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東芝、三洋:日本家電都成了「國貨」

2020-12-27 快科技

當年日本家電品牌的輝煌,依然令人記憶猶新,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產家電品牌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

這絕不是簡單的日本衰落問題,國產近幾年確實在技術積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於是放眼全世界,在日本家電品牌日漸式微的時代,那些名滿全球的日本家電品牌現在也都成了半個「國貨」。

這裡有幾個例子,最近的就是鴻海收購夏普案。就在3月30日那天,東芝還宣布將白電業務的80.1%股權作價537億日元(約合31億人民幣)出售給美的。

更早些時候,海爾還以54億美元巨資收購了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只能說有錢任性吧。至於曾經的家電巨頭三洋,也是被海爾和松下瓜分。

由此可見,日本家電品牌逐漸衰弱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一種說法是,日本家電品牌的式微是因為日本品牌的產品質量雖好,但不善於經營。也就是說,日本品牌家電不是敗在了產品的技術上,而是產品的經營理念上。

這裡不禁要問了,難道每家企業的經營理念都完全一樣嗎?這點是說不通的。與其說日本人不會經營,不如說日本人太過現實,不願在沒有市場的產品上浪費精力。

說到底,無非就是三個字,不賺錢。

其結果就是拱手將新興市場讓給其他國家的企業,不再具備挑戰精神的日本企業節節敗退,最終形成了今天集體衰落的局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表面上看,中國品牌所掀起的一連串低價競爭是引發日企危機的導火索。

能經得住打擊的企業,第一條就是能接受持續的低價競爭。很多人覺得低價就是廉價,意味著質量變差、品控變差、感受變差,但這種低價確實帶動了中低消費市場,其次又讓高高在上的大品牌不得不應對這種低價競爭,從而打造出更便宜且質量更好的產品來。

就拿小米手機來說,它的出現不就極大促進了安卓手機市場的競爭態勢。當然產品好不好,我們另當別論。小米的出現確實拉低了安卓手機的平均價格,尤其是高端手機。

企業最怕的便是價格戰,因為這會導致利潤急劇下降。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競爭力,這也是日企的強項。

但很不幸的是,近幾年發達國家市場惡化,日企又未能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反倒讓韓企鑽了空子。同時在最發達市場和最大市場失去支撐後,日企的衰落便不可避免了。


(對液晶的過渡投資加之遭遇價格戰,最終讓夏普走上了被收購的命運)

最終,在無法承受低價競爭,高端產品又賣不出去的情況下,日企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東芝與夏普不都是因為面臨來自中國品牌的激烈競爭,導致利潤率降低而不得不出售家電業務嗎?

同樣的例子還有更早的IBM電腦業務,所謂的競爭更多的是市場的競爭,並不一定有技術就能活下去的。

所以,日企弱嗎?是弱。

看看海信收購的夏普墨西哥工廠,剛接手兩個月就讓工廠運轉效率提高了一倍。海爾在收購日本三洋後成立的海爾日本,陸續推出像手持洗衣機、機器人冰箱等創新產品。郭臺銘還叫囂著讓夏普三年內重新賺錢呢,日企的腐朽狀況漸漸浮出水面。

歸根結底,無關技術,也無關經營,日企的問題就出在日本人本身。

日本人失去了往日的創造力,既不願冒險開拓新領域,也不願放血自救實行結構改革。結果,當然是被蒸蒸日上、全力衝刺的國產品牌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事實上這就是世界經濟經歷衰退,日本經濟式微的一種外在表現罷了。真是可嘆可嘆。


(奧林巴斯、東芝接連曝出財務醜聞,使日企聲譽下降)

還有一點,日本企業常年維持的良好形象的倒塌,也是一大因素。雖然說企業形象被破壞不一定是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但卻是推波助瀾,惡化了企業的生存環境。有時候企業的一些昏招,甚至讓企業破產消失都是有可能的。

奧林巴斯和東芝都在這兩年遇到了重大財務醜聞,偷稅漏稅,偽造財務數據,使得企業的美譽度降低,也就導致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降低了。

既然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那國產家電廠商幹嘛還收購國外家電品牌呢?

