式,而卻也是每一個父母不自覺會嘗試的方式,我們不能「以家人之名」掌控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也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炫耀的工具。家人是最好用的「武器」,孩子是最好擺布的「東西」,因為只有家人才會原諒你的無理取鬧,只要孩子還不知道反抗,任你為所欲為。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被爸爸媽媽賦予無限期待的童年。當一對夫妻初為父母,孩子臉上的笑容便成了這個家庭未來期待的新開始,沒有父母會不期盼自己的孩子如明日的太陽般耀眼。
其實一直以來,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的期望。
即便這種思想得到了很多教育專家的否定,但是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兒去上各種輔導班,自己家的孩子怎麼能什麼都不會呢?那條所謂的起跑線從來都不平等,可父母們還是想著再將孩子往前推一把。
關於育兒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多教育方式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就在這樣的框架中不斷的拉扯。
父母會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在孩子身上剝奪自由、理想和成就感,這是很現實的。
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議論:「我們家小孩怎麼怎麼樣?特別聰明,鋼琴十級,繪畫很好,還會樂器等等等等。」在說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們總是帶著驕傲,希望孩子被別人認可,希望他們足夠優秀。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2個小故事,也許你會換一個角度思考作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01
「扎心了,老鐵!」
有這樣一個情景,小米和閨蜜一起去健身,健身房所在地有很多教輔班興趣班,每趟電梯都塞滿了學生和家長。
好不容易擠進一趟電梯後,小米隨口說了句:「周六人真多。」
閨蜜說:「那是,逼孩子還是比逼自己容易多了啊。」
那一刻空氣仿佛瞬間凝結住了,小米不敢看電梯裡家長們的表情,就在這時,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抬頭對閨蜜說:「扎心了,老鐵!」
02
逼孩子最狠的往往是父母
一位家長坦白:「老師,我聽不得老師告狀說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
是的,任何一個父母都是聽不得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的,但是程度不一,有的父母會拼命把塑造自己的孩子,逼她成為優秀的人;也有的父母會據理力爭,表示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各方面都很好。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父親過去給他開家長會的場景,好友明月的母親正在慷慨激昂的描述教育、學習以及對自家孩子的培養和對老師的感謝。
而李尖尖則和父親說小話兒:「那如果一會兒對你公開用刑的話,你稍微忍耐一下,回去我給你洗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