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猶書畫,宜專不宜散。
大家好,我是小學生同步作文,一位專為小學生寫作的老師。
四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習作,是要寫一篇關於家庭成員的文章,要求將每個人比喻成一種動物,那麼一個家就是一個小小的動物園了。
一、開頭
寫作說明:開頭,是要把動物和家聯繫起來,讓人感覺比較貼恰,不突兀。
葉聖陶先生說:
「文章的開頭猶如一幕戲劇剛開幕的一剎那的情景,選擇得適當,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調,籠罩全幕的空氣,使人家立刻把紛亂的雜念放下,專心一志看那下文的發展。」
作文內容:家是什麼?也許就是個動物園吧,因為每個成員實在各有特徵,分明猶如不同的動物們。
二、正文
寫作說明:要抓住家人各自的顯要特徵,與動物的某些特徵聯繫起來,並形象地描繪出來,讓人覺得恰當,有認同感,切不要生搬硬套,有牽強感。
作文內容:爸爸是一家之主,倒很有些勤快。如果是安靜地做家務,那是人見人愛的美德,但他的勤快卻是愛打鳴,簡直如一隻公雞。每天的五點半,就醒了,然後窸窸窣窣練太極,攪得我們不得安生,朦朦朧朧,迷迷糊糊,仿佛總能感覺他在練太極。即使冬天,也這樣,外面還黑燈瞎火,他這隻公雞就活躍起來。若理論兩句,還振振有詞,什麼早睡早起,生命在於運動之類,簡直沒法子。爸爸愛看書,一本書翻來翻去的看,好像公雞在刨食,似乎想從中刨出什麼可口美味來;有時也會寫,「得得得」的,指尖在鍵盤上敲動,顯然和公雞啄食的聲音很相像。
本段解析:爸爸是公雞嗎?顯然不是,要把他說成公雞,那就要找一個兩特徵,和公雞有點像就可以了。在語言上,一定要生動,準確、形象,最好能給讀者形成一定的畫面感,讀過之後,自然而然地有了感覺,留下了印象,而不是索然無味。
作文內容:媽媽喜歡學貓步走,如果新買了高跟鞋,總會武裝起來,在客廳扭幾圈,自我陶醉似的,以為很美。我就莫名其妙地問:「學了又要怎麼?你又不敢大街上走去。」「誰說不敢,你們不懂,雖然看得不明顯,但那味道還在的。」「哼」,我和爸爸不約而同扭一下臉,嗤之以鼻。這位貓女士真是愛乾淨愛美的傢伙,每天那臉,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在上面,轉著圈地抹。真貓洗臉,僅用一隻爪,眼前的女士雙手全上,拍一拍,塗一塗,描一描,真論起複雜程度來,那貓兒簡直無法子比。還有一樣,貓不是愛舔它的皮毛嗎?舔得油光發亮,順順流流的,媽媽也是始此,把她的頭髮梳啊梳的,已經閃著烏亮的光,像一帶飄逸的瀑布,依然還梳啊梳……
本段解析:語言要生動,全在平時的仔細觀察,比如平時的說話,想想是怎麼說的,完全就可照搬,而不是自己寫作時,另外創造一套文縐縐,不倫不類的說辭;還有神態、動作,努力把當時的情景描繪出來,就是再好不過的美文了。
作文內容:我雖然不屬猴,但像猴。人有些瘦,形象就像不說,且天性愛玩,家裡的刀槍棍棒,比比皆是。那玩純粹就是本能反應,一旦沒事,隨手就抄起什麼家什,亂揮一氣,嘴裡還順便配了音,「噼噼噼」的不休。僅是在地上玩,顯然不過癮,會受限很多,比如隨地滾兩下,是萬萬不行的,淑女的媽媽瞬間會變了猙獰的面孔。於是就到沙發上去,柔軟且有彈性,是很適宜跳躍的。要麼沙發靠背上,晃晃悠悠地穿梭,上來下去,左來右回,不厭其煩,不亦樂乎,猴性十足。
三、結尾
作文內容:家是個小小動物園,雖各有不同,但和睦相處,熱熱鬧鬧,溫暖著……
本段解析:結尾不用太費勁,簡單做個總結,挺好。其實很多名家的作品,都沒有專門的結尾,就像一句話似的,說完就完了。如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結尾:
「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
文/小學生同步作文
圖/網絡
參考資料/《怎樣寫作》葉聖陶
/《朝花夕拾》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