其實套用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企業的倒閉各有各的原因,但企業的資本都是相似的————收購國外家電品牌,或許承接了相關債務,但是收穫了經營渠道、品牌知名度、智慧財產權、各種現成的工廠車間、高素質的員工等等。既然我承受得起低價競爭,說明我這個企業抗風險能力大,收購又算得了什麼?利大於弊啊。

所以,以後的趨勢就是,各種行業都會出現國產品牌收購國外品牌的情況出現。在微觀上,很多都是一種偶然(誰能想到財務醜聞呢);在宏觀上,卻是一種必然。

三洋、夏普、東芝這些曾經叱吒全球的日本驕傲,一個個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國貨。經濟實力的增加必然會導致這種併購的增加,現在我們看到的,不過是歷史滾滾車輪下的社會現實罷了。

相關焦點

  • 日本家電品牌齊甩賣 國產巨頭忙接盤-日本,家電,索尼,東芝,夏普...
    三洋電視、東芝冰箱、先鋒電視、三洋洗衣機……這些曾經的日本家電品牌產品,現在都成了中國品牌運營的產品。可以說,20年前歐美家電品牌向日系家電交棒的歷史正在重演。今年7月底,海信集團與日本夏普同時宣布,海信集團出資2370萬美元收購夏普墨西哥彩電工廠,和夏普電視美洲地區(巴西除外)五年品牌使用權,這也就意味著今後美洲地區的夏普電視業務正式劃入中國彩電陣營。國際化「踏板」為全球而戰事實上,最近幾年日本家電巨頭在中國甩賣品牌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以三洋和東芝最為熱衷。
  • 日本電器業走下坡路? 中國大咖美的收購東芝、鴻海收購夏普
    現在東芝白電在中國市場早已被邊緣化。  而對於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業務的初衷,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指出,主要是因為美的的產品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一直處於中低端,東芝是百餘年的老品牌,白電產品定位中高端,收購東芝白電將有助於美的在發達國家打開高端市場。
  • 中國海信收購日本東芝電視!再見,日本東芝!
    上世紀90年代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號稱日本彩電六巨頭,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製造」、「日本品牌」家電業務幾乎都由中國企業在運營。2015年,中國長虹公司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獨家使用權,並承接「三洋」品牌電視的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 松下夏普東芝相繼被收編,日本彩電品牌是如何一步步衰退的?
    導讀:短短二十年間,曾經被國人捧上神壇的日本電視品牌夏普、東芝、松下、日立等,如今卻在國內的家電市場中日漸凋零。2011年,松下將旗下三洋家電出售給海爾集團;2015年,長虹集團獲得三洋電視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使用權;2016,夏普被代工巨頭富士康斥資35億美元收購,佔股66%;2017年,東芝電視業務被海信以129億日元收購,擁有其今後40年能在全球範圍內出售電視機時使用「TOSHIBA」品牌的權利;
  • 日媒:又一日企巨頭淪陷 東芝家電產業被美的收購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3月15日報導,繼鴻海收購日本夏普之後,另一家日企巨頭東芝將其家電產業全部出售給中國美的集團。報導稱,美的集團將收購東芝旗下包括冰箱、洗衣機等在內的白色家電業務,目前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交易額可達數百億日元。
  • 日本家電全面潰敗!創維收購東芝電視
    日前,東芝宣布,將剝離PC業務,將其與銷售商用電腦的子公司合併。還將出售位於印尼的電視機廠等,結束在東芝自家工廠生產電視機。在此之前就有消息稱,中國家電廠商創維將接手東芝的電視業務,果不其然。
  • 日本品牌敗退史:東芝銷量驟減遭賣身,夏普曾秒殺小米今解散團隊
    夏普是日本重要的液晶屏幕生產商。憑藉在液晶顯示方面的優勢,2014年,夏普推出一款三面無邊框的「全面屏」手機,這比國內最早引燃全面屏概念的小米MIX1,提前了近兩年。夏普手機曾於2003年便進入中國市場,但因銷量不佳,兩次退出國內市場。去年攜新機重新歸來的夏普,卻在近日,被媒體曝出解散中國團隊。
  • 日本東芝!
    百年東芝 不斷賣身中企成立於1875年的東芝是上世紀家喻戶曉的日本家電品牌,酒井法子的「新時代東芝」形象甚至成為了80後一代人的夢中女神。TVS公司主營東芝電視及各種周邊產品(包括商用顯示器及廣告顯示器),並在日本擁有優秀的研發團隊,在電視畫質、晶片、音響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功底。
  • 扔下爛攤子,日本家電帶著人民幣組團撤退...索尼估計也不遠了
    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日本的電子公司幾乎全軍覆沒,與一些國際化的日本電子企業(如索尼、松下和夏普)一樣,東芝的利潤開始下降,並出現業績虧損。 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自主生產的彩色電視機,都誕生於東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日本製造」的代表企業。
  • 日本家電品牌相繼被中國企業收購
    導讀:談起老牌的日本家電品牌,消費者首先可能會想到東芝、夏普、三洋電機等。  隨著時代的迭更,家電行業發展到今天,這些日本大牌仍然是日本製造的嗎?沒錯,東芝、夏普等部分產品確實是在日本研發和生產,但是,品牌已經被中國家電企業收購了。
  • 日本家電質量口碑這麼好,為何日企要紛紛拋售家電業務?
    作為一名八零後,兒時的記憶裡家中總少不了幾樣日本電器。我記得家裡的第一件家用電器是一臺松下電風扇,隨後經濟條件好的時候還買過東芝的錄像機。之後慢慢長大,回憶中又多了Sony的Walkman和任天堂的紅白機。記得當時無論是買電風扇還是錄像機,都要消耗掉父母好幾個月的收入,讓他們肉痛不已。但比起當時的國產家電,日本家電的質量更好,功能豐富。
  • 只賣給你不要的,海信百億收購東芝電視背後的眼淚
    很多人都慕名前來圍觀,小店的生意也更好了。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個電視是「made in China」,是創維電視生產的。國貨再一次讓美國媒體和居民感嘆中國製造的強大。美國人這邊剛感嘆完中國製造的厲害,日本那邊的東芝電視就被海信收購了。
  • 夏普/ 東芝 / 松下 / 索尼:沒落日系家電品牌如今在幹嘛?
    曾經大受歡迎的日本家電品牌逐漸在中國市場風光不再甚至銷聲匿跡,在全球市場日本家電品牌也被中韓家電品牌嚴重擠壓,一些老牌企業甚至乾脆放棄全部或部分傳統家電業務,拓展新業務領域,他們現在都在做什麼買賣呢?
  • 日本東芝
    事實上,早在2015年末,東芝就把印度尼西亞自主彩電生產工廠和二槽式洗衣機生產製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築資產(作價約2500萬美元)出售給創維集團。2016年,東芝又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的子公司出售給了美的集團。現在,電視業務花落海信,而東芝電腦業務也在出售之列。
  • 美的集團收購東芝白色家電事業部目標瞄準電飯煲市場?
    在當今家電製造行業「美的集團」擁有世界第二位的高產量。這樣龐大的「美的集團」 本周開表示現在正在收購日本的東芝集團的白色家電事業部。這次收購究竟是有何商業目的?關鍵詞是電飯煲。春暖花開,迎著開滿的櫻花,新的年度已經到來(日本4月1日為新年度),東芝新社員的入社儀式,在去年隱瞞財報的醜聞陰影籠罩之下如期舉行。
  • 東芝擬將家電業務售美的 外媒:日電器業夕陽西沉
    參考消息網3月16日報導 外媒稱,日本電器業夕陽西沉,繼夏普(Sharp)被臺灣鴻海集團收購後,又有消息稱,另一品牌東芝(Toshiba)也準備將其白色家電部門賣給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據報導,它僅考慮把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外資,但電腦和醫療領域都保留給日本廠商,如佳能和富士通等。此前,日本政府組織「產業革新機構」曾因擔心技術落入外資手中,擬把經營不振的夏普和東芝進行整合。但因夏普已決定出售給臺資集團鴻海,日本當局的「整合夢」也跟著破滅。目前,孤軍作戰的東芝,只好重啟與收購者的談判。據日經的消息,考慮買下東芝白色家電的除了中資集團外,還有土耳其企業。
  • 夏普東芝空調淡出家電賣場
    近日夏普空調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在行業內不脛而走,《IT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日系空調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大幅縮水,夏普、東芝空調已難覓蹤影,但日系空調實力不容小覷,掌握著大多數國產空調壓縮機的「脈門」。
  • 三大原因告訴你 美的為啥要收購東芝白電?
    近一些的,如2013年富士通虧損950億日元,2015年索尼虧損1200億日元,也都算不上多大,看看2016年3月的東芝,索尼就知道日本家電業務已經日薄西山。  那麼東芝家電巨虧,美的集團為何還要斥資收購?小編從眾多媒體的真知灼見中,總結出了以下三大原因。
  • 東芝,要全面退出家電市場?!
    受財務作假醜聞和巨額虧損雙重危機的影響,東芝公司全面退出家電業務已成定局。除出售海外的電視機工廠外,東芝正在探討與夏普合併洗衣機等白色家電業務的方案,儘管這一方案正遭受「產業革新機構(INCJ)聯姻夏普」失敗的威脅,但依舊難以改變東芝重組家電業務的決心。   東芝止損迫在眉睫   「公司正在探討與夏普合併白色家電業務的方案。」東芝公司總裁室町正志此前公開了這一自救方案。
  • 賣完東芝,賣松下?日本還剩什麼可賣?
    1東芝的衰敗曾經輝煌的日本電子產業,到底為何衰落?出路又會怎樣?這家成立於1875年的日本家電品牌可謂是家喻戶曉,至今已有142年的歷史。日本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款冰箱,都誕生在東芝的車間。